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45阅读:
字号:小|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涂德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 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制作幻灯适时展示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预习:
媒体展示:
二、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媒体展示: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四、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问题探究:媒体分步展示:
1、第一段,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 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按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从植物到动物的顺序,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对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物进行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 阅读写美女蛇部分,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 学习写冬天百草园部分,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二(2)、三。
2、课下模拟拜师情景和先生读书情形。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二、问题探究:媒分步体展示:
1、 齐读第9段,分析其作用,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阅读写入学情形的段落: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评价:“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 探究学习三个读书生活片段,讨论:
(1)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
正面描写 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 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 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课外延伸:媒体展示: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 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 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 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四、总结: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春夏秋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在形式上也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五、作业:媒体展示:
4、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二(2)。
2、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涂德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 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具准备
制作幻灯适时展示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预习:
媒体展示:
二、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媒体展示: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四、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问题探究:媒体分步展示:
1、第一段,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 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按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从植物到动物的顺序,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对百草园春夏秋三季景物进行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 阅读写美女蛇部分,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 学习写冬天百草园部分,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2)、二(2)、三。
2、课下模拟拜师情景和先生读书情形。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二、问题探究:媒分步体展示:
1、 齐读第9段,分析其作用,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阅读写入学情形的段落: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评价:“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 探究学习三个读书生活片段,讨论:
(1)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
正面描写 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 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 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课外延伸:媒体展示: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 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 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 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四、总结: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春夏秋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在形式上也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五、作业:媒体展示:
4、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3)、二(2)。
2、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