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43阅读:
字号:小|大
背 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教学后记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写人物的手法。
2、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3、体会本文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计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其实父爱同样伟大。只不过它不像母爱那样直接、明了,让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细心的体会。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结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收在这些集子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等,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运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职。朱鸿运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老家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中心:难忘背影;引出下文。
为什么要交代当时的家境?
明确:通过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气氛,为下文刻画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认为4、5两段描写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内容,嫌的很繁琐,应该可以删掉,你怎么看?(铺垫)。
文章第六段,叙述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经过,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又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你认为有什么作用?(寄托儿子对父亲的深沉思念,同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四、小结: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记叙了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五、引入新课:
上节课中,作者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主要是通过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点情景下的特征来刻画人物: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背影,从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明确: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父爱。在这次送行的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买橘子的过程中,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的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影响。
其次,从“背影”这个角度来刻画人物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肖像、或写动作、语言….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选择背向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引人想象父亲的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选择“背影”正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七、分析本文朴实、简洁的语言特点:
朴实,相对应的就是华丽优美,指的是对语言不加任何修饰,近乎用白话,口里怎么说,文章中就怎么写。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词句,文章中却一个也没用。
简洁:略。
做课后练习三,体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八、体会父子深情,集体朗读课文。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2、完成同步作业。
教学后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