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3阅读:
字号:小|大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为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课文内容的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揣摩形象化的语言,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这三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本书第一课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文章表面上是写“我”想爬过高山去看“海”,但其实“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启示我们只要不怕困难,就能实现理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一学生朗读,大家一边落实字词,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一边在朗诵声中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三)品读,探究行道树的崇高形象,学习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我准备让学生带着“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这个问题自读课文,概括出行道树形象,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并用笔勾画出其中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词语小组或同桌互相学习、分析、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分析。
1.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快乐”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行道树是一列饱受、意志坚定的树。(“痛苦”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行树道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3.行道树是一列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树。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接下来思考为了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文中的行道树除了是树外还可以指什么?(奉献者)请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些像行道树一样的奉献者,幻灯片在《爱的奉献》歌声中展示奉献者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奉献者的高大形象,激发他们学习无私奉献精神的热情。
(四)扩读,进一步体会《行道树》的思想精髓。
1.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后文附:《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两篇短文和课文一样,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人们,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2.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
总结: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在阅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这节课以“读”为主线,设计了“朗读、品读、扩读等环节。朗读,让其走进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品读,使其抓住精美语句,探究“人物”形象,质疑问难;扩读,助其思维拓展,学会举一反三。整堂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个人的感悟与体验。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
附: 《乞丐和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行道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为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课文内容的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揣摩形象化的语言,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这三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本书第一课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文章表面上是写“我”想爬过高山去看“海”,但其实“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启示我们只要不怕困难,就能实现理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一学生朗读,大家一边落实字词,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一边在朗诵声中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进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三)品读,探究行道树的崇高形象,学习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我准备让学生带着“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这个问题自读课文,概括出行道树形象,找出相关语句品读,并用笔勾画出其中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词语小组或同桌互相学习、分析、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分析。
1.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快乐”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2.行道树是一列饱受、意志坚定的树。(“痛苦”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行树道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3.行道树是一列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树。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接下来思考为了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文中的行道树除了是树外还可以指什么?(奉献者)请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我们身边有哪些像行道树一样的奉献者,幻灯片在《爱的奉献》歌声中展示奉献者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奉献者的高大形象,激发他们学习无私奉献精神的热情。
(四)扩读,进一步体会《行道树》的思想精髓。
1.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后文附:《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两篇短文和课文一样,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人们,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2.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以“奉献”为主题来说说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
总结: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教师在阅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这节课以“读”为主线,设计了“朗读、品读、扩读等环节。朗读,让其走进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品读,使其抓住精美语句,探究“人物”形象,质疑问难;扩读,助其思维拓展,学会举一反三。整堂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个人的感悟与体验。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
附: 《乞丐和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路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