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案例走,我们赏秋去(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7阅读:
字号:小|大
策 划 者:湖北省宜昌市 文心
项目创意:1、开辟学生学习语文的新空间和新视觉,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鼓励想象和创新;
3、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美好的生活情趣。
项目名称:走进秋天
时间范围:2004年10月上旬,历时两周
参加人员:七0一班、七0二班全体学生及语文教师
主要活动:观察自然,查找资料,整理创作,成果汇展,总结交流
【过程描述】
金秋九月,我迎来了一批天真活泼的七年级新生。迈进人生的新阶段,
孩子们充满了遐想,满怀着期冀,跃跃欲试地想一显身手。尤其对初中的
语文课,学生们有了新的期待。然而几天教学下来,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到了不适应:我觉得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和方法在沿袭旧的模式,苍白而僵化;学生们感到初中的语文课与小学的语文课完全是两副面孔,不知所措。
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和找学生座谈,我了解到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困惑与要求,认识到一个问题:要帮助学生张开语文学习的翅膀,就要先在学生的头脑里掀起一场语文学习观念的“革命”,引导学生培养全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即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进学生的意识里,让学生树立“大语观”,这样才能真正张开“课内”与“课外”这一对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
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无疑是最佳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也就表现为以上的四个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基于上述理念,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时,我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本单元反映的主要是对大自然进行审美鉴赏的内容,安排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综合性学习是开展“感受自然”的活动。从编者的角度说,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引领学生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陶冶爱美的心灵,锻炼发现美的眼力;
知识能力目标:学会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想象再现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融在景物里的情感;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通过摘抄扩大积累;
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单元,选文不仅精美,而且体裁风格多样,可以使同学们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我根据“感受自然”的课题要求,考虑到容易结合当前的季节时令,选择了“走进秋天”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设计了“观察自然、查找资料——阅读品析,想象创作——成果汇展,总结交流”等几个环节,按照“知秋”(景物感知秋天的特征)、“诵秋”(欣赏朗诵写秋天的作品)、“品秋”(用多种形式品味秋天)的思路,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用多种方式的探究获得自己的体验。
由于学生刚进七年级,首次开展这样的活动,需要老师的一些具体指导。我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还为学生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学习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究:
1、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变化,抓住季节的特征,如植物的颜色与状态,秋天的作物等,并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展开想象,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或启示。
2、大量收集、阅读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篇,要选择部分内容熟记成诵。
3、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作品加以运用,以提高语文听读写的能力,如可采用整理、归纳、摘抄、朗诵、赏析、仿写、补写、改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4、大胆突破学科界线,融合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手工劳动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尝试用多种手段进行形式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
5、加强与同学、老师以及家人的交流,团结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取长补短,启发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还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形式,如可以用树叶拼成图画,表现对秋的理解;阅读作品可作比较赏析或提出自己与作者不同的看法;欣赏图片和诗文最好将“诗意”与“画意”结合起来等等。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又给了同学以方法上的指导,同学们对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激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告诉大家,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组成学习小组,加强团结合作,互相支持鼓励。
2、要注意广泛搜集资料,不要囿于几本书、几个网站,也不要囿于语文本学科范围。
3、要利用在校的时间交流资料,研究策略,探究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修改计划。
4、开展活动的时间是语文课,晚上及双休日。
关于“走进秋天”的体验活动正式启动了。第一周,各小组首先制定了自己的学习形式和探究项目,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进行资料的广泛收集工作,有的去搜集实物,如落叶、小草、菊花、桂花、水果,有的上网浏览下载秋天的摄影图片,有的去查阅、摘抄写秋天的作品推荐给组内成员……接下来是小组长组织大家熟悉各种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比如把含有“秋”的词语按两字、三字、四字、四字以上分类,把写秋的作品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进行归纳。第一周结束时,我召集小组长开了一次碰头会,了解到各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内容很丰富,有收集“秋”的图片的,有收集“秋”的文章的,有收集“秋”的词语的,还有收集“秋”的歌曲的……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抱着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的心理,不积极参与学习,不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的学生对资料不加分析筛选,盲目大量下载或转抄;还有的学生对于资料的了解还不够,有些小组的成员只是把找来的资料往小组长手里一交就完事了,资料的内容连看都没看,导致出现了把巴金的小说《秋》也带来了笑话。
看来,自主探究活动碰到的问题也不少,为了让同学们把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有效、积极性更高,在第二周,我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整理、筛选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对品赏秋天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思维被激活了,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许多形式:有的自己作诗吟诵秋天;有的改编歌曲填上新词歌唱秋天;有的品读赏析名家笔下不同风情的秋天;有的拿起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有的以落叶为材料拼出美丽的秋天图画;有的模仿名家笔法写下对秋天的感悟;有的用小品表演秋天里的故事;还有的使用电脑技术制作集音乐、图画、文字为一体的幻灯片展现秋天的美景……同学们充分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特长,“十八般武艺”纷纷大展拳脚。
在这一周里,我欣喜地看到:平时不爱看书的同学也会翻一翻唐诗宋词、名著佳作了;那些“小作家”们,见到了名作名句,便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有的抄下来背诵,有的尝试着仿拟写作,有爱评论的同学特地找来两篇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赏析;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的朗诵更有艺术感染力,特别邀请会乐器的同学一同排练伴奏;校园里有落叶随风飘下,同学们就像看见金银财宝似地去抢,还时时夹着争吵的声音,原来是为了找到称心的叶子好完成自己的树叶拚图;在课间,常常会听到有同学大声叫道:“快来商量!”放学后,又听见呼喊声:“别走了,还没做好!”同学们经常乐而忘返,一直研究到暮色四合。
忙碌而又充实的两周过去了,激动人心的展示课来临。在课堂上,汤超同学挂上了用红橘做的一串红灯笼,烛光映照出橘皮上喜气洋洋的“欢庆丰收”四个字。曹诗龙同学带来形似人脑的核桃仁,取名为“秋思”,意寓着秋天是思想迸发的季节,人们思想的风帆正从这里扬起。刘其禹同学同学带来了一束尖端发黄的小草,吟诵起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博文同学在章俊宜同学悠扬的古筝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篇散文,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古人读书的情趣。曹舒越同学改编了歌曲《春天在哪里》,重新填词后,新版本的女生小合唱《秋天在哪里》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徐佳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精心制作了一组幻灯片《秋天》,绚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文字,诗情与画意珠联璧合,使同学们陶醉于浓浓的秋意里。李玺同学介绍同学们欣赏了著名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启发大家聆听乐曲中大自然倾吐的心声。周南同学尝试了一次“摹仿秀”,仿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下了“《再别康桥》之相聚秋日版”,令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番滋味。王轶婕同学对罗兰《秋颂》一文的精妙的品析,使同学们深受启发。向晓慧小组的四位同学表演的寓言故事《秋叶换岗》意义深刻,引起了同学们对人生的思考。而当我也加入展示的行列,朗诵了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秋天是什么》以后,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又深入了一层……各个小组的表现精彩纷呈,掌声迭起,喝彩不断,自始至终,我和学生们一样激动、一样自豪。一节“赏秋”的综合性学习课,采用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诵秋天,听秋天,唱秋天,画秋天,写秋天,演秋天……这仿佛把秋天搬进了教室,这怎能不让我们赏得津津有味呢?
展示课的激动心情尚未平静下来,翻阅着学生写下的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与感受,一阵阵的欣喜又涌上心头,看看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吧:
秋天在同学们的巧手里变得更加生动了;秋天在同学们的画笔中变得更加灿烂了;秋天在同学们的文章里变得更加多情了;秋天在同学们的歌声中更加美妙了。
第一次细心的观察,收集树下的落叶,竟惊讶的感叹到,这些像揉红了手掌般地落叶,它们的世界真奇妙!一阵微风吹过,这些如红的精灵般顽皮的落叶飘落下来。那楚楚动人的身影,清晰的叶脉告诉我们:它曾经梦想像鸟儿般飞翔,去征服蓝天,但是它依旧等守在枝头,直到落叶归根,自始至终伴随大地。啊,收获真大!第一次认真的寻找着关于秋的诗文,在这字与字间,我发现了各种各样性情的秋天。
我认为自己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与我所付出的劳动相比较已是大大的赚了一把,比如,原来觉得秋天的词语挺少的,仅有的那么几个,我也都知道,可就其他的同学找出含“秋”字的词语来看,我真的算孤陋寡闻了,有的词语更是可以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来形容。
语文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舞台”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非常喜欢综合性学习,因为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将人以往读书、发言、思考的心绪全部放飞了起来,不再是当初的无聊和乏味了,而是非常轻松、愉快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思想释放出来,没有任何阻碍。我觉得我自己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做得还不够好,最起码我自己觉得很不满意,根本就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我自己觉得在大的地方没有别人创新,在小的地方没有别人周全,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啊!
我从此知道学习知识还有另外一种更新颖、更有趣、更先进的途径,它有自身巨大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与老套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多了份自由让我们到课后自主去积累知识,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所喜爱的吗?在综合性活动里,我们“乐在其中”,每个人都能作出这样的肯定:“在活动中,同学们将真正成为共同学习的朋友。”
我在打开搜索网页的时候,名家名篇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蹦”了出来,太多了,一下子把我惊呆了。一篇比一篇精彩,百读不厌,使我认识到了语文的学习是无限的、无止境的。
我查找翻阅了许多的书籍,几乎每天放学要往书店跑,晚上做完作业还要浏览一些关于文学资料方面的网站,在这些天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了解了许多的知识,并且让我学会了摘抄书中的精华,顺便还练了练字。
语文学习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翻阅相关的书籍、可以咨询一下父母、可以听广播、可以看电视、可以看报、可以去问老师……这些方法都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
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从来不知道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能给我带来如此多的快乐;从来不知道,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能给语文课堂增添这么多色彩。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带给我快乐,是因为它有趣的过程。准备的过程虽然会占用我许多休息时间,但我觉得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探讨,互相争论,不也是很快乐吗?每当我们想出一个新点子,总会哈哈大笑,欣喜若狂。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乐而忘返。它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出我的苦恼,正如有句歌词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以前我曾一度认为只有课本上、作文里才有语文。但我错了,在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后,我的“论点”被推翻。因为语文无处不在,歌曲里,文章中,画片里,连小品里都不时地闪着语文的身影。
第一,它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去研究一个课题。要研究一个课题,首先思维不能被课题本身所束缚。第二,我们亲近了语文,其实语文并不止在书本里,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捡起一片落叶,感慨其默默奉献,这是语文的思考;对科学努力探究,写成论文,这是语文的实用;找一首好歌,填上自己编的歌词,这是语文的魅力;一道数学题,首先要读懂题意,这是语文的普及。第三,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小组一起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还节省了时间。而且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在思维地碰撞中,迸发出新的观点,使大家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第四,让我们领略了语文的广阔天地。不仅可以仿写名篇佳作,比较赏析,还可以观察实物,独立思考,也可以表演寓言故事。尤其是阅读关于秋的名篇佳作,看到了不同作家眼中不同的秋天,真是“天生秋日万般景,无限风光在文中!”
……
读了这些文字,还用得着我这个做老师的再作什么总结吗?我将充满信心地引领我可爱的学生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正如学生所言,“语文的世界有多大,学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案例分析】
上面所描述的是湖北省宜昌市第五中学开展的一次面向七年级新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效果来看,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使学生树立了“大语文观”,形成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培养学生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有机地将知识和经验、书本和生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情行意和谐统一的发展,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积极主动,热情极高,出现了许多出乎教师预料的成果,使教师倍受鼓舞。
二是选题有较强的可行性,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选题切合学科实际,体现了学科特色,重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性引导与文学积累,在兼顾综合性的同时突出了“语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反映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生成上。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教师设计的“知秋”、“诵秋”、“品秋”三个环节,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紧密配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作为本次综合学习的整体目标,真正全面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整个活动结构紧凑,层层递进,高潮迭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在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唤醒了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本性,激活了学生无比富有的情感火花。这些活动涉及表演、音乐、美术、语文描绘等方方面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可以自主有选择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尽情挥洒其个性。
三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充分体现了“引导”的价值。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设计,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从“描述”可以看出,在本教案中教师是学生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在准备阶段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并注重了学生活动过程与策略的指导,既培养了学生自已动手,搜集与获取资料的能力,又让学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积累,还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了智慧的碰撞,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在活动中放手而不撒手,活动过程紧凑而不紧张。如一开始提出了具体的活动要求和注意问题,给学生提供方法和思路,在过程中又加强检查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还充分发挥了作为学生合作者和其同学习者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出谋划策,与学生共同感受秋天并写下了下水作文,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项目创意:1、开辟学生学习语文的新空间和新视觉,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鼓励想象和创新;
3、提高学生鉴赏和审美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美好的生活情趣。
项目名称:走进秋天
时间范围:2004年10月上旬,历时两周
参加人员:七0一班、七0二班全体学生及语文教师
主要活动:观察自然,查找资料,整理创作,成果汇展,总结交流
【过程描述】
金秋九月,我迎来了一批天真活泼的七年级新生。迈进人生的新阶段,
孩子们充满了遐想,满怀着期冀,跃跃欲试地想一显身手。尤其对初中的
语文课,学生们有了新的期待。然而几天教学下来,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到了不适应:我觉得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和方法在沿袭旧的模式,苍白而僵化;学生们感到初中的语文课与小学的语文课完全是两副面孔,不知所措。
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和找学生座谈,我了解到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困惑与要求,认识到一个问题:要帮助学生张开语文学习的翅膀,就要先在学生的头脑里掀起一场语文学习观念的“革命”,引导学生培养全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即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进学生的意识里,让学生树立“大语观”,这样才能真正张开“课内”与“课外”这一对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
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无疑是最佳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也就表现为以上的四个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基于上述理念,在学习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时,我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本单元反映的主要是对大自然进行审美鉴赏的内容,安排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和《古代诗歌五首》。综合性学习是开展“感受自然”的活动。从编者的角度说,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引领学生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陶冶爱美的心灵,锻炼发现美的眼力;
知识能力目标:学会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想象再现作品中的画面,体会作者融在景物里的情感;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通过摘抄扩大积累;
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单元,选文不仅精美,而且体裁风格多样,可以使同学们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我根据“感受自然”的课题要求,考虑到容易结合当前的季节时令,选择了“走进秋天”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设计了“观察自然、查找资料——阅读品析,想象创作——成果汇展,总结交流”等几个环节,按照“知秋”(景物感知秋天的特征)、“诵秋”(欣赏朗诵写秋天的作品)、“品秋”(用多种形式品味秋天)的思路,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用多种方式的探究获得自己的体验。
由于学生刚进七年级,首次开展这样的活动,需要老师的一些具体指导。我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还为学生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学习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究:
1、留心观察身边的景物变化,抓住季节的特征,如植物的颜色与状态,秋天的作物等,并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展开想象,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或启示。
2、大量收集、阅读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篇,要选择部分内容熟记成诵。
3、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作品加以运用,以提高语文听读写的能力,如可采用整理、归纳、摘抄、朗诵、赏析、仿写、补写、改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4、大胆突破学科界线,融合美术、音乐、信息技术、手工劳动等学科的知识技能,尝试用多种手段进行形式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
5、加强与同学、老师以及家人的交流,团结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取长补短,启发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还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形式,如可以用树叶拼成图画,表现对秋的理解;阅读作品可作比较赏析或提出自己与作者不同的看法;欣赏图片和诗文最好将“诗意”与“画意”结合起来等等。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又给了同学以方法上的指导,同学们对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激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告诉大家,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组成学习小组,加强团结合作,互相支持鼓励。
2、要注意广泛搜集资料,不要囿于几本书、几个网站,也不要囿于语文本学科范围。
3、要利用在校的时间交流资料,研究策略,探究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修改计划。
4、开展活动的时间是语文课,晚上及双休日。
关于“走进秋天”的体验活动正式启动了。第一周,各小组首先制定了自己的学习形式和探究项目,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进行资料的广泛收集工作,有的去搜集实物,如落叶、小草、菊花、桂花、水果,有的上网浏览下载秋天的摄影图片,有的去查阅、摘抄写秋天的作品推荐给组内成员……接下来是小组长组织大家熟悉各种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比如把含有“秋”的词语按两字、三字、四字、四字以上分类,把写秋的作品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进行归纳。第一周结束时,我召集小组长开了一次碰头会,了解到各组都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内容很丰富,有收集“秋”的图片的,有收集“秋”的文章的,有收集“秋”的词语的,还有收集“秋”的歌曲的……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抱着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的心理,不积极参与学习,不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有的学生对资料不加分析筛选,盲目大量下载或转抄;还有的学生对于资料的了解还不够,有些小组的成员只是把找来的资料往小组长手里一交就完事了,资料的内容连看都没看,导致出现了把巴金的小说《秋》也带来了笑话。
看来,自主探究活动碰到的问题也不少,为了让同学们把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有效、积极性更高,在第二周,我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整理、筛选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对品赏秋天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思维被激活了,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许多形式:有的自己作诗吟诵秋天;有的改编歌曲填上新词歌唱秋天;有的品读赏析名家笔下不同风情的秋天;有的拿起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有的以落叶为材料拼出美丽的秋天图画;有的模仿名家笔法写下对秋天的感悟;有的用小品表演秋天里的故事;还有的使用电脑技术制作集音乐、图画、文字为一体的幻灯片展现秋天的美景……同学们充分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特长,“十八般武艺”纷纷大展拳脚。
在这一周里,我欣喜地看到:平时不爱看书的同学也会翻一翻唐诗宋词、名著佳作了;那些“小作家”们,见到了名作名句,便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有的抄下来背诵,有的尝试着仿拟写作,有爱评论的同学特地找来两篇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赏析;有的同学为了使自己的朗诵更有艺术感染力,特别邀请会乐器的同学一同排练伴奏;校园里有落叶随风飘下,同学们就像看见金银财宝似地去抢,还时时夹着争吵的声音,原来是为了找到称心的叶子好完成自己的树叶拚图;在课间,常常会听到有同学大声叫道:“快来商量!”放学后,又听见呼喊声:“别走了,还没做好!”同学们经常乐而忘返,一直研究到暮色四合。
忙碌而又充实的两周过去了,激动人心的展示课来临。在课堂上,汤超同学挂上了用红橘做的一串红灯笼,烛光映照出橘皮上喜气洋洋的“欢庆丰收”四个字。曹诗龙同学带来形似人脑的核桃仁,取名为“秋思”,意寓着秋天是思想迸发的季节,人们思想的风帆正从这里扬起。刘其禹同学同学带来了一束尖端发黄的小草,吟诵起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宋博文同学在章俊宜同学悠扬的古筝伴奏下,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篇散文,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古人读书的情趣。曹舒越同学改编了歌曲《春天在哪里》,重新填词后,新版本的女生小合唱《秋天在哪里》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徐佳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精心制作了一组幻灯片《秋天》,绚丽的画面配以优美的文字,诗情与画意珠联璧合,使同学们陶醉于浓浓的秋意里。李玺同学介绍同学们欣赏了著名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启发大家聆听乐曲中大自然倾吐的心声。周南同学尝试了一次“摹仿秀”,仿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下了“《再别康桥》之相聚秋日版”,令人耳目一新,别有一番滋味。王轶婕同学对罗兰《秋颂》一文的精妙的品析,使同学们深受启发。向晓慧小组的四位同学表演的寓言故事《秋叶换岗》意义深刻,引起了同学们对人生的思考。而当我也加入展示的行列,朗诵了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秋天是什么》以后,同学们对秋天的感悟又深入了一层……各个小组的表现精彩纷呈,掌声迭起,喝彩不断,自始至终,我和学生们一样激动、一样自豪。一节“赏秋”的综合性学习课,采用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诵秋天,听秋天,唱秋天,画秋天,写秋天,演秋天……这仿佛把秋天搬进了教室,这怎能不让我们赏得津津有味呢?
展示课的激动心情尚未平静下来,翻阅着学生写下的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与感受,一阵阵的欣喜又涌上心头,看看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吧:
秋天在同学们的巧手里变得更加生动了;秋天在同学们的画笔中变得更加灿烂了;秋天在同学们的文章里变得更加多情了;秋天在同学们的歌声中更加美妙了。
第一次细心的观察,收集树下的落叶,竟惊讶的感叹到,这些像揉红了手掌般地落叶,它们的世界真奇妙!一阵微风吹过,这些如红的精灵般顽皮的落叶飘落下来。那楚楚动人的身影,清晰的叶脉告诉我们:它曾经梦想像鸟儿般飞翔,去征服蓝天,但是它依旧等守在枝头,直到落叶归根,自始至终伴随大地。啊,收获真大!第一次认真的寻找着关于秋的诗文,在这字与字间,我发现了各种各样性情的秋天。
我认为自己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与我所付出的劳动相比较已是大大的赚了一把,比如,原来觉得秋天的词语挺少的,仅有的那么几个,我也都知道,可就其他的同学找出含“秋”字的词语来看,我真的算孤陋寡闻了,有的词语更是可以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来形容。
语文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舞台”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非常喜欢综合性学习,因为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将人以往读书、发言、思考的心绪全部放飞了起来,不再是当初的无聊和乏味了,而是非常轻松、愉快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思想释放出来,没有任何阻碍。我觉得我自己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中,做得还不够好,最起码我自己觉得很不满意,根本就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我自己觉得在大的地方没有别人创新,在小的地方没有别人周全,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啊!
我从此知道学习知识还有另外一种更新颖、更有趣、更先进的途径,它有自身巨大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与老套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多了份自由让我们到课后自主去积累知识,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所喜爱的吗?在综合性活动里,我们“乐在其中”,每个人都能作出这样的肯定:“在活动中,同学们将真正成为共同学习的朋友。”
我在打开搜索网页的时候,名家名篇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蹦”了出来,太多了,一下子把我惊呆了。一篇比一篇精彩,百读不厌,使我认识到了语文的学习是无限的、无止境的。
我查找翻阅了许多的书籍,几乎每天放学要往书店跑,晚上做完作业还要浏览一些关于文学资料方面的网站,在这些天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了解了许多的知识,并且让我学会了摘抄书中的精华,顺便还练了练字。
语文学习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翻阅相关的书籍、可以咨询一下父母、可以听广播、可以看电视、可以看报、可以去问老师……这些方法都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
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从来不知道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能给我带来如此多的快乐;从来不知道,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能给语文课堂增添这么多色彩。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带给我快乐,是因为它有趣的过程。准备的过程虽然会占用我许多休息时间,但我觉得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探讨,互相争论,不也是很快乐吗?每当我们想出一个新点子,总会哈哈大笑,欣喜若狂。也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乐而忘返。它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出我的苦恼,正如有句歌词一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以前我曾一度认为只有课本上、作文里才有语文。但我错了,在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后,我的“论点”被推翻。因为语文无处不在,歌曲里,文章中,画片里,连小品里都不时地闪着语文的身影。
第一,它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去研究一个课题。要研究一个课题,首先思维不能被课题本身所束缚。第二,我们亲近了语文,其实语文并不止在书本里,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捡起一片落叶,感慨其默默奉献,这是语文的思考;对科学努力探究,写成论文,这是语文的实用;找一首好歌,填上自己编的歌词,这是语文的魅力;一道数学题,首先要读懂题意,这是语文的普及。第三,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小组一起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办事效率,还节省了时间。而且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在思维地碰撞中,迸发出新的观点,使大家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第四,让我们领略了语文的广阔天地。不仅可以仿写名篇佳作,比较赏析,还可以观察实物,独立思考,也可以表演寓言故事。尤其是阅读关于秋的名篇佳作,看到了不同作家眼中不同的秋天,真是“天生秋日万般景,无限风光在文中!”
……
读了这些文字,还用得着我这个做老师的再作什么总结吗?我将充满信心地引领我可爱的学生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正如学生所言,“语文的世界有多大,学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案例分析】
上面所描述的是湖北省宜昌市第五中学开展的一次面向七年级新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效果来看,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使学生树立了“大语文观”,形成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培养学生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有机地将知识和经验、书本和生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情行意和谐统一的发展,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积极主动,热情极高,出现了许多出乎教师预料的成果,使教师倍受鼓舞。
二是选题有较强的可行性,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选题切合学科实际,体现了学科特色,重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性引导与文学积累,在兼顾综合性的同时突出了“语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反映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生成上。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教师设计的“知秋”、“诵秋”、“品秋”三个环节,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紧密配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作为本次综合学习的整体目标,真正全面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整个活动结构紧凑,层层递进,高潮迭起,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在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唤醒了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本性,激活了学生无比富有的情感火花。这些活动涉及表演、音乐、美术、语文描绘等方方面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可以自主有选择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尽情挥洒其个性。
三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充分体现了“引导”的价值。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设计,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从“描述”可以看出,在本教案中教师是学生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在准备阶段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并注重了学生活动过程与策略的指导,既培养了学生自已动手,搜集与获取资料的能力,又让学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积累,还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了智慧的碰撞,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在活动中放手而不撒手,活动过程紧凑而不紧张。如一开始提出了具体的活动要求和注意问题,给学生提供方法和思路,在过程中又加强检查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还充分发挥了作为学生合作者和其同学习者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出谋划策,与学生共同感受秋天并写下了下水作文,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