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郢书燕说(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53阅读:
字号:|
 郢书燕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韩非子的文学常识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准确生动的朗读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进而把握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张冠李戴的、穿凿附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成语“郢书燕说”的含义
(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你们知道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是谁吗?秦始皇)
你们知道他曾经思想上受谁的影响最大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并想一想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二) 介绍作家、作品
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作家、作品交流一下。

1。韩非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本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传说他口吃,不善言辞,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制约了他的发展于是他发奋写作。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韩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为了得到他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后被人毒死。


2.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建立,可以说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
郢人       遗人
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注意停顿、字音准确。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自译,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互相讨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合作完成对文意的理解。
3。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郢书燕说》翻译: 

有个(楚国首都)郢(城市)人给燕国宰相写信,是在夜晚书写的,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说了便写到信上“举烛”。举烛不是书信的本意。燕国宰相得到书信便阅读,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 燕国宰相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并不是书信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举”多余的字。)
4.教师强调并提问重点词语的含义
如:遗       书        谓         举        因
(五)明确寓意
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受到怎样的启发?
教师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郢人误写的书信到了燕国人的手里却使他们得到启发,出现了新的解释的故事,揭露了生活中穿凿附会、张冠李戴的现象。尖锐地讽刺了一些人随意穿凿附会的治学态度。
(六)拓展与延伸
1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
2补充《韩非子》中脍炙人口的寓言成语故事
如: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    老马识途
3课外文言文阅读
(1)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① 请同学们翻译文章
② 文中的故事后演化的成语是           
③ 现在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参考答案:
①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② 滥竽出数
③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丁氏穿井
一教学目标
(2)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吕不韦生平及《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准确生动的朗读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进而把握住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则寓言使我们了解在生活中不可轻信传言,以免出现完全违背事实的笑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成语“丁氏穿井”的含义
(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奇货可居、一字千金这些成语都与谁有关吗?(吕不韦)他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非常有名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是如何当上秦国的宰相吗?现在我们就来读下面的小故事。
(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同学们翻译)
       原文:1【秦太子之妃曰华阳夫人,无子;夏姬生子异人。异人质于赵;秦数伐赵,赵人不礼之。异人以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阳翟大贾吕不韦适邯郸,见之,曰:“此奇货可居!”】
2吕不韦贾于邯婵,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1秦太子嬴柱的第一妃子华阳夫人,没生儿子;最小的妃子夏姬生了一个儿子嬴异人。嬴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人质。由于秦国数次发动侵赵战争,赵国人对他并不重视。嬴异人以庶孙的身份在诸侯国做人质,日常费用拮据,生活艰难。阳翟商人吕不韦来到邯郸,拜见嬴异人后说:“这是珍奇之货,可以囤积牟利!”

2濮阳人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国的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邯郸,我愿去为他效力。”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吕不韦的哪些故事?(学生补充其它材料)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 
  吕不韦一方面用金钱帮助异人,为异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国游说,为异人争取得到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宠妻华阳夫人无子, 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买通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异人得立,于公元前249年继位,称秦庄襄王。吕不韦政治投机成功了,异人感恩戴德,任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封为文信候。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天县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 家僮万人。 
  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秦王政年龄的增长,即将亲政,吕不韦意识到要发生相权和王权的矛盾,便从多方面做了应付的准备,终于在公元前238年(秦王政9年)秦王政举行加冠礼时,发生了武装叛乱。秦王政在追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发现与吕不韦有牵连,罢免了吕的相国职务,下令将其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到大势已去,自杀身亡。
教师提示: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有着极大的野心和善于投机的人,吕不韦之后的生活就像他设计的一样,从一个并不被人看重的商人越位秦国的“仲父”,他睿智的头脑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当然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坛上,同样也体现在他对文学的重视,他曾广邀门人为他著书立说,写下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著作《吕氏春秋》请你们交流一下收集到的有关《吕氏春秋》的资料。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
汲     
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注意停顿、字音准确。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自译,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互相讨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合作完成对文意的理解。
3。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五)明确寓意
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受到怎样的启发?
不要听信传言,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必须实地考察或者见到事件的本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六)拓展与延伸
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学生自由发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