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0阅读:114
字号:|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与评价
一、单元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能自主有效利用课外书籍、网络获取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结合文化背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体验,能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
2、 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把自己融入文章营造的意境之中,获得“会心之趣”;在感受课文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体味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比较把握各篇语言风格,品味个性语言。能够背诵一些经典段落或精辟句子,熟记自己喜欢的各具特色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领悟力,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言之有理的个性评价。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在阅读中陶冶性情,回味隽永的神韵,触摸爱的真谛。通过与名家对话、体验交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的宫殿。
二、单元说明:
紧承上一单元硝烟弥漫的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呈现出血与火涤荡后的明净和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的这种巧智单元编排中。它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爱神维纳斯、美神阿佛狄洛忒、智慧女神雅典娜虽然因为那“不和的金苹果”而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但他们依然为谁重要而争战不休。21世纪的我们在面对这个古老的问题时,作出了我们的回答:人们对爱神青睐有加,另两位女神再次败北。于是,疲惫且饱受战火煎熬的灵魂在爱神的胜利声中得到了慰籍,思想的天空涂满爱神的柔美目光一直企及人类内心中最柔软之处。我想,阅读这样的文章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微风细雨般的浸润吧!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阅读它们,你可以从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是一位既不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的保姆。在文中,鲁迅围绕阿长写了她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了她给“我”买来心爱的《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鲁迅追忆着这个很不幸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长妈妈在文章中被描写得栩栩如生。她既令“我”憎恶、讨厌,又让“我”产生“敬意”。作者既在以儿时心态,按生活真实回忆阿长,又在以写作时的眼光观照阿长,着意表现她身上最本质的美:人性的质朴率真。正由于此,让我们从她的愚妄中看到率真,从她的粗俗中看到细心,这种率真和细心体现出的实质,就是她对孩子倾注的一片心,奉献的一片爱!这层意味是含蓄的,需要我们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鲁迅用先抑后扬的笔法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父爱如山。人们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这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这篇文章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李森祥的《台阶》与《背影》一样,写的也是一位父亲。一位儿子眼中逐渐老去的父亲。他努力地生活着、劳动着,不懈地追求着。然而他内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经过漫长的准备,付出大半辈子的辛劳,终于建造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岁月正悄悄地流逝,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作者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本文与朱自清的文章分别抓住“台阶”、“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向我们展示了父子间丰富的情感。
《老王》这篇散文中,杨绛写了自己与一个车夫老王的交往,通过几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老王是个不幸者,生活艰苦。他没有职业,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早年瞎了一只眼,又没有亲人,没有家庭,孤身一人住在荒僻胡同的破烂小屋里。但是,老王非常善良。他给人家送冰,从未想到欺负主顾,还愿意给“我们家”减半收费;他送人上医院,坚决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别人有没有钱看病;他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以围住乘客使其不掉落。老王还是一个感恩的人。他受了人家的好处,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我们家”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王,尊重他的人格,同情他的遭遇,关心他的生活。作者以其善良的心灵和充满人道美的行为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这种随着时代发展而消失的职业却因为这样的普通人而让我们留存在记忆中。
从单元选文题裁来看,五篇文章围绕“爱”各自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其自己的价值、逻辑和理由存在着,你不能经历它,但是你却能感受它、体验它,你的感受的真实性告诉你这故事的存在不容否认。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用心灵文字构筑的心灵世界,需要我们用生命中的诸多体验做注脚,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阅读的困难以及美妙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应把引导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因为后面的创造性阅读,以及培养语感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那么,在文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与评价的设计呢?针对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和特点,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设计好读法
正如刘勰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是感知体验的初步,对于有效体验和评价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
A、预习时的自读,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音,弄懂义,解决生字、生词。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尽量读熟课文。
B、上课时的指导读,首先老师可以示范读,也可以通过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体验。就课堂效果而言,前者要优于后者。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体验,如分角色朗读、默读、齐读、个别读等。对于散文,要读出意境和情感,而对于小说则要读出形象。至于朗读技巧的运用最好由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设计,但必须从文本出发,用心去读。
有感于北大著名文学史家钱理群教授令大家公认的一绝的“读书”功夫。据说钱教授来江苏南师大附中开课时的“喊课”令全场动容。在讲到萧红的《呼兰河传》,他就告诉学生,这一课“不要读,要喊”,因为萧红在“喊”。说罢他就示范,“喊”了一遍。这一“喊”让老师学生大开眼界。其实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更非像演员般的声情并茂,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读。这是引导学生走向有效体验与评价的有效方法。
2、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创设情景:
A、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营造情境。
B、多媒体展示。教师有画画基本功的,可以结合情境自己画,也可以找现成的画或图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也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制作《背影》多媒体动画,显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用特写镜头精细地再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以及父亲在人流中渐行远去的背影。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作深入体验。
C、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搭建体验的平台,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完成对文本多元化的个性阅读。
3、 多搞专题阅读
A、新旧课文联系阅读。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可联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起走进鲁迅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学习《背影》时,可联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爸爸的花儿落了》感受父亲的绵绵爱意
B、课堂上拓展阅读。
C、课后的研究性阅读。这单元我做的是关于品读秋雨散文语言的专题阅读。在《信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为余秋雨的散文所折服。的确,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典丽精工的文笔吸引着当代众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但中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又好比是一位业余棋手与一位职业高段的棋家对弈,很难在技艺上完全解读与沟通。那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怀着仰慕之情,重点选取一个突破口——品味语言,以此为窗,去探寻这座文化宝库中蕴涵着的丰富文化宝藏,去探寻这位语言大师熟练驾御语言的技巧与奥妙,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
(操作时要指导学生制定好研究性学习的计划,预定结题的形式,成立阅读小组,选择阅读作品,做好个人读书笔记,随时与组员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等。)
三、课文的教学建议:
第六课 《阿长与<山海经>》
(一) 教学目标:
1、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文章平实的记叙语言
3、 感悟鲁迅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和对长妈妈真挚深切的怀恋之情。
(二) 教学设计:
1、阿长的最初印象:
“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里出现过?阿长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在鲁迅的一生中,阿长即长妈妈,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特殊。而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呢?
2、闲话阿长:
⑴让学生自己认真默读全文,边读边用笔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大家一
起讨论解决。(文中的许多地方对初二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此环节
主要是为了扫清阅读障碍。)
⑵在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时我有一种感觉,这好象是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跟
读者闲话,在平实地聊一个我们身边的人,这种亲切、聊天式的写作笔触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并不多少见。所以我们不妨也就围绕着“阿长”这个
主题,用一种闲话聊天的方式来读先生的这篇文章——“闲话阿长”。
A、 看看文章围绕阿长都写了哪些事情?试着各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B、 这些事情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那件事,为什么?
C、 这些事情中让鲁迅最为感动,最难忘的事情又是什么?
D、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 这一层面的阅读关键是要抓住“语感”这一环节——要学会感悟词语背
后的东西。文章一开始就大谈如何“憎恶”长妈妈。我们注意到一连串充满贬义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可是长妈妈为鲁迅买《山海经》一事中唯一的一句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却把文章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可以引导学生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以及快人快语的说话语气中,来捕捉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写到哥儿的反应时,作者着意用了一连串的“大词”,又是“霹雳”、“震悚”,又是“敬意”、“伟大的神力”。幼年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自己幼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心目中的“伟人”吗?通过这些词语的有效对比,结合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再来观照阿长时,我们就能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真率,从粗犷中看到细心,而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这样关于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详略得当的处理、文章标题的理解都可迎刃可解了。
4、 怀念阿长:
     这种极具内敛的感情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呢?你能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其感情的变化流动吗?(深入地读文本便能体味到,其实作者的笔所到之处便有情,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这种蕴涵在平实文字下的深情,就是海明威所说的冰山理论吧,也就是鲁迅之所以伟大和高明的原因。但这种阅读感悟对于学生而言是难的,因而他们的领会能 达到什么程度便好,无需强求,阅读更多时候是一种顿悟,一种机缘。)
 最集中表达鲁迅先生这种感情的当是文章的最后两小节的抒情。最后的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
⑴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⑵探究最后一句话
阿长的形象深入人心,源于鲁迅先生用儿童时期的眼光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最为真实的阿长,源于先生写阿长的笔触中饱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5、 回想身边的阿长:
你觉得先生笔下的阿长像谁?(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想想你面对这些亲人的如此举动心里是怎么以为的?鲁迅先生当时又是怎么想的?)
6、 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三)相关链接:
温州民俗知识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风俗信仰
昔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某些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认为接近某些“神圣”或“不洁”事物会招致灾祸,故采取避讳等消极防范措施。现禁忌大多消除,有些则已剔除迷信成份,转化为礼俗。盛饭必先盛给长辈,幼辈不吃头碗饭。长辈不在,先铲一铲饭于饭锅一边,然后才给自己盛:吃饭肘不能筷子敲碗。不能把筷子直插碗中,因昔时人死,丧家在尸床前盛满一碗饭。一双筷子缠以棉花直插碗中,叫做“满饭”。对盆碗非常爱惜;失手打破盆碗认为不祥,主人往往忙喊“碗顺”,遮掩其事。忌讳讲病。小孩病了,委婉说“有点不相能”、“不如故”。大人病了,称“干不动爻”。药方称“茶方”,买药称“麻条”、“撮茶”,吃药称“吃茶”、辅助中药称“代茶”、吃罢中药,药渣撒于街心,表示将病连药抛掉。讳言死。人死称“好去”、“走去爻”、“过辈”。老人死,不称“丧事”,而称“白喜事”或“白事”。棺材称“寿枋”、“百岁枋”。未入葬坟墓称“寿坟”。温州“四”与“死”同音,忌说“四”字、“生不做四十”,亦是此故。

民俗节日
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现在温州大部分地方(包括农村)已经禁放烟花爆竹,但在农村和海岛此时还是可放的,毕竟是温州最重要的习俗呢!』
食年糕
新年早餐多食年糕。“糕”与“高”谐音,谓“一年高一年”。
送元宝
农村有“送元宝”者,在春节期间,两人搭档,手持铜钱串和万年青树枝,挨门念《送元宝》谣。一人念祝福辞,一人应“好”。如“元宝进道坛——好!”“金银满上间——好!”温州有谚“正月初一送元宝,讲的都是好”,即指此俗。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的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第七课  《背影》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设计:
1、课前小调查:我们同学有谁知道母亲节是几月几号?那父亲节呢?(6月的第三个星期)
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我们的父亲。是啊,日月经年中,我们忽略了多少父亲的爱,而父亲一直在身后,无怨无悔地延伸着庇佑的苍穹,用自己朴实的父爱无私地为儿女编织着美丽的保护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2、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3、寻找真实:
   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感情的真实。
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先生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得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⑴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中,捕捉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⑵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文中朱自清先生的回忆的源头(八年前的往事),寻找当年‘父亲’背影产生的背景吗?
明确:⑴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
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
然流露于笔端。
⑵正值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
了解了以上两点,文中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就好把握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回忆那段令人心碎的过去,淡淡的哀愁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4、聚焦“背影”: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第一次 文章开头  作用:开篇点题,创设 浓重的感情气氛。
第二次 车站送别  作用:浓墨详写,具体描绘背影,表现父亲爱子
    的深厚感情
第三次  别后远景  作用:深化主题,远见背影消逝,背影淡而情愈深,
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第四次  浮现背影  作用:首尾呼应,思念情深。
⑵重点研读作者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段落(朗读、讨论第五段)
5、解读眼泪:
   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一次  见父亲  悲哀的泪      第二次  见背影  感动的泪
第三次  别父亲  离别的泪      第四次  想背影  伤心的泪
6、品味语言:
认真品读、体味,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文中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
学生可从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等畅所欲言。
7、热点争鸣:
⑴由于多数学生反对,2003年9月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語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夠潇洒”,故将《背影》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 
⑵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8、布置作业:
⑴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⑵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三)相关链接:
《匆匆》朱自清
《父爱》苏童
《代沟》梁实秋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二.三.二八
父  爱
     苏童
关于父爱,人们的发言一向是节制而和平的。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怪就怪在这里,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有聪明人说,父爱如山。前不久在去上海的旅途上带了一本消遣性的杂志乱翻,不经意翻到了一篇并非消遣的文章,是一个美国人记叙他眼中的父爱的。容我转述这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虽说是一个美国人的父亲,但那位美国父亲多少年如一日为儿子榨橙汁的细节首先让我想到我的父亲。我父亲则是 几十年如一日早起,为儿女熬粥,直到儿女一个个离开家庭。我一直在对比中读这篇文章,作者说他每次喝光父亲榨的橙汁后必然拥抱一下父亲,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然后才出门。那个美国父亲则接受儿子的拥抱和爱,什么也不说。拥抱在西方的父子关系中是一门必备课,我从来就没有拥抱过我的父亲,但我小时侯每天第一眼看见父亲必然会例行公事地叫一声:爸爸。到我长大了一些,觉得天天这么叫有点烦人,心想不叫你你还是我爸爸,有时就企图蒙混过去。但我父亲采取的方式是走到你面前,用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就知道老老实实一如既往地叫:爸爸!奇怪的是那美国儿子与我一起,他说他有一天也厌烦了这种例行公事的拥抱,喝可父亲的橙汁径直想溜出去,哪个美国父亲就儿子挡在门前了,说:你今天忘了什么吧?这时候我仍然在对比,我想换了我就顺势说,谢谢你提醒我,然后拥抱一下了事,但美国的儿子毕竟与中国的儿子是不同的,他想得太多,贸然提出了一个非常强硬的问题,说:爸爸,你为什么从来不说你爱我?这个美国儿子逼着父亲说那三个字,然后文章最让我感动的细节出现了:那个父亲终于对儿子发出那个耳熟能详的声音,当他终于对儿子说出我爱你时,竟然难以自持,哭了出来!
我读到这儿差点也哭了出来,我仍然在对比我所感受的父爱。我想我永远不会逼着我父亲说我爱你,我与那个美国儿子惟一不同的是,知道就行了。父爱假如不用语言,那就让我们永远沐浴这种无言的爱吧。

第八课  《台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典型形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二)教学设计:
1、导入:今天,我们从课文中读到的将又是一位父亲的形象。如果说,读罢散文《背影》,你眼前挥之不去的是那蕴涵着深深父爱的蹒跚的、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父亲的背影,那么你读完小说《台阶》,眼前浮现的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2、整体感知:
   默读完成后,请学生用学生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要求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3、讨论探究: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引导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来把握全文。找到文章的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了
4、联系生活,感受人物:
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们农村何止千万。我们不妨联系现实,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⑴从文中找出你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说说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⑵“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你身边有类似于文中的父亲这样
的人吗?)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同时,父亲身上又有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是表示敬仰和赞叹的。
5、布置作业:
⑴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⑵课外再阅读一篇写父亲的记叙类作品,并比较它与课文的写法,说说它们
在写法上各自的优点。
(三)相关链接:
《父亲是一道风景》(散文诗)
父亲是一道风景
刘向民
一一这是一个春天。
父亲站在黄土地上。风从黄土地上刮起,父亲以一个不变的农民形象,伫立成倍受敬仰的雕塑。多少年过去了,这雕塑依然是黄土地上不变的风景,成为我心中一面猎猎的旗帜。
    父亲与麦子站立在一起,与麦子迎风而立,随风起伏,伸出满是茧花的手掌,深入麦子的思想,体味麦子的品质。麦子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父亲赤赭的面孔凝成青铜的沉重。以至于多少年后,这种沉重又压在了我的额头。
    父亲终生经营的农业,始终喂养了我们,我们因此而成长,长成麦类的植物,成为农业的一种。我们走遍北方和南方,到处的农业都欣欣向荣,报答父亲的汗水和辛劳。
    父亲的手始终拉扯着我们,那种意味深长的情绪和对庄稼深沉的感受,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深入他的思想,感觉他的思想很铁质、很深邃,随手撒进任何一片土地,都会倔强地破土而出,长成丰收的年景。
    许多年了,我们接受父亲的恩赐,他的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血管里,沉淀于我们的血液和骨髓。我们通体闪耀着父亲的光彩。
    终于,有一天,剥开我们的思想,都是一粒粒饱满的粮食。我们的思想也丰收了。

第九课  《老王》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配乐朗读一首赞颂人力车夫的诗歌)
人力车夫
李长春
四季的斑斓
悄然地
在你奔波的车轮中 
演绎你生命的履历
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
携着夕阳隐没
每一条蜿蜒的崎岖
都弹奏着你
铿锵的跫(qióng)音
你的足迹
涂满东西南北
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
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
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
你擎起人生的火距
挺进于时光的隧道
为了生存的精彩
为了生活的热爱
总结:生活中,你的目光也许不曾投向过这些平凡的身影——人力车夫,这些像老王一样生活艰难的人们。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今天,我们就以善良的名义,走进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写过一个车夫的故事,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老王》。
2、作者小档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作者信息。
3、老王生活扫描:阅读课文中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老王的苦境)
4、以善良体察善良:
莎士比亚曾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善良的杨绛先生写了一个虽不幸却有着金子般心地的老王。那么,就让我们今天以善良的名义,到文中去寻找那遍地黄金吧!
⑴文中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注意语言揣摩,
结合联系二)
⑵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有何不同吗?你怎么评价?
“善良”是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身份、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善良的理解和表达就不一样,这一环节要扣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到文中记叙的几个片段中去总结。
明确:老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图报,他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5、语言揣摩:
   本文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意味深长,很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有 表现力的语句,深入体会。
⑴结合课后练习二
⑵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感到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6、见证善良的缺席时,以善良的名义,我想说——
见证现场一:
有一个长着一头红头发的孩子,叫克洛西。他家里很穷,靠卖野菜谋生。他自己又有残疾,一只残手总是挂在脖子上。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欺侮的。安利柯的日记里,描述了克洛西受欺侮的场面:三四个同学聚在教室里戏弄他,有的往他投上扔栗子皮,有的用三角板打他,嘲笑他是“残废者”,喊他“鬼怪”,还把我挂在脖子上学他的样子,甚至学他母亲挑菜担卖野菜的样子。
教师说:“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了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
                                           ——《爱的教育》
请结合你对善良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你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来见证善良的缺席,说说你想说的话。
(三)相关链接:
《我们仨》(杨绛)

第十课  《信客》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课文思路。
2、体味余秋雨清新而又富有人文意味的语言。
4、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学习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查找作者余秋雨的资料,筛选整理后,建一份作者小档案(最好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交)。
2、预习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从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中选择5个词语,连词成句,字数不超过80字。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自古皆言,江南“世风崇文”,历代江南才子才女们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他们亦情亦智、体贴人心的诗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时间进入了20世纪,余秋雨无疑是江南一位聪明的才子,江南山水滋养的最新一代江才子依然是中国文坛光彩夺目的星辰,你或许难以置信,有人曾把1999年称作“秋雨年”。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信客》,走进余秋雨营造的耐人寻味的文学世界。
2、作者小档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作者资料
3、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抓全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理清行文线索,把握文章结构。要求简明扼要。
明确: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怎么不做信客——为什么转业。
可以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4、“信客”面面观:
带着以下问题跳读课文: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写一个老信客?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方式,要求在概括品质的同时,做到有理有据。
5、缅怀信客:
信客死后,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括,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示例:
俄国诗人普希金墓志铭: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青的缪斯(Myza诗神),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法国作家司汤达墓志铭:
     活过,爱过,写过。
信客墓志铭参考:
在这里, 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灵魂。 不容于尘世,也不要求理解; 但我们爱他,并非为了那未尽的事业。 尽管路途艰难,他仍坚持; 倒下的瞬间,时光就在那一刹停滞。 失去了他的高傲他就丧生; ... 
6、实话实说:
老信客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上。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更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张名片。德国大哲学康德是这样看待诚信的:在一切宣称中,坦白和诚实都是一个神圣而又绝对庄严的法令。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无可选择,他必须讲真话。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我们给大家5分钟,大家把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诚信行为写下来,并简单谈谈体会。 
7、语言模仿秀:
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兴趣?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记一记,仿一仿。
教师可投影余秋雨的创作随谈帮助学生体味其文字魅力。
写出生命的质感,这是我的所有文章所追求的。
我写很多和我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关系的人和事情的时候,经常被自己的文章感动的掉眼泪,我想这绝非技巧问题,而是我与生命面对时被来自内心深处的善良打动了。
我是用心来写作,每个字的寻找,推敲过程中,也增加着我自己的感动,这是写作的第一个层次——把自己的生命投入,但没有完,一个声泪俱下的演员是演不好戏的,还需要把这种感动变成能感动其他人的潇洒的文笔。
                                               ——余秋雨语
7、布置作业:
A、 推荐影片《那山 那人 那狗》(它刻画了一个农村邮差的美丽的灵魂),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影评。(选做)台湾导演刘德凯即将拍摄《信客》这部电视剧,他邀请你做编剧,请你将《信客》这篇文章改写成剧本。(选做)
C、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一篇散文,摘找五句你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写下理由。
D、摘抄三句关于诚信的你喜欢的格言警句。
(三)相关链接:
《邮差先生》芦焚
《一千棵樱桃树》(摘自《读者》)
《阳关雪》(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邮差先生
芦焚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但仍旧有许多剩余时间,每天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因此——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的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极幸运的从脚下
飞起来,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这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他过去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这种怨言,心里充满善意,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一条狗激烈的在她背后叫着。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他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那么在这个小城里,另外难道还会有什么事等候他吗?虽然他有时候是这样抱歉,他为这个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岸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年2月
一千棵樱桃树
乔治•华盛顿感是美国人,他领导了美国的独立战争,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者之一,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美国人民爱戴。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美国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华盛顿出生在大庄园主家庭,家中有许多果园,果园里长满了果树,但其中夹着一些杂树,这些杂树不结果实,而且长得很高,影响其他果树的生长。 
一天,你亲递给华盛顿感一把斧头,要他把影响果树生长杂树砍掉,而且他还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砍着自己的脚,也不要砍伤正在结果的果树。 
在果园里,华盛顿感挥动斧子,不停地砍伐杂树。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了一棵樱桃树。他害怕父亲知道了生气,把把所有砍断的树堆在一块儿,用杂树把樱桃树盖起来。 
傍晚,父亲来到果园,看到了樱桃树倒下时掉在地上的樱桃,就猜到是华盛顿感不小心把果树砍断了。尽管父亲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但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看着华盛顿堆起来的树说:“你真能干,一个下午不但砍了那么多树,还把砍断的杂树堆在了一块儿。” 
听了父亲的夸奖,华盛顿感的脸一下子红了,他惭愧地对父亲说:“爸爸,对不起,只怪我粗心,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樱桃树,我把树堆起来是为了不让您发现我砍断了樱桃树。我欺骗了您,请你责备我吧!” 
父亲听了之后,哈哈大笑,高兴地说:‘你不愧是个诚实的孩子,对于你的诚实,爸爸感到十分欣慰。虽然你砍掉了樱桃树,应该受到批评,但是你没你说谎,我就原谅你了。你知道吗,我宁可损失掉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意听到你说谎话。!” 
华盛顿不解地问:“诚实真的那么珍贵么,能和一千棵樱桃树相比?” 
父亲耐心地说:“诚实是一个人最起友协的品德,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看到你这样的诚实,我就放心了,以后把庄园交给你,你肯定会帮我经营好的。” 
由于父亲的教导,华盛顿一生都把诚实作为做人的原则。

                      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于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甦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三、案例描述:
《老王》案例描述(一):
这篇文章是我喜欢的。我读《老王》时,觉得这虽是平凡人平凡事,使人读了却觉出了理想世界的情味,就是一种来自纯洁、善良心灵所引发的感动。但在备课时我却苦于找不到切入口,而课后练习一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我想,这确是突破文章重点难点的好点子。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很自然得纳入了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我觉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而且潜意识里我觉得对于初二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文中记叙的具体事例中。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用了不多的时间就从文中一一找出了。看来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了——怎么理解这是一种善良?
在我强调每一位同学都要用心去感悟思考时,问题就在交流讨论时出现了。一个调皮的男生认真地大声说:“老王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这是一种很精明的经营策略,这样才可以推销更多的冰块呢。”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先是哈哈大笑,有笑其理解怪异的,更有表示欣赏理解“独特”的,而且支持率还不低呢。马上又有同学接过话茬头头是道地说:“我想说说老王怕乘客掉落下来,给平板车围上半寸边缘这件事。书上说这时的老王已很难维持生活了,如果这时坐他车的人再掉落下来摔伤了,那老王哪里有钱赔偿呢?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于己于人,这车的安全隐患都是他必须解决的呀!”甚至有同学对杨绛先生的善良也提出了质疑:“课文最后说作者感到很‘愧怍’,那为何杨绛先生当时不多给老王一些帮助,将善良进行到底呢?”听到这样的发言时,学生马上就唧唧喳喳讨论开了。而我,我想我正遭遇着类似于,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一样。老实说,我不是很排斥这样的回答,而且我尊重他们体验和评价,起码我觉得他们的经济观念和法制观念比我要强,看问题也比我远、比我宽。我也相信他们说的就是他们想的,只是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太大的方向。但在那一刻我面对学生不是有效的体验与评价时我竟然有点不知所措,幸好这时铃声响起来了。但问题我还是要思考的,下面请各位听我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
案例分析:
    对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评价”就是“读到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那为什么会有学生对老王思想性格的误读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可能是像《背影》《老王》这样的文章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我知道,我要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分析一下刚才所提到的前两个例子,都是学生在理解人物思想性格上出现了偏差。而文中老王的思想性格又是在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中得以凸现的。而交往是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情景。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交往中来感受,结合自己的交往体验,再来评价老王的思想性格就容易多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这时候你还会怀疑,老王答应半价送冰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吗?这个问题的解决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是:让学生做出有效的体验与评价,让学生“读出自己”,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
其实第三个问题真得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它将涉及到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挖掘。备课时我也曾考虑到过,这个问题只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一家的情况来理解就能迎刃而解了。但我觉得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离学生太遥远了,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我们看到恰恰是学生的体验与评价将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维度,从而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为广大的探究空间。
案例描述(二)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下面我还是讲《老王》一课。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个人行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见证善良的缺席时,以善良的名义,我想说——。这是有感于第一课时学生说的一句“将善良进行到底”,也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见证现场一:(屏幕投影)
有一个长着一头红头发的孩子,叫克洛西。他家里很穷,靠卖野菜谋生。他自己又有残疾,一只残手总是挂在脖子上。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欺侮的。安利柯的日记里,描述了克洛西受欺侮的场面:三四个同学聚在教室里戏弄他,有的往他投上扔栗子皮,有的用三角板打他,嘲笑他是“残废者”,喊他“鬼怪”,还把手挂在脖子上学他的样子,甚至学他母亲挑菜担卖野菜的样子。
教师说:“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了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
                                               ——《爱的教育》
问题打出来后,学生的神情告诉我,他们正带着自己对善良的理解进入各自丰富的生活体验的仓库快速搜寻。很快,班长发言了——见证现场:初二(9)教室。小胖总是在同桌发言时嘲笑他是“乡下人嚼橄榄”,自我陶醉,别人却不知所云;总是在课间戏弄他,学他的样子说话,给他起五花八门的绰号,还欺负他要其帮自己扫地……班长的发言马上被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补充淹没了。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加入了正义批评的行列。他们说的是班上最让同学老师头疼的小胖的诸多罪状。同学们愤愤不平的发言让小胖无所适从,我观察他没有了往日的霸气,不好意思地笑了。最后以善良的名义,同学纷纷发言:面对弱者生发出庆幸感,并将这种庆幸感转化为优越感而引发的霸道行为,绝非善良之举。同学间的善良就表现在互相帮助和理解中。课堂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回答也越来越精彩。有同学把目光投向了健全人对残疾人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有同学把目光投向了富人对穷人居高临下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嘴脸,更有同学把目光投向了伊拉克战场质疑美国政府的善良……最后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这样的事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发生。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上正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侮穷人、健全人欺侮残疾人,等等。所以,我们呼唤善良的回归让爱的世界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我想,这次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有效的体验与评价,不仅深化了文章主旨,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跳出了文本”,进入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来,也开辟了学生更为广阔的精神天地。
案例分析:
    通过这次实验,得到的新认识是:从语文能力的形成看,要引导学生真正对教材做出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仔细地体验生活、思考自我。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让学生解读课文,就要让学生解读生活中的有关主题。创设情景是一种好方法,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有根基作出自己的体验与评价,将文本的精髓融进自己的灵魂,成为自己综合素养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2011-10-29
·解放学习力课堂天地宽 (苏教版八年级)2011-10-29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2011-10-29
·《致空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2011-10-29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苏教版八年级)2011-10-29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语文版八年级必修)2011-10-29
·《甜甜的泥土》导学稿[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导学稿](苏教版八年级必修)2011-10-29
·革命烈士诗二首(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11-10-29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2011-10-29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1-10-29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閻愵剙鍔ょ紓宥咃躬瀵鎮㈤崗灏栨嫽闁诲酣娼ф竟濠偽i鍓х<闁绘劦鍓欓崝銈囩磽瀹ュ拑韬€殿喖顭烽幃銏ゅ礂鐏忔牗瀚介梺璇查叄濞佳勭珶婵犲伣锝夘敊閸撗咃紲闂佺粯鍔﹂崜娆撳礉閵堝洨纾界€广儱鎷戦煬顒傗偓娈垮枛椤兘骞冮姀銈呯閻忓繑鐗楃€氫粙姊虹拠鏌ュ弰婵炰匠鍕彾濠电姴浼i敐澶樻晩闁告挆鍜冪床闂備胶绮崝锕傚礈濞嗘挸绀夐柕鍫濇川绾剧晫鈧箍鍎遍幏鎴︾叕椤掑倵鍋撳▓鍨灈妞ゎ參鏀辨穱濠囧醇閺囩偛鑰垮┑鈽嗗灠閹碱偅瀵兼惔銊︹拻濞达絽鎽滅粔娲煕鐎n亷韬€规洘顨呴~婊堝焵椤掆偓閻g兘骞嬮敃鈧粻缁樼節閵忕姴顏俊顐㈠暙閻g兘濡搁埡濠冩櫓闂佺粯鎸告鎼佀夊Δ鍛拻闁稿本鐟чˇ锕€顭块悷甯含鐎规洘鍨垮畷鍗炩槈濡偐宕堕梻浣虹《閸撴繂鐜婚崸妞尖偓鍛村矗婢跺瞼鐦堟繝鐢靛Т閸婄粯鏅跺☉銏$厽闁规儳纾粻鐗堛亜椤撶偞鍋ラ柟铏矒閹粙鎮欓崗澶婁壕闁圭儤顨嗛悡鏇㈡煙閸濆嫮孝鐎规挸妫濋弻锛勪沪閸撗€妲堥梺瀹狀嚙濮橈妇绮诲☉銏犖ㄩ柕澶堝€楅惌妤呮⒒閸屾瑧顦﹂柣銈呮喘閿濈偞寰勯幇顒€鐎梺绉嗗嫷娈旂紒鐘崇墵閺屽秹宕崟顒€娅i梺鎼炲妼閸婂綊濡甸崟顖氱疀闁告挷鑳惰摫闂備椒绱粻鎴烆殽閹间礁鐓橀柟杈鹃檮閸嬫劙鏌熸0浣侯槮闁哄懘浜跺娲传閵夈儛锝嗙箾閼碱剙鏋庨柣锝囧厴閺佹捇鎮╅懠顒夋О闂備浇鍋愰埛鍫ュ礈濮橆兘鏋斿Δ锝呭暞閻撶喖鏌i弬鎸庢喐闁瑰啿鍟撮幃妤€顫濋悡搴㈢彎濠殿喖锕g划娆忕暦閻旂⒈鏁嶆繛鎴炶壘楠炲牓姊绘担绛嬫綈闁稿孩濞婂畷顖滄崉閵娧勶紡閻熸粍妫冨濠氭晸閻樻彃绐涘銈呯箰閹冲繘鎮靛顑芥斀妞ゆ梻銆嬮弨缁樹繆閻愯埖顥夐柣锝囧厴閹粎绮电€n偅娅嶉梻浣虹帛閸ㄩ潧螞濞嗗警鎺撳緞鐎n剛鐦堥梺姹囧灲濞佳嗏叿闂備焦鎮堕崝宀勫箹椤愶附鍋濋柤濮愬€栧畷澶愭煏婵炲灝鍔氶柣蹇擄攻缁绘繈鎮介棃娴讹綁鏌涢幋婵堢Ш鐎殿噮鍋勯鍏煎緞鐎n剙骞楅梻浣哥秺閸嬪﹪宕滈敃鍌氬惞闁绘柨鍚嬮悡鏇熺箾閸℃绠叉い銉e灪閹便劍绻濋崨顕呬哗缂備浇椴哥敮鎺曠亽闂佺厧顫曢崐銈呂i鍕拻濞达絽鎳欒ぐ鎺撴櫇闁靛牆鎷戦懓鍧楁⒑椤掆偓缁夋挳鎮為崹顐犱簻闁瑰搫绉烽崗宀勬煕閻斿摜鍙€闁哄瞼鍠栧畷娆撳Χ閸℃浼�05030710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閹冣挃闁硅櫕鎹囬垾鏃堝礃椤忎礁浜鹃柨婵嗙凹缁ㄥジ鏌熼惂鍝ョМ闁哄矉缍侀、姗€鎮欓幖顓燁棧闂備線娼уΛ娆戞暜閹烘缍栨繝闈涱儐閺呮煡鏌涘☉鍗炲妞ゃ儲鑹鹃埞鎴炲箠闁稿﹥顨嗛幈銊╂倻閽樺锛涘┑鐐村灍閹崇偤宕堕浣镐缓缂備礁顑嗙€笛囨倵椤掑嫭鈷戦柣鐔告緲閳锋梻绱掗鍛仸鐎规洘鍨块獮鍥偋閸垹骞堥梻浣哥秺閸嬪﹪宕归幍顔筋潟闁挎洖鍊归悡鐔兼煏韫囨洖顎岄柣鎾冲悑閹便劍绻濋崒銈囧悑閻庤娲樼敮鎺楀煝鎼淬劌绠i柨婵嗘川瀹曞爼姊婚崒娆戭槮闁硅绻濋獮鎰節濮橆厼浠悷婊冪箻瀹曟岸骞掑Δ鈧猾宥夋煕鐏炵虎娈斿ù婊堢畺濮婂宕奸悢琛″闂佺灏欐灙闁宠棄顦甸獮妯虹暦閸ュ棴缍侀弻鏇㈠炊瑜嶉顓犫偓娈垮枙缁瑩銆侀弴顫稏妞ゆ挾鍠庢刊浼存⒒閸屾瑨鍏岀紒顕呭灦楠炴劙宕奸弴鐐碉紵闂佹眹鍨绘灙闁藉啰鍠栭弻銊モ攽閸♀晜笑闂佸憡顨嗘繛濠囧蓟閿濆绠涙い鎾跺О閸嬬偤姊虹粙娆惧剱闁圭懓娲ら悾鐑芥倻缁涘鏅e┑鐐村灦鐪夊瑙勬礀閳规垿顢欑紒鎾剁窗闂佺ǹ顑嗛幐楣冨焵椤掍胶鍟查柟鍑ゆ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