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18阅读:
字号:小|大
依托信息技术环境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应城市城北初中 唐中祥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 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但也得要承认当前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得问题。如:课件以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不过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 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客观环境的设置
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这些教学设备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校是无法满足的,这为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主观环境的设置
我认为主观环境的设置在我们学校是难以做到的。即使能勉强的开展,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于庞大,班级人数最多的达到90多人,所以很多教学环节都无法实现。但作为理论性的东西,主观环境的设置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协作小组的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要达到这种水平,小组的组成就显得重要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我们在建立的学习小组应具备层次性和奇数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恰恰凭借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 在新型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笔者做了这样的设想: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讨论结果的记录者,有在管理方面、记录方面优势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应该是在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有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
其次、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国内外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的讨论和表决,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同学的争论。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
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使学生使用的课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必须对课件重新定位。
这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所谓的“优质课”的舞台上还有一席之地,因为组织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使用多媒体。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呢?让课件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笔者认为我们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共享性、交互性、重组性,
1、共享性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作为一种私有物品,需能及时快速地和别人共享,以便进一步的改善。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在课件设计的时候,课件不易过大,首要问题是注意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因此,用FrontPage、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基于internet的课件将是未来课件制作的趋势。
2、交互性
在CAI教学比较兴盛初期,教师设计的课件往往是教师实行电灌的工具,教师是演示者,学生是观赏者,他们几乎没有操作课件的机会。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课件,必然不容忽视。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更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这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所以,BBS、聊天室将成为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3、 重组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未来课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的普遍性,兼容性。网络环境是未来课件良好的载体。由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件,必须在新环境下重新定位,扩大课件的外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切媒体资料都可以称为课件。
三、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沟通: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导航与传授的沟通。语文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作者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注意分工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处理,学科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宰,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过少,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杨再隋等编著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 龚春燕 何云山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 邵武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唐中祥,男,生于1963年10月,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近年来多次组织并参与各级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二十余篇。
应城市城北初中 唐中祥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 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但也得要承认当前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得问题。如:课件以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不过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 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客观环境的设置
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这些教学设备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校是无法满足的,这为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主观环境的设置
我认为主观环境的设置在我们学校是难以做到的。即使能勉强的开展,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于庞大,班级人数最多的达到90多人,所以很多教学环节都无法实现。但作为理论性的东西,主观环境的设置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协作小组的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要达到这种水平,小组的组成就显得重要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我们在建立的学习小组应具备层次性和奇数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恰恰凭借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 在新型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笔者做了这样的设想: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讨论结果的记录者,有在管理方面、记录方面优势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应该是在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有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
其次、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国内外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的讨论和表决,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同学的争论。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
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使学生使用的课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必须对课件重新定位。
这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所谓的“优质课”的舞台上还有一席之地,因为组织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使用多媒体。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呢?让课件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笔者认为我们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共享性、交互性、重组性,
1、共享性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作为一种私有物品,需能及时快速地和别人共享,以便进一步的改善。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在课件设计的时候,课件不易过大,首要问题是注意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因此,用FrontPage、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基于internet的课件将是未来课件制作的趋势。
2、交互性
在CAI教学比较兴盛初期,教师设计的课件往往是教师实行电灌的工具,教师是演示者,学生是观赏者,他们几乎没有操作课件的机会。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课件,必然不容忽视。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更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这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所以,BBS、聊天室将成为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3、 重组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未来课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的普遍性,兼容性。网络环境是未来课件良好的载体。由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件,必须在新环境下重新定位,扩大课件的外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切媒体资料都可以称为课件。
三、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沟通: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导航与传授的沟通。语文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作者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注意分工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处理,学科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宰,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过少,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杨再隋等编著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 龚春燕 何云山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 邵武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唐中祥,男,生于1963年10月,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近年来多次组织并参与各级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二十余篇。
陶和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