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34阅读:
字号:小|大
18课《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
2.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简单地复述课文.
2. 培养学生能在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的能力。
3. 在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方式 启发式 合作探究式
2.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在诗中,曹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一代枭雄。而在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尤其是在《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则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并用红笔画出自己认为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并提出来.
(要引导同学自己提问,并自己来解决)
3.用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文章的内容
4.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二.合作和探究
1.课文写了杨修触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简洁的归纳它们).在这些事情中曹操又各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 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道破“梦中杀人”真相、告发曹丕密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为曹植作《答教》和 闻“鸡助”即收拾行装。
心甚忌之 心恶之 俞恶之 俞恶之 大怒 大怒并已有杀修之心
操大怒而杀之
小结:在我们写事情的时候,不仅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作为行文的脉络,也可以按照情感态度的变化来作为行文的脉络。
2.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塑造,本文主要通过了七个事例来加以塑造的。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曹操和杨修各自的性格分别是什么?
提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他所做事情来表现,因为事情本身常常包含了他的包含和浓缩了一个人的心理、行动、语言、情感态度等综合性因素,而这些又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好的体现方式。
杨修:虽然富有聪明才智但“恃才放旷”。例如:他破解曹操心意,戏弄曹操于众人之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干预曹家的事务,扰乱曹操的视听,乃至擅行军令,都表现了他“恃才放旷”的性格,
曹操:虚伪奸诈,但又有深谋远虑。例如:他随口传令,是其率性的一面;深更半夜,执斧巡视,表现了他不安的心理;借故杀人与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痛哭”,“佯怒夏侯”,又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
3.结合课文第二大题中的两件事来分组讨论一下曹操的性格。
提示(引导学生各抒自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因为,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即外恭内奸,虚伪狡诈,善于权术,心狠手辣。
4.曹操是一位唯才是举的明君,而杨修又是一个富有聪明智慧的文士,一个惜才,而另一个本身就是人才,从文中看,为什么杨修最终还是死在了曹操的刀斧手之下?
提示:有三种意见。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5.从历史的真实来看,我们可以预测一下,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什么?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片断,回答问题:
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1. 文中有两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摘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并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第一处是 ,表现了 ;第二处是 ,表现了 。
2. 文中画线语句,对曹操的描写,先后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3. “惟修知其意”中的“意”字的含义是什么?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含义:
1.以今夜号令
2.修以鸡肋之意对
3.再入以惑之
4.众以实对
二. 为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 适庖官进鸡汤:
2.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3. 佯惊问:
4.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5. 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
6. 魏延作贩而走:
7.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 延弃弓绰刀:
三. 作家作品填空:
1.《杨修之死》选自《 》,作者 ,名 ,号 。 的小说家。本书与 、 、 ,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四. 阅读《杨修之死》完成练习:
1. 选出对文句分析正确的一项( )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A. 曹操又“笑”,又“恶”,行为矛盾反常。
B. 曹操先“笑”后“恶”,变化无常。
C. 曹操“笑”是假,“恶”是真,心口不一。
D. 曹操“喜笑”是“心恶之”的外在表现。
2.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A. “惟”字突出杨修知曹操的心意。
B. 写出杨修恃才放旷,说话不慎易招祸。
C. “指而叹”,这表明杨修在赞叹丞相的计策高明。
D. 称呼“丞相”二字,表明杨修对曹操还是敬重的。
【试题答案】
【典型例题】
1. 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多疑;佯惊问;奸诈
2.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
【模拟试题】
1. A. 用 B. 来 C. 从
二. 略
。
1. 《三国演义》;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四.
1. C 2. C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
2.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简单地复述课文.
2. 培养学生能在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的能力。
3. 在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方式 启发式 合作探究式
2.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在诗中,曹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一代枭雄。而在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尤其是在《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则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并用红笔画出自己认为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字词,并提出来.
(要引导同学自己提问,并自己来解决)
3.用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文章的内容
4.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二.合作和探究
1.课文写了杨修触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简洁的归纳它们).在这些事情中曹操又各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 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道破“梦中杀人”真相、告发曹丕密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为曹植作《答教》和 闻“鸡助”即收拾行装。
心甚忌之 心恶之 俞恶之 俞恶之 大怒 大怒并已有杀修之心
操大怒而杀之
小结:在我们写事情的时候,不仅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作为行文的脉络,也可以按照情感态度的变化来作为行文的脉络。
2.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塑造,本文主要通过了七个事例来加以塑造的。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曹操和杨修各自的性格分别是什么?
提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他所做事情来表现,因为事情本身常常包含了他的包含和浓缩了一个人的心理、行动、语言、情感态度等综合性因素,而这些又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好的体现方式。
杨修:虽然富有聪明才智但“恃才放旷”。例如:他破解曹操心意,戏弄曹操于众人之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干预曹家的事务,扰乱曹操的视听,乃至擅行军令,都表现了他“恃才放旷”的性格,
曹操:虚伪奸诈,但又有深谋远虑。例如:他随口传令,是其率性的一面;深更半夜,执斧巡视,表现了他不安的心理;借故杀人与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痛哭”,“佯怒夏侯”,又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
3.结合课文第二大题中的两件事来分组讨论一下曹操的性格。
提示(引导学生各抒自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因为,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即外恭内奸,虚伪狡诈,善于权术,心狠手辣。
4.曹操是一位唯才是举的明君,而杨修又是一个富有聪明智慧的文士,一个惜才,而另一个本身就是人才,从文中看,为什么杨修最终还是死在了曹操的刀斧手之下?
提示:有三种意见。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5.从历史的真实来看,我们可以预测一下,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什么?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片断,回答问题:
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1. 文中有两处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摘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并分别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第一处是 ,表现了 ;第二处是 ,表现了 。
2. 文中画线语句,对曹操的描写,先后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3. “惟修知其意”中的“意”字的含义是什么?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含义:
1.以今夜号令
2.修以鸡肋之意对
3.再入以惑之
4.众以实对
二. 为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 适庖官进鸡汤:
2.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3. 佯惊问:
4.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5. 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
6. 魏延作贩而走:
7.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 延弃弓绰刀:
三. 作家作品填空:
1.《杨修之死》选自《 》,作者 ,名 ,号 。 的小说家。本书与 、 、 ,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四. 阅读《杨修之死》完成练习:
1. 选出对文句分析正确的一项( )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A. 曹操又“笑”,又“恶”,行为矛盾反常。
B. 曹操先“笑”后“恶”,变化无常。
C. 曹操“笑”是假,“恶”是真,心口不一。
D. 曹操“喜笑”是“心恶之”的外在表现。
2.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A. “惟”字突出杨修知曹操的心意。
B. 写出杨修恃才放旷,说话不慎易招祸。
C. “指而叹”,这表明杨修在赞叹丞相的计策高明。
D. 称呼“丞相”二字,表明杨修对曹操还是敬重的。
【试题答案】
【典型例题】
1. 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多疑;佯惊问;奸诈
2.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
【模拟试题】
1. A. 用 B. 来 C. 从
二. 略
。
1. 《三国演义》;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四.
1. C 2. C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