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05阅读:
字号:|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紫藤萝瀑布》,备课前的思考: 
纵观时下的一些语文公开课,课堂教学似乎又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拔高语言赏析的教学,却漠视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发展水平,往往是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为重要。其实文字本身的排列组合并不具有动撼人心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应当是来源于文字背后所折射的思想情感和智慧。所以,我觉得一篇文章要有生命力,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的课堂中找到“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契合点,从而使学生在语言的涵泳中提升文学素养?这节课的设计就是一次大胆尝试。
一、说教材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状物抒怀”。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文章的品读中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情怀,陶冶自我情操。
2、把握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意蕴的联系,领会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紫藤萝瀑布》正是本单元的点睛之作。它通过对紫藤萝花精细、真切的描写,展现了紫藤萝蓬勃的生命力和奔放而又耐得住寂寞的纯朴本性。作者并没有为此大肆渲染抒发,也没有矫情说教,而是娓娓道出自己的真切体味,在宁静与喜悦中把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历史与生命的感触。并把回想和展望交织,外在情态和内在精神并举,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今日花的丰茂(更确切点讲是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倍加珍惜的心情下,鼓舞起生活的信心与热情。


然而,经过进一步研究学情后,我发觉:这篇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几于“大象无形”的散文名篇,展示了作者一瞬间的心路历程,更多的透露了她对于历史与人生的参悟。夸张点说,就是作为中文系学生的教材也是大有嚼头的。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果架空了分析,只从语言文字角度赏析,我想未免显得肤浅。所以,我决定一方面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另一方面辅以必要的背景知识,结合以前对《幽径悲剧》文本的解读,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他们理性化解读生命、解读人生。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品读紫藤萝前后开放的情态,揣摩写景的特点,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设定为:
探究写花背后,蕴藏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思考。
二、说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对话为平台” 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当是相互交融的。要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那么,就要求预设的环节体现一定的思维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比较阅读法、品读悟情法、探究悟理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自觉运用圈点批注、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他们透过文字,参情悟理。
三、说教学设计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分三大版块进行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语言美
    这一版块分两步。第一步,美美地赏,让学生观察盛开的紫藤萝画面,并要求描述其形态与特点。第二步,美美地读,邀请两位朗读较好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重点关注文章对紫藤萝的描写,与先前对紫藤萝图片的观察相比,有那些不同之处?
这一版块设计的关键词是“调动”。第一步看图说花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预习课文已有了“先入”印象,可以为学生观察紫藤萝提供观察方法,同时在不经意中还能习得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步让学生比较图片与课文的异同,也是一种“调动”。比较的能力,学生原本就“有”,不是某一节课从无到有,凭空建构的。课堂上调动它,只是为了强化,使之浮出水面,进而清晰化。对于现在看惯了游戏、漫画的“卡通的一代”来说,初中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卡通争夺学生的眼球。所以我小结时,相机导出“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准确、也更深刻。”这样的话,目的是现身说法,让他们感觉到文字阅读的优越性,从而喜欢上阅读。
(二)与作者对话,感受情感美
这一版块我同样设计两个环节。第一步让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词句、语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这一环节一方面重在强化落实圈点批注读书法,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提升思维深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可能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不能完全理解到位,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人的情感变化有许多表现形式,有时深埋在心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时流露在表情神态上,一目了然;有时则表现在言语或动作上,需要揣摩。”经过讨论,导出本文的线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焦虑悲痛”到“宁静喜悦” )。
明确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二步就是探知作者情感产生的心理根源。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先让学生根据文中相关信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进行猜测。这一步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探究。而后由我简要补充成文背景。要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深埋作者心底的痛楚,必须让学生触摸那段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历史。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又不必展开过多。因此,我点到即止,出示了宗璞一家遭遇的资料。
出示资料1:冯友兰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张奚若、吴晗、季羡林等先生齐名。文革中遭受非人的折磨。
出示资料2:我的女儿冯钟璞(宗璞)在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工作,她也戴上了帽子,这是真正的帽子,用纸糊的高帽子,上面写着“冯友兰的女儿”。我的儿子钟越当时在沈阳航空研究所工作,“冯友兰的儿子”也是他的罪名之一。——冯友兰自叙。
这些背景是学生现有经验无法涉及的,但又是理解本文必不可少的。借助补充背景感知作者一家的苦难经历是阅读的一种途径,但课堂教学的“原点”还是文本。为此,我要求学生回读文本,从紫藤萝身上寻得踪迹,通过品读十年前花开的窘样来感受那段历史、那种心境。真正领会作者曾经的焦虑和悲痛。
(三)与人生对话,感悟生命美
这个版块我再次运用了比较阅读,与第一版块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侧重形式上的比较,而这回侧重内容与主题上的比较。
出示资料3: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师范读)
第一步出示《幽径悲剧》的片段,让学生探究出季羡林老先生对藤萝的情感以及他面对历史苦难的人生态度。
第二步寻读出本文作者的态度并探究是什么促使她会有这种想法的。(本环节重点指导指导学生品读花开的盛况,从外在的情态感受内在的精神,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第三步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观点。这一设计是跳出文本解读人生,旨在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厚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确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如此一来,就增添了思维的深度。
    这一版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三个环节的预设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历史与人生的理解和体验,由此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
水到渠成之时,我顺势作如下小结: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所以我们要铭记历史给予的苦难;但面对苦难,我们更不能沉溺其中,放弃迈向未来的勇气。让我们肩负着责任,洋溢着微笑,快乐前行!
最后(配乐朗诵)我对人生有了一点感悟的小诗:
那一抹淡紫色的辉煌
泛着点点银光
衬着明媚的阳光
显得闪亮
生命如斯
只要你心中充满对生的渴望
那么,生命的长河将延续
于是,生活也就透着淡淡的芳香……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