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40阅读:
字号:|
贵州省普安二中:余永正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标准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本人将对此作如下的论述:恳望同仁不吝赐教。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探究和探究性学习。探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师生同读书提高素质。
1、教师要博览群书。
探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创性,这种学习方式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它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出囚禁的情愫。教师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要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角色的转换,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老师作为学生促进者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能熟悉地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所教学科领域富有专长的教学能手,更加要求教师是一名富有杂才和通才的杂学家。为此,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除刻苦学习所教语文学科之外,还力争懂得如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知识、人生哲理。实际效果显示,一专多能,知识渊博,学识雄厚的教师,不仅看问题独具慧眼,睿智而富有远见,而且思维灵活,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巧妙地解开了学生的心锁,以生动性、艺术性、富有哲理性和浓厚的趣味性来打动学生和感染学生,巧妙地吊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听课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犹如高级的精神享受。从而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读书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是一种快乐有趣的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2、帮助学生谨慎读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有“益”而“开卷”,为“下笔”而“破书”的误导下,不管什么书,拿来就读(当然并不是坏事)。有逆反心理的一些学生还专挑教师和家长视为洪水猛兽不让看的“坏书”,大胆闯入“禁区”。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奇、刺激、过瘾、好玩的书,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吧等等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这些书和网上的黄色垃圾给心理发育未成熟、识别力不强、自控力差、情绪不太稳定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用一些典型的事例和他们交流其中弊端,教育他们要谨慎读书。
报载:山东省临沂罗庄一中高一(二)班的学生杨某,因班主任老师上课没有提问他,又因用圆规打了他而怀恨在心,竟用切西瓜的刀当武器砍了老师四十刀,并使教师丧命。他入狱后,坦诚自己最爱看的书:《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最信奉的格言:不需要奉献;爱好:冰;性格:冷。通过这一事例,使学生悟出武侠小说和看暴力节目,侵犯他人的可能性增加到3%到15%。去年,某校初二学生因上网玩游戏赌博,输者不愿拿钱给赢者,就产生了矛盾,最后道致人命案的发生。输者被赢者哄到一个无人的山腰草丛中,趁其不备,从后面用石头猛击其头部十余下,致其死亡。通过和中学生的一道评论网络游戏,形成了共识:网络游戏形象直观,然而整部游戏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有的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看多了,会使人的头脑越来越简单,思想越来越肤浅。更不好的是,有些游戏充斥着暴力、凶杀、色情、迷信,给人带来的不是情节之美、人物之美、艺术之美,而是丰乳肥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让学生纯洁的心灵蒙垢,借以告诉学生像这类读物(或游戏)应不看或少看。
言情小说中的许多作品充斥着赤裸裸的性描写,使中学生感官接受更多的性刺激,大脑中控制性激素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促进性激素的产生,从而使发育期提前,严重污染了他们的心灵。中学生早恋,偷食禁果,性犯罪现象屡禁不止,与言情小说中的性刺激无关吗?据报载,北京某校一名三好学生,读了黄色小说后,便从好奇到向往,最后到失去理智,坠入流氓犯罪集团被捕入狱。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言情小说的弊端。
通过这些交流、沟通,使学生认识到,坏书犹如虎,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就等于失去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阅读时间。以此引导学生要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并引导学生会从自己阅读的读物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探究,从而起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
3、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
2004年5月,胡锦涛书记说:“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根据这一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图书。如中宣部等部委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图书,就是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好书,读它,使贪者廉,懦者勇,卧者起;读它,能知我中华之荣与辱、战与败、得与失、进与退;读它,能使人们眼明心亮,提高鉴别真善美丑的能力,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增添振兴中华的豪情。
在引导学生选图书中,笔者常和学生谈到鲁迅的书富钙、多铁,读之可清心,明目,壮骨、活血。读点鲁迅的作品,可以借他的慧眼审视大千世界;借他的大脑思考多味人生;借他的铁肩担起历史重任;借他的正气扫荡不正之风。以此引导学生不要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不要在琼瑶《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要常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吸取营养、净化心灵。有个初三学生读完《水浒》之后在笔记中写道:梁山中许多人是被迫为寇的,但他们的组织结构和朝廷无异,他们的行事原则与官场无异。如果李逵不是游戏而是真正坐衙寿张县,当了县太爷,他能给当地百姓带来公正么?显然不能。如果宋江真的能打到东京夺了皇位,世上就没有高俅、蔡京了么?显然不会。因为从乞丐到朱元璋,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奴隶做了主子,往往比以前的主子更狠。所以我们在《水浒》中看到那么多逼上梁山的故事,看到那么多冤屈与不平,他们最终寻求解决的路子就是以暴易暴。我让该生将这段话在课堂上读,谈谈他的感想,以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时间,图书室借书的人多了,迷恋网吧的人少了,学生之间谈读书的心得的多了,打骂人的人少了,空闲时间上网吧的人少了,借书看书的人多了。
今天,科学技术猛进,知识已见端倪,新名词、新课程、新成果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可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对现代科技了解却寥寥无几。不知克隆、纳米、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空间站等现代技术语的中学生大有人在,他们恍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是桃花源中人。如果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充耳不闻,如何培养创造意识、环境意识、进取精神和科学精神,如何成为创新人才?中国国藉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的得主?笔者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从小接触不到好的科普读物。为此,我引导学生时不时读读我国院士写的《院士科普书系》,让学生了解世界科学前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发现周围的科学世界,挖掘自己的科学兴趣和潜能,从而奋力拼搏,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三、教师的角色、观念的转变。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预先在教师头脑中树立起现代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完成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人们普遍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人们更为看重的是教师的水平。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找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还是学不好,那一定是因为学生不够努力,辜负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盼。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在教学中成了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角色:
1、语文教师要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过程的计划,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都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2、语文教师要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合作者。要将语文学习当作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共同去完成的一个过程。
    3、语文教师要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做到“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方面积极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教育改革实验,勇于做教育的先行者。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习者,不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更对新课程的开发起推动作用。
四、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要解决目前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可用以下方法:
    1、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人教版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一位老师上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我在讲大诗人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向学生提三个问题:(1)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表现这种特殊感情的句子何在?(3)大诗人李白的诗风和杜甫又有何不同(因在讲此篇文章时学生已学过关于李白的诗篇),我认为这三个问题是上好这课的切入口,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将问题探究法引向深入,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3)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4)借果推因生疑法:事物有果必有因,在学生所接触的材料中,有些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那么,在学习时,学习者借果推因,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
    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深究的方法是什么?我深究的成果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2、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进行深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如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时,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家庭生活场景中人们交谈出现了说话不看对象,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学生看录像不知不觉进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不时被画面中的不得体的对话逗笑,气氛自由、宽松、热烈,老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画面中的哪些人物对话不得体?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该如何纠正不得体的说话?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充满着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3、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不容偷懒,别人无法代劳。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可宝贵的品格。比如教学《故乡》,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头至尾依次学的方法,也可以按照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自主学习,但如果在教学时抓住一个“变”字切入,注意故乡的人物有什么变化,故乡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显示这些变化的,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那么,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都在这个优化的教学过程中迎刃而解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化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合作探究法。
   老师运用合作探究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例如,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时,打破常规思维,抓住了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表现其悲剧色彩,即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棉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向往坐着喝酒到最后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表现其物质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欠钱到最终永远欠钱,表现其人格追求的悲剧。通过三条明晰的悲剧线索,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悲剧形象,向全体学生展露无遗。    
二是对阅读写作等整体性的学习内容,组织整节课探究学习。如一位老师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评改课,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第二步:每组确定一名学生作记录人。第三步: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内容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在拟题、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修改意见。第四步,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第五步:执笔人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第六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三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差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差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此法的指导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就能产生1+1>2的效果。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单一,时间久了没有新鲜感的问题。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的教学模式,向多向的立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发展,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大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5、想像探究法。
想像探究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想像写作训练单元的训练题:如果你是妈妈,你将如何处理孩子拆散了小闹钟的事?《皇帝的新装》探究•练习第三题: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这两个阅读写作训练题都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造。可以说,现实世界有需探究的问题,想象世界也有需探究的问题。
    前苏联作文改革家拉德任斯卡雅教授阐释说:这里的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
    在想像写作的探究性学习中还有多种形式,如:①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②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③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作文,写成寓言、虚构性故事、想象性故事等。
    例如:我在上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有这样一幅特定镜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由此提问:为什么作者久久站立雪中不肯离去而死死注目马的脚印呢?作者在这里的思想感情能否理解为:作者是对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的忧虑,还是自己归期未卜的慨叹?是对朋友的返京的嫉羡,还是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呢?认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以说,这些问题无一不感动着学生的思维灵魂。
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想像探究性学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作用:①调动探究想像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趣;②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③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有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探究性想像也是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无论学生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
6、纵横探究法。
   纵横探究法就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
   纵向探究学习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者的思维围绕知识点进行纵向关系上的探讨,以考察知识点所涉及的知识在不同的背景下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理解。比如,我们在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题学习时,让学生将阅读作品内容与阅读课本附录中有关作品时代背景的资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联系作品历史背景深入思考探究保尔形象的意义?在前苏联建国的初期,为什么会产生保尔精神?保尔精神在21世纪的今天对我们做人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深究提问会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语文学习也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对答案求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变得十分开阔。这样的深究学习就使得语文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它与文化、历史、道德相交接,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横向探究学习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学习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入。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的思考探究应该借助于这一个个“点”来进行,这一个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实际上是我们思维的出发点,思维的活跃正在于在“点”的基础上的指向。根据思维的指向,我们可以把横向探究分为两类:一是顺向探究,一是逆向探究。
    所谓顺向探究是指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沿着教师所提供的“点”的方向展开,对所接受的知识点进行深化研究。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多彩四季所选四篇课文,描写和讴歌了祖国春夏秋冬的美好景色,一位老师在单元总结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抓住课文突出的一点记住四篇文章各自的特色呢?学生抓住这一点进行顺向发散深究。有的学生从抓景物特征的角度概括四篇课文的特色:如《春》的勃发的青草、竞放的春花;《秋天》美丽的景色、农民丰收的喜悦;《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冬天;《夏》描写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等。有的学生从写法的不同或语言风格的不同概括出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
    所谓逆向探究即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转向,从与知识点相反的方向来探究问题的本质。如十几年前轰动一时的《国殇》,一出台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原因是《国殇》里对于中国人历来顶礼膜拜的一些东西有了新的大胆的阐述,譬如长城,历来的人都赞颂它,把它看作是一面丰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说它能够抵御外族入侵。但是《国殇》的作者认为它是闭塞、保守的象征,它阻隔了汉族与其他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一观点令深受“不到长城非好汉”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大为震撼;又如新时期作家王朔,他的作品之所以深入民心,就在于拥有新颖、生动的材料,他笔下的知识分子既有知识分子的寒酸、傲气又有知识分子胆小、心胸狭窄等不光彩的另一面,而个体户既有霸权的一面又有讲义气、大度的一面,人们读他的作品往往会被他作品中忠于现实的一面所折服。
    由此可见,纵横探究法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知识接受的广度,而且能强化学习者的思维深度。在语文学习中运用纵横探究法将使我们的语文学习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7、不完全探究法。
    不完全探究法是指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如一位老师在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在介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心情不好,政治上不得意,我想知道“乌台诗案”是怎样的?学生提完问题后,刚好下课铃响了,老师说,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查找有关“乌台诗案”的资料,明天上课交流。这样把探究“乌台诗案”的活动由课上延续到课下和下一节课,这是运用了不完全探究法。即使进一步的探讨后,学生仍有疑惑也没有关系,因为对一部作品的疑问或解读常常需要日后回过头来反复进行,因此不必强求一次探究透,探究完。
8、抓住模糊点探究法。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中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专题探究法、网络探究法、反思探究法、随机探究法等。限于篇幅,不再这里赘述。在运用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一种探究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探究法。叶圣陶说:“教亦多术矣,动用在乎人。”中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亦是如此。
六、建立评价标准和方式。
    有人认为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我认为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将探究的过程与探究的结果并重,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现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
    一般的做法是:在“语文成长记录表”的月评价表和期末综合评价表中设计探究的评价项目,按积极、较积极、一般、不积极的等级定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态度表现。在单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量化分数里,包含有测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题目。这些题目渗透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学习、诵读欣赏等试题内容中,既有接受式探究题目,也有更多的发现式探究题目,更多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可以有多种答案的选择。探究性题目占的分数占试卷总分的60%以上,使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成为以语文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评价。
    同时,可以加强判卷的改革,采取判卷教师“内心确信原则“,即由评卷的语文教师除参照参考答案外主要是自己掌握标准,个别不好判定的可以由评卷教师集体讨论决定。改变过去依赖标准答案,追求唯一答案的僵化做法。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应是活、美、实。
    所谓活,就是教师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灵活,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师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灵感、激情、想象力,这是体现语文探究性学习区别于其它学科探究性的特点之一。
    所谓美,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究美文,在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板书美、课件美、意境美、生活美、人生美等等美的境界中,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高雅的情操。
    所谓实,就是课上得实在实用。我们上课不是演戏,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语文课上得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应放在教师是否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语文探究性学习追求活,追求美,其最终目标还是实。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有建立在教学生学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了探究,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实处。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探究性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不是以尖子生为主和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