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论语〉六则》(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6阅读:
字号:小|大
第一课时
一、简介孔子及《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朗读正音:
yuè yùn wǎng dài
不亦说乎 不愠 罔 殆
zhì huì zāi yān yǐ
默而识之 诲 哉 焉 矣
范读:文言文的朗诵较之现代文语速要慢得多,而且节奏和停顿也较为明显。
三、疏通文意: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算得上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采纳,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四、分析课文:
1、课文所选的六则孔子的话,看似只言片语,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
提示:所选六则的中心内容都是谈学习。
2、这六则《论语》主要涉及学习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分别说说六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提示: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是指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4、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请在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提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5、课文中有不少治学的格言警句,请找出来。
提示: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第二课时
一、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1、第一则中,哪句话强调了复习的重要?哪句话讲“个人修养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是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要谦虚好学的是哪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是哪句?
( 学而不厌))
5、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择善而从的是哪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7、作者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二、下列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