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捕蛇者说(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33阅读:
字号:|
 捕蛇者说
一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 教学难点
1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壹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奇特的生活。
通过学生对毒蛇的整体概念的感知,增加他们对毒蛇的认识,从而能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号河东。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1教师范读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lòu)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ò)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oǔ)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3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而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 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
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3学生提问老师。
本课内容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文意的疏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又能使他们掌握灵活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同时也能使他们通过质疑合作来排除学习文言实词的障碍。当然教师适当的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

4 教师强调重点实词 
(1) “腊”:晒干。
(2)“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3)“若”:你。
(4)“毒”:怨恨。
(5)“悲”:怜悯。
(6)“涕”:眼泪。
(7)“生”:使动用法,使……活。
(8)“病”:苦。
(9)“是”:这。
(10)“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11)“安”:怎么,哪里。
(12)“夫”(fú):指示代词,那。
(13)观”:考察。
(14)“人风”:民风,民情风尚;
本文重点实词较多,在课堂上不要面面俱到,教师总结时应以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为重点。在总结之后,可采用学生们之间互问互答的形式,这样可增强融洽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重点实词的内容。这比教师单纯的提问,效果好得多
5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 
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祖父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在有较多的课时情况下,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教师采用抽查的方法,来巩固文章译文的把握,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对文章单个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翻译的有所准确把握 而且对指导文章的背诵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文中重点词语
(这一部分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可由学生自己总结,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总结)
A 实词
1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写。“故为之说”。
2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3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
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4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5入:
①缴纳。“当其租人”。
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6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7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
②厉害。“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8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你。“若毒之乎?”
9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
②有毒的。“呼嘘毒病”。
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10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11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引,饲。“谨食之”。
12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
②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B 虚词 (在总结
1 之:
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
③代词。 
“问之,则日”(代人,他)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教师可强调此句作为第一人称的特殊性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
“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2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
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表递进 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表转折 可是,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
⑤表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在总结中,除了这几句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文中其它的有关“而”的句子找出,从而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能理解并系统的把握文言虚词“而”的多种用法。
3以:
① 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 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4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
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⑤ 比。“苛政猛于虎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