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七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29阅读:
字号:小|大
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本文正侧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了解乐府常识,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一、读。
(一)个别诵读,读准字音。
1.记住下列字的读音。
隅 倭 堕 髻 缃 绮 襦 捋 髭 踟 蹰 姝 骊 帩
2.记住下列字在诗中的读音。
系(多音字) 著 骑
(二)全班齐读。读懂词语。
1.落实下列重点词。
隅 我 好女 善 著 踟蹰 姝 尚 一何 居 何用 专 盈盈 冉冉 殊
2.理解下列多义词。
为:自名为罗敷 青丝为笼系 缃绮为下裙
系:青丝为笼系 青丝系马尾
居:夫媚居上头 四十专城居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几何 宁可 但 坐 立 骑 谢 不
(三)分组演读。读出层次。
第三节重点写“罗敷夸婿”的情节。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有三个层次。分三组试读这个片断,每组读出一个层次,教师通过停顿检验学生对层次的把握是否正确。
学生每读一层,教师进行讲解:
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
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
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这是表现男子美的名句(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
(四)分组齐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分男女生读。
二、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主题、写法及语言。
自读课文一遍,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及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发现探究,用“这是一首……的诗”说话。如:
这是一首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的诗。
这是一首歌颂(赞美)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机智、勇敢的性格的诗。
这是一首表现人们爱美的天性的诗。
这是一首寄托着作者理想的诗。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官僚荒淫无耻的生活及卑鄙龌龊的精神世界的诗。
这是一首以记叙为主,融以描写、抒情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的诗。
这是一首语言清新活泼,朴实无华,字里行间蕴含乐观、幽默、俏皮情韵的千百年为人们传诵不绝的诗。
三、评。感受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了一个动人的女主人公形象——罗敷,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自读课文一遍,理解罗敷这个形象,用“罗敷是一个……”说话。如:
罗敷是一个以采桑养蚕为业的年轻美貌的农家女。
罗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女子,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
罗敷是一个美丽、坚贞、纯洁的农家女子。
罗敷是一个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妇女尊严的具有无穷人格魅力的形象。
罗敷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集仪表美、内心美于一体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小结。这样的女性,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和玩物。在那个时代,创作出这样一首诗,就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四、赏。
重点读第一节,体会侧面烘托的技法。
1.描写人物,可直接描写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也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如用景物烘托、器物陪衬、借助他人的反应等。
本诗的主人公形象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美。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具体说,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侧面烘托呢?
有美好景物的渲染。(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精美器物的陪衬。(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美丽服饰的描绘。(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衬托。(同学读相关的文字)(写了哪些人的反应?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其美丽。这样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既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也足以使读者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在本诗中,这个技巧用得最绝,同时兼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其实,在后面的“罗敷夸婿”一节中,还有借助他人的讲述及他人的对比(使君的卑鄙寡闻来衬托罗敷夫婿的才貌超群。)
教师读一段赏析文字:诗人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民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
2.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第一节。
五、联。阅读下列关于烘云托月法写人的的解说及范例,进一步领会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人的技法之高妙。
烘云托月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
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将军骑上骏马,显得格外英武,鲜花映照着美人,美人就变得更加美丽。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学要写人,总得写出一定的背景和环境,也还要有景物的陪衬。这就是文学创作上通常说的烘托或衬托的表现手法。文学史上一切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意通过对环境气氛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去表现人物性格。学习和借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是有帮助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有两个成语——“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形容女子的美丽无比的。那女子是如何的美丽,没有明说,只是说她的美使得那水里的鱼儿看见了,也惭愧得沉入水底;那高飞的大雁看呆了,以致忘形,而从天上摔下来;那明月儿看见了,也不好意思得躲到了云层后面;那美丽的花儿看见了,也不禁为自己的不如而感到羞惭。
片断一: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象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到:“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到:“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评说:荷花,是王冕一生操守的象征。作者在这里描画了美丽的荷塘景色,用以引出并烘托王冕高洁的形象。
片断二: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选自曲波《林海雪原》)
评说:对于土匪头子座山雕,作者主要通过对他的鹰嘴鼻子和身后的背景的描绘,揭露他那野蛮、凶残和贪婪的反动本质。
片断三:太阳在橡树那边下去。斜的光线射在树间,叶丛都成为古铜色,树下一抹一抹的阳光,像金色的台布一样摊在那里。远处黄绿色的田野,渐渐地淹没在一种模糊的寂寞中。我叔父在这柔软的寂静之前,在这太阳下山,一切东西都已静寂欲睡的景色之前,渐渐地衰弱下去。他慢慢地阴下去,正像橡树梢头的淡光一样。(选自左拉《戈尔顿的四月》)
评说:“桑榆暮景”是一个成语。古今中外,人们都用暮景来比喻和烘托老年人的境遇。左拉在这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的景色,然后才现出他真正要描写的老人,达到情景交融,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生动丰满了。
六、练。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爱,表现一个人的外表的某个特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等。
作者邮箱: caoronghua005@126.com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本文正侧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了解乐府常识,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一、读。
(一)个别诵读,读准字音。
1.记住下列字的读音。
隅 倭 堕 髻 缃 绮 襦 捋 髭 踟 蹰 姝 骊 帩
2.记住下列字在诗中的读音。
系(多音字) 著 骑
(二)全班齐读。读懂词语。
1.落实下列重点词。
隅 我 好女 善 著 踟蹰 姝 尚 一何 居 何用 专 盈盈 冉冉 殊
2.理解下列多义词。
为:自名为罗敷 青丝为笼系 缃绮为下裙
系:青丝为笼系 青丝系马尾
居:夫媚居上头 四十专城居
3.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几何 宁可 但 坐 立 骑 谢 不
(三)分组演读。读出层次。
第三节重点写“罗敷夸婿”的情节。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有三个层次。分三组试读这个片断,每组读出一个层次,教师通过停顿检验学生对层次的把握是否正确。
学生每读一层,教师进行讲解:
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
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
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这是表现男子美的名句(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
(四)分组齐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分男女生读。
二、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主题、写法及语言。
自读课文一遍,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及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发现探究,用“这是一首……的诗”说话。如:
这是一首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的诗。
这是一首歌颂(赞美)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机智、勇敢的性格的诗。
这是一首表现人们爱美的天性的诗。
这是一首寄托着作者理想的诗。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官僚荒淫无耻的生活及卑鄙龌龊的精神世界的诗。
这是一首以记叙为主,融以描写、抒情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的诗。
这是一首语言清新活泼,朴实无华,字里行间蕴含乐观、幽默、俏皮情韵的千百年为人们传诵不绝的诗。
三、评。感受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了一个动人的女主人公形象——罗敷,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自读课文一遍,理解罗敷这个形象,用“罗敷是一个……”说话。如:
罗敷是一个以采桑养蚕为业的年轻美貌的农家女。
罗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女子,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
罗敷是一个美丽、坚贞、纯洁的农家女子。
罗敷是一个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妇女尊严的具有无穷人格魅力的形象。
罗敷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集仪表美、内心美于一体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小结。这样的女性,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和玩物。在那个时代,创作出这样一首诗,就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四、赏。
重点读第一节,体会侧面烘托的技法。
1.描写人物,可直接描写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也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如用景物烘托、器物陪衬、借助他人的反应等。
本诗的主人公形象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美。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具体说,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侧面烘托呢?
有美好景物的渲染。(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精美器物的陪衬。(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美丽服饰的描绘。(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衬托。(同学读相关的文字)(写了哪些人的反应?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其美丽。这样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既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也足以使读者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在本诗中,这个技巧用得最绝,同时兼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其实,在后面的“罗敷夸婿”一节中,还有借助他人的讲述及他人的对比(使君的卑鄙寡闻来衬托罗敷夫婿的才貌超群。)
教师读一段赏析文字:诗人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民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
2.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第一节。
五、联。阅读下列关于烘云托月法写人的的解说及范例,进一步领会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人的技法之高妙。
烘云托月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
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将军骑上骏马,显得格外英武,鲜花映照着美人,美人就变得更加美丽。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学要写人,总得写出一定的背景和环境,也还要有景物的陪衬。这就是文学创作上通常说的烘托或衬托的表现手法。文学史上一切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意通过对环境气氛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去表现人物性格。学习和借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是有帮助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有两个成语——“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形容女子的美丽无比的。那女子是如何的美丽,没有明说,只是说她的美使得那水里的鱼儿看见了,也惭愧得沉入水底;那高飞的大雁看呆了,以致忘形,而从天上摔下来;那明月儿看见了,也不好意思得躲到了云层后面;那美丽的花儿看见了,也不禁为自己的不如而感到羞惭。
片断一: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象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到:“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到:“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评说:荷花,是王冕一生操守的象征。作者在这里描画了美丽的荷塘景色,用以引出并烘托王冕高洁的形象。
片断二: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选自曲波《林海雪原》)
评说:对于土匪头子座山雕,作者主要通过对他的鹰嘴鼻子和身后的背景的描绘,揭露他那野蛮、凶残和贪婪的反动本质。
片断三:太阳在橡树那边下去。斜的光线射在树间,叶丛都成为古铜色,树下一抹一抹的阳光,像金色的台布一样摊在那里。远处黄绿色的田野,渐渐地淹没在一种模糊的寂寞中。我叔父在这柔软的寂静之前,在这太阳下山,一切东西都已静寂欲睡的景色之前,渐渐地衰弱下去。他慢慢地阴下去,正像橡树梢头的淡光一样。(选自左拉《戈尔顿的四月》)
评说:“桑榆暮景”是一个成语。古今中外,人们都用暮景来比喻和烘托老年人的境遇。左拉在这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的景色,然后才现出他真正要描写的老人,达到情景交融,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生动丰满了。
六、练。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爱,表现一个人的外表的某个特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等。
作者邮箱: caoronghua005@126.com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