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9阅读:
字号:小|大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抓住景物特征,比较作者对三峡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2.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把握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介绍三峡 了解作者 激发兴趣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昏。画图省市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潜在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三峡简介:
思考:
(1) 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2)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4)展示课件:有关三峡工程的图片、资料,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明确:巴东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高山壁立,水流湍急,奇险异常,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大杰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3.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评论著作有《东西文学评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译作有《德国文学简史《德国文学概论》等。
二.积累运用
1. 词语辨析:
渺小 微小
渺小:指微不足道,尤其指感情色彩上的细小。例:与那些伟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
微小:侧重指形体上的细小、轻微。例:植物细胞非常小,只靠肉眼是看不到的。
唱和 应和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此唱而彼和,互相呼应”之意,主要区别在于: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例句:在刘三姐的故乡,歌手唱完后,别人一定是要唱和的。
应和:常指声音、语言、行动等方面相呼应。例句:小王在单位最会应和领导,领 导说东他绝不向西。
2.词语释义
奇伟:奇特雄伟。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袅袅不断:(niǎ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而不中断。
险峻:(山势)高而险。
峰巅:(diān)顶峰。
浣妆:(huàn)梳洗打扮。浣,洗、洗涤。
即景:就眼前的景物(作诗文或绘画)。
三.整体感知 示范导游
小组讨论:
1.找出作者到过的地方,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按作者的思路文章可分几层?每层各写什么?
明确:
本文以作者游踪为顺序,按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游览顺序描写三峡。而描写西陵峡时又分成条理清楚的四段场景: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第三段崆岭峡;第四段米仓峡。文章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同时渗透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讴歌之情。整篇文章环环相扣,引人人胜,荡人魂魄。
第一部分○1:凶险三峡,紧张异常 (高、曲折、急、变化)
第一层○2 总写三峡
第二部分○2○9 黄猫峡
描写三峡 灯影峡 总分结构
奇险秀丽 第二层○3○6西陵峡 崆岭峡
米仓峡
第三层○7○8 巫峡 巫峡山水
巫峡之云
第四层○9瞿塘峡(最短)
第三部分○10通过三峡,身心轻松
第二节
现在请你做导游,带领我们细细游览三峡。
四.文段精析 (小导游解说分析)
小组讨论:
1. 第一段引民谚开篇起什么作用?
明确:写三峡一带险恶异常。
2. “险恶”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险恶”一词直接为全文张本,为奇山异水反衬一笔。
3.如何理解文中“凝望” “山崖”“怒吼”的表达作用?
明确:“凝望”表明作者为此景而感慨。“山崖”“怒吼”动静结合,令人赞叹不已。
4.“没有不感到”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明确:“没有不感到”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人们对三峡奇伟的感觉。这是议论性语句。
5.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过于”?
明确:两个“过于”连续地强调作者讴歌美好河山的情感,使语言也显得和谐并富有节奏感。
6.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开头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引民谚开篇,写三峡一带险恶异常,并交代作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为全文定下基调。
7.如何理解第二段 “就”“高”“最”几个词?几个“最”能否去掉?
明确:“就”有“立刻”之意,“高”隐含着“险峻”之意。连用四个“最”的排比短句,既生动活泼,又明快有力。
8.这段概述千里长江三峡最险,用了哪些词来形容?
明确:这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用“高、曲折、急、变化”来渲染其险恶形势。
9.西陵峡共分几段?各段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初出西陵峡的第一段是并不凶险的黄猫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江北险峻无味 江南景色秀丽(黄陵庙)
崆岭峡:凶险可怕
米仓峡:群山万壑
10.“虽……然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虽……然不”用两组对比短句为下文三峡的很险、很狭作伏笔,以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11.作和如何写灯影峡?他有什么特点?找出段中想象的句子。
明确:“枕江”以拟人手法将古庙存在的位置写活了。“潇洒的竹子”“倒悬”的花,形象逼真地展现出三峡中少见的生机。“红色紫色”与“悠悠的钟声”运用视觉、听觉等描写使人身临其境。
“好像自己”一句以想像的方式写自己情绪的暂时放松,但此刻的神定气闲是否预示着一种波澜呢?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使本段有声有色,画面搭配和谐,极富立体感。让读者如同在两段急促的音乐间隔中暂时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灯影峡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略带江南韵味的黄陵庙,它的美丽景色使人暂时放松了紧张的心态。
12.第5段描写什么?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描写了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的凶险可怕,一方面与上段做对比,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巫峡的描写作了铺垫。
13.折断如何具体描写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的凶险可怕?
明确:“突然”写出形势急转直下,紧承上文“不到两三分钟”而来。“极曲折极窄的门”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将船在江中的难行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两个“极”字也强调了危险的程度。“倒注”让人联想到船从高处下落的危险情况,以点带面地把水从石滩上倾泻而下的可怕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14.第6段如何写米仓峡?
明确:借杜甫的诗及昭君的典故来写米仓峡群山万壑的雄奇壮丽。
15.文中的“便”与“赴”有何作用?“一层一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山便低平”中的“便”字让读者仿佛沉浸到历史故事之中,而感觉不出“山崖却更加高峻”。“赴”字不止写出了活力,更写出了三峡群山的雄奇生动。“一层一层”将群山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小结:
第二部分第二层○3○6:写作者游览西陵峡的经过。侧重写山势之高低,水势之缓急。
16.第7、8段是第二部分第三层○7○8:写作者游览巫峡的经过。侧重写山水的奇险美丽、云雾变幻多姿。请找出○7段总述巫峡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如何写出其奇险美丽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明确:“最奇险最美丽”中两个“最”总述了巫峡的特点。作者连用四个“险”字来写水,句式短小活泼,而且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个“最”构成了内在的呼应。“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表明了巫峡山峰的险峻,无路可走,连鸟飞过这里都感到茫然。
不单调的山与奇险美丽的水构成了天下独绝的巫峡。本段浓墨重彩地详写了山峰,正是承接上文的群山万壑,才给人“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比喻句:巫山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17.作者没有看到巫山的云却还要写他有何好处?
明确:没看到巫山的云但却使读者浮想联翩,给人天高云淡之感。
庐山风景秀美,而巫山更让人魂牵梦绕。“秋高气爽”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纯洁,配以“极高的峰巅”真是天碧云淡,再加以红花倒悬于褐岩之上,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小结:
第二部分第四层○9:最短的瞿塘峡虽山水险急,但作者却将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这些景观融到两岸的山川景物中。
第二部分○2○9:写作者游览三峡的经过,突出表现了三峡的奇险、秀丽。
18.第9段“突起”给人什么感觉?找出文中冷色调的词语,给人什么感觉?那句话与与文章开篇的民谚“猿鸣三声泪沾裳”形成了前后照应。“大概”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突起”有突兀之感,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突然,行文上也让人忽然转到人文景观上来。“瓦白色”“斜阳”“苍冷”“遗迹”“凄凉”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叫人感到“英雄落泪游子思乡”,这与文章开篇的民谚“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极好地形成了前后照应。“大概”在不确定之中又隐含着肯定之意。
19.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三峡算是走完了”这一句给人什么感觉?“好像一个人……”此句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这段作者的情绪与前端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愉快、轻松。“三峡算是走完了”这一句给人如释重负之感。“好像一个人……”此句并不是比喻句,而是一种比照。“放下心来”“舒舒服服”等词不仅把紧张情绪化为轻松心态,且再一次反衬刚刚走过的三峡的险恶。水平岸阔人轻松,走完三峡后满船的人都很轻松。
小结:
第三部分○10: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侧重写心情的放松,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四.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讨论:本文写作有何特点?(写作技巧)
(1)抓住特征,详略得当。
介绍西陵峡的四段时简单地抓住了各段的特点。而写有名的巫峡则详细地描写了其山水的奇险、美丽。记叙瞿塘峡时,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
(2)移步换景,秩序井然。
写游记首先要交代清楚观察点,否则会乱成一片,看不清个数。其次要随着观察上的变化,将所描写景物最突出的地方表现出来。如游巫峡时,将其奇险的山水描绘出来;游瞿塘峡时,细致描写两岸的人文景观。再次是不仅要把看到的写出来,还要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如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灯影峡的黄陵庙时,就想到了江南的秀美景色,并与之相对照。只有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形成立体效果。
(3)以情为线,首尾照应。
思考:
好的文章结构常常是严谨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心理情绪变化来描写三峡的?
明确:作者一起笔就将自己惊异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
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
如游西陵峡的第二段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松很悠闲了”。再如结尾写走完三峡后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这种严谨首先就表现在首尾的呼应上。《巴东三峡》即是如此,全文以紧张的心情为开篇,结尾又以心情得到放松来对应,而描写:峡之险峻又暗含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赞叹。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4.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抓住景物特征,比较作者对三峡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2.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把握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介绍三峡 了解作者 激发兴趣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昏。画图省市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潜在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三峡简介:
思考:
(1) 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2)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4)展示课件:有关三峡工程的图片、资料,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明确:巴东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高山壁立,水流湍急,奇险异常,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大杰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3.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评论著作有《东西文学评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译作有《德国文学简史《德国文学概论》等。
二.积累运用
1. 词语辨析:
渺小 微小
渺小:指微不足道,尤其指感情色彩上的细小。例:与那些伟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
微小:侧重指形体上的细小、轻微。例:植物细胞非常小,只靠肉眼是看不到的。
唱和 应和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此唱而彼和,互相呼应”之意,主要区别在于: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例句:在刘三姐的故乡,歌手唱完后,别人一定是要唱和的。
应和:常指声音、语言、行动等方面相呼应。例句:小王在单位最会应和领导,领 导说东他绝不向西。
2.词语释义
奇伟:奇特雄伟。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袅袅不断:(niǎo)形容烟气缭绕上升而不中断。
险峻:(山势)高而险。
峰巅:(diān)顶峰。
浣妆:(huàn)梳洗打扮。浣,洗、洗涤。
即景:就眼前的景物(作诗文或绘画)。
三.整体感知 示范导游
小组讨论:
1.找出作者到过的地方,本文按什么顺序写?按作者的思路文章可分几层?每层各写什么?
明确:
本文以作者游踪为顺序,按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游览顺序描写三峡。而描写西陵峡时又分成条理清楚的四段场景: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第三段崆岭峡;第四段米仓峡。文章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同时渗透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讴歌之情。整篇文章环环相扣,引人人胜,荡人魂魄。
第一部分○1:凶险三峡,紧张异常 (高、曲折、急、变化)
第一层○2 总写三峡
第二部分○2○9 黄猫峡
描写三峡 灯影峡 总分结构
奇险秀丽 第二层○3○6西陵峡 崆岭峡
米仓峡
第三层○7○8 巫峡 巫峡山水
巫峡之云
第四层○9瞿塘峡(最短)
第三部分○10通过三峡,身心轻松
第二节
现在请你做导游,带领我们细细游览三峡。
四.文段精析 (小导游解说分析)
小组讨论:
1. 第一段引民谚开篇起什么作用?
明确:写三峡一带险恶异常。
2. “险恶”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险恶”一词直接为全文张本,为奇山异水反衬一笔。
3.如何理解文中“凝望” “山崖”“怒吼”的表达作用?
明确:“凝望”表明作者为此景而感慨。“山崖”“怒吼”动静结合,令人赞叹不已。
4.“没有不感到”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明确:“没有不感到”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人们对三峡奇伟的感觉。这是议论性语句。
5.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过于”?
明确:两个“过于”连续地强调作者讴歌美好河山的情感,使语言也显得和谐并富有节奏感。
6.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开头有何特点?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引民谚开篇,写三峡一带险恶异常,并交代作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为全文定下基调。
7.如何理解第二段 “就”“高”“最”几个词?几个“最”能否去掉?
明确:“就”有“立刻”之意,“高”隐含着“险峻”之意。连用四个“最”的排比短句,既生动活泼,又明快有力。
8.这段概述千里长江三峡最险,用了哪些词来形容?
明确:这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用“高、曲折、急、变化”来渲染其险恶形势。
9.西陵峡共分几段?各段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初出西陵峡的第一段是并不凶险的黄猫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江北险峻无味 江南景色秀丽(黄陵庙)
崆岭峡:凶险可怕
米仓峡:群山万壑
10.“虽……然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虽……然不”用两组对比短句为下文三峡的很险、很狭作伏笔,以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11.作和如何写灯影峡?他有什么特点?找出段中想象的句子。
明确:“枕江”以拟人手法将古庙存在的位置写活了。“潇洒的竹子”“倒悬”的花,形象逼真地展现出三峡中少见的生机。“红色紫色”与“悠悠的钟声”运用视觉、听觉等描写使人身临其境。
“好像自己”一句以想像的方式写自己情绪的暂时放松,但此刻的神定气闲是否预示着一种波澜呢?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使本段有声有色,画面搭配和谐,极富立体感。让读者如同在两段急促的音乐间隔中暂时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灯影峡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略带江南韵味的黄陵庙,它的美丽景色使人暂时放松了紧张的心态。
12.第5段描写什么?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描写了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的凶险可怕,一方面与上段做对比,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巫峡的描写作了铺垫。
13.折断如何具体描写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的凶险可怕?
明确:“突然”写出形势急转直下,紧承上文“不到两三分钟”而来。“极曲折极窄的门”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将船在江中的难行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两个“极”字也强调了危险的程度。“倒注”让人联想到船从高处下落的危险情况,以点带面地把水从石滩上倾泻而下的可怕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14.第6段如何写米仓峡?
明确:借杜甫的诗及昭君的典故来写米仓峡群山万壑的雄奇壮丽。
15.文中的“便”与“赴”有何作用?“一层一层”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山便低平”中的“便”字让读者仿佛沉浸到历史故事之中,而感觉不出“山崖却更加高峻”。“赴”字不止写出了活力,更写出了三峡群山的雄奇生动。“一层一层”将群山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小结:
第二部分第二层○3○6:写作者游览西陵峡的经过。侧重写山势之高低,水势之缓急。
16.第7、8段是第二部分第三层○7○8:写作者游览巫峡的经过。侧重写山水的奇险美丽、云雾变幻多姿。请找出○7段总述巫峡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如何写出其奇险美丽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明确:“最奇险最美丽”中两个“最”总述了巫峡的特点。作者连用四个“险”字来写水,句式短小活泼,而且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四个“最”构成了内在的呼应。“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表明了巫峡山峰的险峻,无路可走,连鸟飞过这里都感到茫然。
不单调的山与奇险美丽的水构成了天下独绝的巫峡。本段浓墨重彩地详写了山峰,正是承接上文的群山万壑,才给人“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比喻句:巫山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17.作者没有看到巫山的云却还要写他有何好处?
明确:没看到巫山的云但却使读者浮想联翩,给人天高云淡之感。
庐山风景秀美,而巫山更让人魂牵梦绕。“秋高气爽”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纯洁,配以“极高的峰巅”真是天碧云淡,再加以红花倒悬于褐岩之上,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小结:
第二部分第四层○9:最短的瞿塘峡虽山水险急,但作者却将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这些景观融到两岸的山川景物中。
第二部分○2○9:写作者游览三峡的经过,突出表现了三峡的奇险、秀丽。
18.第9段“突起”给人什么感觉?找出文中冷色调的词语,给人什么感觉?那句话与与文章开篇的民谚“猿鸣三声泪沾裳”形成了前后照应。“大概”一次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突起”有突兀之感,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突然,行文上也让人忽然转到人文景观上来。“瓦白色”“斜阳”“苍冷”“遗迹”“凄凉”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叫人感到“英雄落泪游子思乡”,这与文章开篇的民谚“猿鸣三声泪沾裳”也极好地形成了前后照应。“大概”在不确定之中又隐含着肯定之意。
19.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三峡算是走完了”这一句给人什么感觉?“好像一个人……”此句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这段作者的情绪与前端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愉快、轻松。“三峡算是走完了”这一句给人如释重负之感。“好像一个人……”此句并不是比喻句,而是一种比照。“放下心来”“舒舒服服”等词不仅把紧张情绪化为轻松心态,且再一次反衬刚刚走过的三峡的险恶。水平岸阔人轻松,走完三峡后满船的人都很轻松。
小结:
第三部分○10:写走完三峡,满船的人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侧重写心情的放松,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四.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讨论:本文写作有何特点?(写作技巧)
(1)抓住特征,详略得当。
介绍西陵峡的四段时简单地抓住了各段的特点。而写有名的巫峡则详细地描写了其山水的奇险、美丽。记叙瞿塘峡时,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
(2)移步换景,秩序井然。
写游记首先要交代清楚观察点,否则会乱成一片,看不清个数。其次要随着观察上的变化,将所描写景物最突出的地方表现出来。如游巫峡时,将其奇险的山水描绘出来;游瞿塘峡时,细致描写两岸的人文景观。再次是不仅要把看到的写出来,还要把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如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灯影峡的黄陵庙时,就想到了江南的秀美景色,并与之相对照。只有这样,才会层次分明,形成立体效果。
(3)以情为线,首尾照应。
思考:
好的文章结构常常是严谨的。作者是如何通过心理情绪变化来描写三峡的?
明确:作者一起笔就将自己惊异的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
随着山川形势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而变,有时惊惧紧张,有时则轻松舒畅。
如游西陵峡的第二段时,由于此处山水风光秀美,“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松很悠闲了”。再如结尾写走完三峡后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显出了“一阵轻松”,“放下心来”,“舒舒服服”,这些心情的描写,也反衬出了三峡的险恶。
这种严谨首先就表现在首尾的呼应上。《巴东三峡》即是如此,全文以紧张的心情为开篇,结尾又以心情得到放松来对应,而描写:峡之险峻又暗含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赞叹。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可参看《地理》书48面,“长江三峡工程”介绍。)
4.布置作文——《畅想三峡》,写好后先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吴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