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45阅读:
字号:小|大
湖北省松滋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伍学明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
蹲踞 酬和 熹微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沈从文)
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在学生听读、自由读、研读、美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那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美”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积累词语:
明确:下列词语的音意:
蹲踞 酬和 熹微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并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三、深入研读,文中探寻“美”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着力描写的是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重在写唱歌的场面。
2、请三个学生朗读文中三个场合的描写片断,其他学生凝思想象,思考:云南歌会有何特点和魅力?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了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四、美读细节,赏析品味“美”
1、找出你感觉最美的文字,用一小段文字解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浓墨重彩,工笔描绘,表现出年轻妇女的才情美。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声音虽极其温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原来熟人真不少。”写唱法,写唱的场面,写唱的人,在作者娓娓而谈的笔墨中,尽显山寨之风俗,表现出山寨的民风美、人情美。
……
2、屏幕显示下面两段文字,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衣布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空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沈从文)
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延伸拓展,课外发现美
课文中写道“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云南民歌几种不同的对歌方式。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它们各属哪个类别。
教师亦可向学生介绍一些。例:《蓝花花》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猜调》属于问答类。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文中人物、作者进行交流,三次对话,从内容到意境再到艺术手法,在层层深入的赏玩品味中,悟得文章之内涵,习得写作之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云南风土人情片,酝酿气氛。
二、与文本对话,领略内容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课文重要记叙了哪些歌会形式呢?文中三个片段在描写时是否各有侧重呢?……
三、与人物对话,感受人情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年轻妇女,你是怎样击败对手的,击败后的感觉如何?赶马女孩子,在山路上唱歌的感受怎么样?村民们,你们为什么要举行“金满斗会”呢?老前辈,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有唱歌的热情?……
四、与作者对话,鉴赏艺术之美
对话内容可以是:作者是如何把文章写得这样富有情趣的?作者最喜欢哪段文字,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