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47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 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三、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四、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五、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解重点语句
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了。把占人之书为己有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这样的高度上去,就更歪了。越是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上,就越是荒谬,越是显出借书的无赖。这就是歪中的正。接着把这种完全缺乏根据的歪理作为前提,推出受损者应该对之奉上“慰劳金”,这就把荒谬推到了极端,无赖也到了极端。将谬就谬,越是层次上升,幽默的效果就越是强烈。
二、归纳写作特点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夸张词语见下文第二段。体会如题干文字;或故作夸张,痛快淋漓,引人发笑深思)
实际通篇的基调都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讲的就是一件事,即倒数第二段说的,书被人借去不还,到自己要用时却只能干着急,心情窝火。这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是有点要紧的,是值得认真一说的。因为天下读书人向来容忍了这一坏习惯,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也同时宽容自己这方面的坏习惯,未设身处地替书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种幽默风趣的写法,不仅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开怀大笑的轻松阅读中可能更易让读者接受;同时,一些在严肃正经的文字中不便表达的愤激之词借此说出,借此引起读者的“严重”关注。因此,类似倒数第二段的似乎夸张失实却引人会心一笑的词语在文中多处都是,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恶客、暗起杀机、悲剧、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救国救民等。
第二题
(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率性而为的表达效果,有关例子见下文)
时而穿插使用庄重的文言,时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语,本文中这种有意为之的新颖怪异的表达,产生的是一种谐趣的和陌生新鲜的感觉。首先是谐趣,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伦不类法。其次是陌生新鲜感。读者习惯了现代书面语,突然夹杂了许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词语和口语,特别是一连串的文言虚词,其新异的表达使读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语词汇不仅是妥帖的,许多处还显得更为精粹传神,比如第七段的“是为……法”,第五段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这是口语)”等等。以及谚语等通俗口语,读来像脱口而出,有韵有味,因此这还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丰富和作者驾驭语言的纯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词语、句式比较多,如盖……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语如“哎呀,老哥,给俺瞧瞧”、“还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第三题
(表面自我贬低,实显对方无理、可气,读之既有趣又有顿悟之乐;例句见下文)
自我调侃,自我嘲笑,自我贬低,是幽默的一大重要手法。具体表现有三类:
1. 把自己说得很无奈,似乎很不占理,把对方说得似乎很占理,实际上则显示了对方的无理。典型的句段就是“雅贼”那段,扩展一点包括“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那几句话,即词句品味•积累的第二句段。类似的还有第六段中“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那几句。
2. 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贬低自我形象。典型的句段如倒数第四段里书主夺回书的经过,包括恐吓、哀求,宣称内急等,让读者在这令人发笑的假骂中体味真情。
3. 夸大其词地把自己的处境写得很狼狈,很可怜,如痛彻心肺,潸然泪下等。这同样是故作可怜,人们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其示弱于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1、 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3、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三、词语积累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四、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五、明确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解重点语句
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
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了。把占人之书为己有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这样的高度上去,就更歪了。越是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上,就越是荒谬,越是显出借书的无赖。这就是歪中的正。接着把这种完全缺乏根据的歪理作为前提,推出受损者应该对之奉上“慰劳金”,这就把荒谬推到了极端,无赖也到了极端。将谬就谬,越是层次上升,幽默的效果就越是强烈。
二、归纳写作特点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写有人一见朋友有好书,就想占为己有,用“顿起杀机”形容;把此等借书称为“伟大的景观”;借书之后,为逃避还书,竟“举家潜逃”;把书被强借,说成是“列强瓜分”;等等。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把小便急,称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夸张词语见下文第二段。体会如题干文字;或故作夸张,痛快淋漓,引人发笑深思)
实际通篇的基调都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讲的就是一件事,即倒数第二段说的,书被人借去不还,到自己要用时却只能干着急,心情窝火。这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是有点要紧的,是值得认真一说的。因为天下读书人向来容忍了这一坏习惯,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也同时宽容自己这方面的坏习惯,未设身处地替书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种幽默风趣的写法,不仅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开怀大笑的轻松阅读中可能更易让读者接受;同时,一些在严肃正经的文字中不便表达的愤激之词借此说出,借此引起读者的“严重”关注。因此,类似倒数第二段的似乎夸张失实却引人会心一笑的词语在文中多处都是,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恶客、暗起杀机、悲剧、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救国救民等。
第二题
(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率性而为的表达效果,有关例子见下文)
时而穿插使用庄重的文言,时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语,本文中这种有意为之的新颖怪异的表达,产生的是一种谐趣的和陌生新鲜的感觉。首先是谐趣,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伦不类法。其次是陌生新鲜感。读者习惯了现代书面语,突然夹杂了许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词语和口语,特别是一连串的文言虚词,其新异的表达使读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语词汇不仅是妥帖的,许多处还显得更为精粹传神,比如第七段的“是为……法”,第五段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这是口语)”等等。以及谚语等通俗口语,读来像脱口而出,有韵有味,因此这还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丰富和作者驾驭语言的纯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词语、句式比较多,如盖……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语如“哎呀,老哥,给俺瞧瞧”、“还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第三题
(表面自我贬低,实显对方无理、可气,读之既有趣又有顿悟之乐;例句见下文)
自我调侃,自我嘲笑,自我贬低,是幽默的一大重要手法。具体表现有三类:
1. 把自己说得很无奈,似乎很不占理,把对方说得似乎很占理,实际上则显示了对方的无理。典型的句段就是“雅贼”那段,扩展一点包括“恐怕同情的不是书主,而是恶客”那几句话,即词句品味•积累的第二句段。类似的还有第六段中“八十年交情从此一笔勾销”那几句。
2. 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贬低自我形象。典型的句段如倒数第四段里书主夺回书的经过,包括恐吓、哀求,宣称内急等,让读者在这令人发笑的假骂中体味真情。
3. 夸大其词地把自己的处境写得很狼狈,很可怜,如痛彻心肺,潸然泪下等。这同样是故作可怜,人们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其示弱于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闫飞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