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以教材为纲构构建研究性学习六步教学模式(人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7阅读:
字号:|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挑战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是新课程计划中为中小学课程动的一次大手术,是改变基础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现状的一处良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倡导和探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于实现学生较少致力于储存知识,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转变讲解式的教和接受式的学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材  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对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研究性学习理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操作日趋成熟,也有不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反思,我根据几年来语文教学的实践,对进一步准确把握和创新构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思考。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参与、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是21世纪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发展体现,但对于多年一直习惯于依纲靠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有了充分自主权的同时,无纲无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反而“没法教”了,有的把这门课程上成了活动课,有的让学生做一些超过他们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的研究性论文,放任自由和脱离实际成了研究性学习两种极端的表象。基于这种状况,我认为,中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还是要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让老师的教学有依据可循,而不是无纲无本。具体来说,以教材为纲,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实施研究性学习,我总结有六步教学模式可行:



一、准确定位,创设研究课题,激发学习动力。
创设研究课题,就是要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具有可研究性,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创设最佳的研究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
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首先着眼于整体的研读课文以创设研究课题是最基本的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创设研究课题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如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研究课题。在学习议论文《哨子》(富兰克林)、《论求知》(弗兰西斯•培根)、《应有格物致精神》(丁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等可采用此法。我们看这些文章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根据文体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框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这样既能使教师创设研究课题有纲可循,又可使学生触类旁通,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识冲突,这样,学生会以高度的注意力,以跃跃欲试的态度试图去研究解决问题。从文体特点的阅读框架来创设研究课题,是对研究性学习教学任务的准确定位,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是遵循中学生语文认知能力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 
创设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研究情景,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文本蕴义。我们的教材汇集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每一篇文章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可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阅读《白蝴蝶之恋》一课,有的同学被作者生动形象、流利温存的语言风格所打动,可确立研究主题《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有的同学对作者将生命的思索与充满生机的自然景物、小动物美好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神韵的手法非常欣赏,可确立研究主题《一切景语及情语——谈散文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学思路开阔,从刘白羽笔下的小生灵联想到宗璞对“紫藤萝瀑布”的钟情,可确立研究主题是《生命的意义——让世界更美好》等等。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扣住教材大纲的要求,抓个别文章做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语文教材很容易引发学生联想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体验,从而磨炼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比盲目做大课题更实在,也更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二、理论依据,搜集相关资料,探索解题方法。
提出问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心情迫切。但分析解决问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分析只能是就事论事,不可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科学结论。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教师把理论通过课堂的讲授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的主动地位体现不出来,积极性也并不高。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主动获得知识做出正确评价的教学对象。应该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弄懂自己还不懂的理论知识,语文教材中有同种文体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分类,教师在讲读课文阅读中已提供了阅读一种文体的基本理论方法,学生利用、总结这些理论,可以对自读课文实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和解决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这种学习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要做的是通过顾问、咨询、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针对可能涉及的内容指定范围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性资料,并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具体来说从三方面引导学生:首先,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用语言概述问题。其次,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和资料有关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理论,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三是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和相关资料所体现的理论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学生就从独特的情感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中引出正确的理论观点,形成生动的个人见解,提高正确评价的能力。

三、讨论共生,充分的参与思考交流,实现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和主题的核心地位。虽然研究性学习也有总的目标和具体目标,但强调随着活动过程的开展和需要不断生成新问题和价值观,这些不是预先设定的。这些目标的生成需要教师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它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思考、交流。②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鼓励学生争辩、发表独立见解,启发学生大胆假设辩证思考,保护学生创新精神。在研究的形式上小组讨论法是展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组织能力、合作精神的舞台。在研究质量上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和目标,研究计划必须有以下几个程序:1、把学习内容分解,确定代表内容的关键词;2、把过程分解,找到每个过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3、找到每个学习内容你独特的创新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讨论,在相互启发、相互质疑中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讨论,学生间的信息交换,智慧碰撞,营造了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和喜欢质疑的良好学风。

四、细节解读,聚焦文本的深度感悟。
细节提升成为现代人创新价值的焦点,说细节是文章的生命毫不为过,它着眼于细小,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是优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能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细节是作者细心周详的洞察力和大胆丰富的想象力与崇高的精神几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光辉动人。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研究性学习对教学很有意义。让学生自主地去关注细节、挖掘细节以形成对文本的深度感悟,或者在学生愤悱之际教师适当的点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细节能提升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力,并在这种观察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本质。如果没有细节的分析,怎么会有学生对《背影》中父爱深厚的感悟,细节解读在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之后,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提升了对生活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

五、落实知识,归纳方法理论。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既定问题的解决方式并把它作为同类问题的常用解决法牢牢记住,就必须重温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归纳涉及到的理论,给学员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要指出本节课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一步共同落实知识。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体现。
六、比较迁移,课后课题研究。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能激发学生求疑精神,使学生由外部条件刺激引发的学习过程变为主体认知内化的过程,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探索过程;也能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自身兴趣选择某些易于深入和突破的知识点切入,以点带面,以课题研究实现知识迁移,培养创新与探索精神。比较迁移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提高了辩证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还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课题研究是生活化、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如我们从《水调歌头》的课例研究学习中,提出“你有过不如意的事情吗?你苦闷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学生会展开对以后生活经验中面对在人生失意、孤独寂寞时保持豁达心境的人文精神的思索。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知识迁移,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有效途径。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研究性学习不教书呆子,我们什么时候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引入对过往历史、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科幻未来的认识与思索中,我们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没话可讲,没文写做呢。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我们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以上拙见,权作引玉之砖。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金安《研究性学习方法浅析》






                                  雨花区洞井中学吴惠萍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