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4阅读:
字号:小|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2、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体味父亲的形象
3、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性学习
2、比较阅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文章深沉的父爱,体味父爱之伟大
2、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叙述线索,体味父亲的形象
2、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批文入情,体味父爱,体味成长。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教师准备教学课间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也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赞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陪伴我们成长。我们曾学习过朱自清《背影》里,写了一位深切关爱儿子的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写的是一位教儿子学会坚强的父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写一位父亲,这位父亲又怎样呢,待我们读完课文再来解答。
板书课题作者: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学生看课题
走近作者
知人论事
林海音,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同丈夫回到台湾任报社编辑。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幻灯片显示林海音照片及《城南旧事》海报
学生跟随介绍了解作者情况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初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明确: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回忆父亲教育自己的往事,毕业典礼结束后,父亲已经去世,此时英子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
且读且思,理清文脉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过去的事
2、作者是怎样叙述、安排这些事的
3、文章线索
4、说说课题的含义
明确:1、文章所写事件眼前的有:参加毕业典礼(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过去的事:到医院看爸爸、赖床、爸爸爱花、给陈叔叔寄钱
2、作者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以毕业典礼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对往事的回忆。
图示:
到医院看爸爸 爸爸生病不能管花 给叔叔寄钱
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
赖床不起 爸爸爱花
3、双线结构:毕业典礼,花
4、一语双关:a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b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解答,合作探讨。指导学生讨论
知识卡片补充插叙的相关知识:指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和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形象、主旨更加鲜明。(幻灯片)
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各自任务,小组合作探讨
积极讨论并发言,同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理解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品读人物
体会深情
说说爸爸
1、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说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2、英子的成长与父亲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父亲对“我”有殷切的希望、严格的要求、温暖的关怀、热忱的鼓励;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挚爱,崇敬。
英子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再也没有迟到,能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得知父亲去世很坚强 。正是父亲严格的教导和关爱使我很快地成长期来。
由此明确文章的主旨:本文记叙“我”的童年往事:父亲对“我”的期望与教诲,以及父亲的去世令“我”成长起來,抒发“我”对父亲的怀念及不得不长大的无奈。
小组分别解决四个问题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
比较阅读
体味父爱
请学生阅读《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 贝克),比较课文中的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明确:父爱如山
给学生朗读比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阅读材料,对比并体味父爱
回归生活
感悟成长
我和父亲——不得不说的故事
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小结:我们在父亲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人物英子却失去了敬爱的父亲。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 父亲的花儿谢了,但结出的果实却是沉甸甸的。
引导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由生活回归课文,感悟成长。
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作业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质量检测
总结文章特点:
l 一语双关的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l 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l 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l 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l 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对比阅读材料: 父亲的爱
[美国] 艾尔玛•邦 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2、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体味父亲的形象
3、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性学习
2、比较阅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文章深沉的父爱,体味父爱之伟大
2、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叙述线索,体味父亲的形象
2、体会学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批文入情,体味父爱,体味成长。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教师准备教学课间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也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赞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陪伴我们成长。我们曾学习过朱自清《背影》里,写了一位深切关爱儿子的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写的是一位教儿子学会坚强的父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写一位父亲,这位父亲又怎样呢,待我们读完课文再来解答。
板书课题作者: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学生看课题
走近作者
知人论事
林海音,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长大,毕业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同丈夫回到台湾任报社编辑。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幻灯片显示林海音照片及《城南旧事》海报
学生跟随介绍了解作者情况
初读课文
理清文脉
初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明确: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回忆父亲教育自己的往事,毕业典礼结束后,父亲已经去世,此时英子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
且读且思,理清文脉
1、文章写了哪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过去的事
2、作者是怎样叙述、安排这些事的
3、文章线索
4、说说课题的含义
明确:1、文章所写事件眼前的有:参加毕业典礼(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过去的事:到医院看爸爸、赖床、爸爸爱花、给陈叔叔寄钱
2、作者运用插叙的写作手法,以毕业典礼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对往事的回忆。
图示:
到医院看爸爸 爸爸生病不能管花 给叔叔寄钱
典礼前----------典礼开始---------------韩主任讲话------------------回家所见
赖床不起 爸爸爱花
3、双线结构:毕业典礼,花
4、一语双关:a爸爸种的花儿凋谢了;b爱花的爸爸生命凋谢(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的解答,合作探讨。指导学生讨论
知识卡片补充插叙的相关知识:指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和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插叙能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品质更加突出,形象、主旨更加鲜明。(幻灯片)
学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各自任务,小组合作探讨
积极讨论并发言,同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理解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品读人物
体会深情
说说爸爸
1、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说说英子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
2、英子的成长与父亲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父亲对“我”有殷切的希望、严格的要求、温暖的关怀、热忱的鼓励;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挚爱,崇敬。
英子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再也没有迟到,能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得知父亲去世很坚强 。正是父亲严格的教导和关爱使我很快地成长期来。
由此明确文章的主旨:本文记叙“我”的童年往事:父亲对“我”的期望与教诲,以及父亲的去世令“我”成长起來,抒发“我”对父亲的怀念及不得不长大的无奈。
小组分别解决四个问题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父亲的形象
比较阅读
体味父爱
请学生阅读《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 贝克),比较课文中的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明确:父爱如山
给学生朗读比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父亲形象,体味父爱特点
阅读材料,对比并体味父爱
回归生活
感悟成长
我和父亲——不得不说的故事
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小结:我们在父亲的关爱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的人物英子却失去了敬爱的父亲。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 父亲的花儿谢了,但结出的果实却是沉甸甸的。
引导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由生活回归课文,感悟成长。
学生先在同桌同组间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作业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质量检测
总结文章特点:
l 一语双关的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l 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l 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l 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l 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对比阅读材料: 父亲的爱
[美国] 艾尔玛•邦 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的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