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苏教版八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2阅读:
字号:小|大
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作方法,并在训练中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上作点评
二、我来说题
(学生就本题交流自己的理解及写作思路、方法等)
三、写作指导
1.命题设想
学习了八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主题后,我们不仅领略了我们祖国的秀丽风光和迷人山水,同时还学会了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写作方法,今天我们就学以致用,去写一篇参观游览的文章。
2.训练目标
①让学生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抒发真情实感。
②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作方法,并在训练中运用。
3.思路点拨
①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
②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楚,思路有三种:“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
③参观游览的文章形式可以自由灵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读者受到感染。
4.方法指津
①开篇适宜点明参观游览的对象,语言简练。
②主体部分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条理清楚地交代参观游览的路线,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顺序地描写景物,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真情。
③在文章结尾处再次抒发自己的情感。
5.写作要求
①写作的内容真实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②选用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
③所拟题目要与文章内容和中心相应。
④字数550字左右
四、例文评说
(两篇,学生阅读后交流体会)
例文一
九龙口行吟
我曾一度这样认为:一处美景的传世,是需要文人的渲染,文化的积淀的,否则,无论它有多么雄奇秀丽,总会缺少一些灵气,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锦绣神州的一片绸,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去年国庆前夕,师范毕业后再未相见的好友打来电话,说国庆节要到九龙口来旅游,好友能来,我当然高兴,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九龙口能让他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
十月一日,朋友如约而至,早早地吃完午饭,便在朋友的催促下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我们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有千年的古镇,也有百年的村庄,沙庄大概也有几百年了吧。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真有恍如隔世之感,空气中弥漫着水乡特有的气息,如同酝酿了几百年的老酒,让人如痴如醉。正当我和朋友流连忘返时,突然听一声招呼:“老师嘛,到家里坐坐”,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学生家长,我来不及应声,他双手已伸了过来,我赶忙推辞:“我是陪朋友来玩的”,“那我借条船陪你们去吧!”他不由分说便把我们带到河边,我们乘一叶小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吧,周庄的河流是穿插纵横在村镇之间的,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早就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却有“流水绕孤村”的豪放。那位家长指着远处的几幢建筑告诉我们,那是正在修建的度假村,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到九龙口来旅游。
秋日的阳光饱满而热烈,当我站在九龙口荡心小岛的九龙楼上凝神眺望时,我不禁心荡神驰,水曾被历代的文人们用来寄托满怀的愁绪,不仅有诗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人怆然涕下的怀古之愁;也有王国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让人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愁;一代词宗李后主更是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寄托自己的亡国之愁。但是眼前这一大片水域却使我的心境更加开阔,《岳阳楼记》中的洞庭美景也不过如此吧!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这是自然的杰作,造化的神工。朋友说:“杜甫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它虽进不了文人的笔端,但只要有人欣赏,能给人愉悦也就够了。何况山水有灵,它们都是相通的,文学大家们的诗歌游记中何尝没有它的影子。
我们又乘着小船向河荡深处探寻,在九龙口,唯一能与水相呼应的是一种最普通的植物——芦苇。在十月的秋风中,到处都有芦苇摇摆,芦花飞舞。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着几枝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更使它成为诗人笔下难得的艺术形象。《诗经•秦风》中芦花有一个别致的名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这空蒙迷离的意境。站在荡心放眼望去,大片盛开的芦花如鹅毛浮水、白雪融波。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杆摇曳起来,又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我感受到一种雄壮。
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岸边的一座了望塔引起了我的注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白洋淀,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于是,以《诗经•秦风》为底色,我的脑海中构思出这样一个动人的场景:深秋的早晨,雾霭渐散,风儿萧瑟,敌人的炮楼若隐若现,一位美丽的农家姑娘正在岸边和她的意中人作别,小伙子要进入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橹声中姑娘的倩影渐渐模糊,后退的木船旁偶有带着露水的芦苇擦过,被打湿了的小伙子依然呆呆地望着伊人的方向……我无法再向上追溯,太多的故事会使九龙口的画卷上增添许多凝重。这时,船往岸上一磕,我猛然一惊,朋友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啊!”那位家长把长篙往河里一戳说:“很多文化人看了以后都这样发愣哩!”
我豁然开朗: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看到的景物就会灵动起来,会充满诗意!
例文二
晴空下的长江
晴空下的长江,有一种令人说不完的风韵。
天空瓦蓝瓦蓝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明媚的阳光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罩在江面上,罩在岸边,罩在武汉三镇广阔的土地上。站在长江大桥上,长江的风姿和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俯视江面,只见混浊的江水卷着漩涡,打着转儿,仿佛在跳跃、舞蹈,终于孩子似的撒一阵欢,飞快地向东流去。航标灯在浪花的簇拥下,摇来摇去,可真惬意啊!一艘艘轮船“呜呜”地鸣着汽笛,在江面上破浪前进,那声声嘹亮的汽笛的长鸣组成了一曲动人乐章。
放眼望去,江面上闪耀着金光,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莫非是一群快乐的精灵在嬉戏?远处的江面,停泊着几艘运煤船,船上一堆堆小山闪耀着光泽。啊,这才是真正的金子——乌金啊!再往更远处看吧,水天交接处,依稀可以看到一线山痕,那些从天边驶来和向天边驶去的船只,又不由使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再往近处看,长江两岸,龟、蛇二山郁郁葱葱,遥相呼应。龟山上,高高的电视塔耸入云霄,晴川饭店坐落在绿树环抱之中,显得分外别致;蛇山上,那“南维高拱”的黄鹤楼金碧辉煌,衬着蓝天、白云、绿树,宛如一幅古色古香的图画。忽而飞来一群鸟儿,在楼前盘旋,真叫人怀疑那黄鹤又驮着仙人翩然而至了。我不由想起崔灏的那首《黄鹤楼》,那结尾不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吗?诗人所描写的烟雾笼罩的长江,是使人忧愁伤感的长江?我想,他若能目睹如今晴空下的长江,心胸定会豁然开朗,忘掉一切烦恼,写出来的诗句就不会这样凄伤了吧?
五、课堂练习
(片段写作,如写一写习作的开头或一件事的经过等,此步骤视实际教学时间选用)
六、实战演练
课后完成作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作方法,并在训练中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上作点评
二、我来说题
(学生就本题交流自己的理解及写作思路、方法等)
三、写作指导
1.命题设想
学习了八上第四单元“江山多娇”主题后,我们不仅领略了我们祖国的秀丽风光和迷人山水,同时还学会了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写作方法,今天我们就学以致用,去写一篇参观游览的文章。
2.训练目标
①让学生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抒发真情实感。
②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作方法,并在训练中运用。
3.思路点拨
①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
②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楚,思路有三种:“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
③参观游览的文章形式可以自由灵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读者受到感染。
4.方法指津
①开篇适宜点明参观游览的对象,语言简练。
②主体部分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条理清楚地交代参观游览的路线,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顺序地描写景物,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真情。
③在文章结尾处再次抒发自己的情感。
5.写作要求
①写作的内容真实才能抒发真情实感。
②选用恰当的顺序描写景物。
③所拟题目要与文章内容和中心相应。
④字数550字左右
四、例文评说
(两篇,学生阅读后交流体会)
例文一
九龙口行吟
我曾一度这样认为:一处美景的传世,是需要文人的渲染,文化的积淀的,否则,无论它有多么雄奇秀丽,总会缺少一些灵气,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锦绣神州的一片绸,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去年国庆前夕,师范毕业后再未相见的好友打来电话,说国庆节要到九龙口来旅游,好友能来,我当然高兴,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九龙口能让他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
十月一日,朋友如约而至,早早地吃完午饭,便在朋友的催促下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我们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有千年的古镇,也有百年的村庄,沙庄大概也有几百年了吧。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真有恍如隔世之感,空气中弥漫着水乡特有的气息,如同酝酿了几百年的老酒,让人如痴如醉。正当我和朋友流连忘返时,突然听一声招呼:“老师嘛,到家里坐坐”,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学生家长,我来不及应声,他双手已伸了过来,我赶忙推辞:“我是陪朋友来玩的”,“那我借条船陪你们去吧!”他不由分说便把我们带到河边,我们乘一叶小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吧,周庄的河流是穿插纵横在村镇之间的,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早就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却有“流水绕孤村”的豪放。那位家长指着远处的几幢建筑告诉我们,那是正在修建的度假村,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到九龙口来旅游。
秋日的阳光饱满而热烈,当我站在九龙口荡心小岛的九龙楼上凝神眺望时,我不禁心荡神驰,水曾被历代的文人们用来寄托满怀的愁绪,不仅有诗圣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使人怆然涕下的怀古之愁;也有王国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让人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愁;一代词宗李后主更是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寄托自己的亡国之愁。但是眼前这一大片水域却使我的心境更加开阔,《岳阳楼记》中的洞庭美景也不过如此吧!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这是自然的杰作,造化的神工。朋友说:“杜甫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它虽进不了文人的笔端,但只要有人欣赏,能给人愉悦也就够了。何况山水有灵,它们都是相通的,文学大家们的诗歌游记中何尝没有它的影子。
我们又乘着小船向河荡深处探寻,在九龙口,唯一能与水相呼应的是一种最普通的植物——芦苇。在十月的秋风中,到处都有芦苇摇摆,芦花飞舞。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着几枝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更使它成为诗人笔下难得的艺术形象。《诗经•秦风》中芦花有一个别致的名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这空蒙迷离的意境。站在荡心放眼望去,大片盛开的芦花如鹅毛浮水、白雪融波。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杆摇曳起来,又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我感受到一种雄壮。
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岸边的一座了望塔引起了我的注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白洋淀,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于是,以《诗经•秦风》为底色,我的脑海中构思出这样一个动人的场景:深秋的早晨,雾霭渐散,风儿萧瑟,敌人的炮楼若隐若现,一位美丽的农家姑娘正在岸边和她的意中人作别,小伙子要进入芦苇荡中与敌人周旋,橹声中姑娘的倩影渐渐模糊,后退的木船旁偶有带着露水的芦苇擦过,被打湿了的小伙子依然呆呆地望着伊人的方向……我无法再向上追溯,太多的故事会使九龙口的画卷上增添许多凝重。这时,船往岸上一磕,我猛然一惊,朋友笑着对我说:“你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啊!”那位家长把长篙往河里一戳说:“很多文化人看了以后都这样发愣哩!”
我豁然开朗: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看到的景物就会灵动起来,会充满诗意!
例文二
晴空下的长江
晴空下的长江,有一种令人说不完的风韵。
天空瓦蓝瓦蓝的,是那么明净;云儿,雪白雪白的,是那么轻盈;明媚的阳光交织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罩在江面上,罩在岸边,罩在武汉三镇广阔的土地上。站在长江大桥上,长江的风姿和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俯视江面,只见混浊的江水卷着漩涡,打着转儿,仿佛在跳跃、舞蹈,终于孩子似的撒一阵欢,飞快地向东流去。航标灯在浪花的簇拥下,摇来摇去,可真惬意啊!一艘艘轮船“呜呜”地鸣着汽笛,在江面上破浪前进,那声声嘹亮的汽笛的长鸣组成了一曲动人乐章。
放眼望去,江面上闪耀着金光,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莫非是一群快乐的精灵在嬉戏?远处的江面,停泊着几艘运煤船,船上一堆堆小山闪耀着光泽。啊,这才是真正的金子——乌金啊!再往更远处看吧,水天交接处,依稀可以看到一线山痕,那些从天边驶来和向天边驶去的船只,又不由使人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再往近处看,长江两岸,龟、蛇二山郁郁葱葱,遥相呼应。龟山上,高高的电视塔耸入云霄,晴川饭店坐落在绿树环抱之中,显得分外别致;蛇山上,那“南维高拱”的黄鹤楼金碧辉煌,衬着蓝天、白云、绿树,宛如一幅古色古香的图画。忽而飞来一群鸟儿,在楼前盘旋,真叫人怀疑那黄鹤又驮着仙人翩然而至了。我不由想起崔灏的那首《黄鹤楼》,那结尾不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吗?诗人所描写的烟雾笼罩的长江,是使人忧愁伤感的长江?我想,他若能目睹如今晴空下的长江,心胸定会豁然开朗,忘掉一切烦恼,写出来的诗句就不会这样凄伤了吧?
五、课堂练习
(片段写作,如写一写习作的开头或一件事的经过等,此步骤视实际教学时间选用)
六、实战演练
课后完成作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