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之四(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4阅读:
字号:小|大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背景材料
岑参,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整体把握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两个万面: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全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一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即”写出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用南国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雪莱的名言不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同是洁白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意为“沙漠纵横”)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想象: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
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白雪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人,耐人寻味。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也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许担心友人此去关山万里的艰难,也许是为自己归期末知而怅悯?都不得而知,在我们的脑海中只余下在茫茫天山雪原背景中的孤独身影)
四、拓展理解
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诗句。
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比较点:体裁、景物、感情)
体裁:诗---词 景物:雪中奇寒---江山多娇 感情:惆怅---乐观豪迈
这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3.试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滕爱萍)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背景材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三、重点词、句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3.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四、拓展理解
1.为什么诗人将早春看作“最是一年春好处”呢?你喜欢的春光是怎样的呢?
2.积累四句描写春景的诗句。 (滕爱萍)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背景材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整体把握
诗人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达了愤慨不平的心情。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主要艺术特色:用典,富有哲理。
三、重点词、句
1.这首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不满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一个是“闻笛赋”,“怀旧”句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另一个是“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4.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长精神”三字,表明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理解:列举出两三句表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的诗句 (滕爱萍)
16.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和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整体把握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叙事详尽生动,把割麦与拾麦者的可怜与苦涩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们的舒适作鲜明对比。
3.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这首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三、重点词、句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
5.“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卖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四、拓展理解
1.农民割麦如此辛苦,你有何感受?
2.在封建社会里,还有那些同情人民的诗作。(不少于三个)。 (滕爱萍)
17.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户湖即今杭州西湖。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二、整体把握
漫步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浮云、湖波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逐渐开放,多得使人眼花缭乱,初春的小草刚刚能遮盖住马蹄;西湖东边绿树成荫的沙堤,令人喜爱得流连忘返。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以“春”字为着眼点,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写出了自然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感受。“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尽显早春特色,极富表现力。“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极有分寸,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恰当地描绘出来了。
三、重点词、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了望湖面。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初春时候飞鸟不多。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一写花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也言看花人多。“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4.“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喜爱之情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曹文兵)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背景材料
岑参,唐代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由于从军多年,他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本诗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轮台送武判官归京时,是唐人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整体把握
由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内容不外乎两个万面:咏雪、送别,前10句咏雪,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后8句写送别。全诗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情景交融,依依惜别深情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狂雪早,狂风怒号的声威声声入耳,遍地肃杀的景象历历在目。一个“飞”可看出雪花劲舞之状。“即”写出惊奇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用南国春花作喻,活脱脱的画出大雪压枝的奇景,冰天雪地换作了明丽春光,景象奇丽。雪莱的名言不是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产生这样奇特美妙的联想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同是洁白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换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3.后8句写送别,是通过第10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阑干”意为“沙漠纵横”)酝酿气氛引入的,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想象:抬头望,阴云万里,低头看,冰天雪地;朋友远行,前途艰险,无限惆怅。这两句酝酿了“愁”的气氛,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下文的饯别作了铺垫。
4.“纷纷墓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这白雪与红旗构成的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凝望,惜别之情极为动人,耐人寻味。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印,他在想些什么?(也许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许担心友人此去关山万里的艰难,也许是为自己归期末知而怅悯?都不得而知,在我们的脑海中只余下在茫茫天山雪原背景中的孤独身影)
四、拓展理解
1.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与雪有关的诗句。
2.同是写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雪景与《沁圆春•雪》相比,有何不同?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比较点:体裁、景物、感情)
体裁:诗---词 景物:雪中奇寒---江山多娇 感情:惆怅---乐观豪迈
这两首诗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气质的作者的不同思想感情。
3.试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滕爱萍)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背景材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揭示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转为议论,以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
三、重点词、句
1.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但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3.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四、拓展理解
1.为什么诗人将早春看作“最是一年春好处”呢?你喜欢的春光是怎样的呢?
2.积累四句描写春景的诗句。 (滕爱萍)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背景材料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整体把握
诗人回顾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达了愤慨不平的心情。尾联以“长精神”自勉,从而点明酬答的题意,收束全篇。中间两联,或用典抒情,或借景达意,尤为精警形象,全诗跌宕起伏,沉郁而不失昂扬精神。主要艺术特色:用典,富有哲理。
三、重点词、句
1.这首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不满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一个是“闻笛赋”,“怀旧”句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另一个是“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是全诗的精华。“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诗人虽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4.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长精神”三字,表明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四、拓展理解:列举出两三句表现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的诗句 (滕爱萍)
16.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和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整体把握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2.叙事详尽生动,把割麦与拾麦者的可怜与苦涩描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画。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们的舒适作鲜明对比。
3.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这首诗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三、重点词、句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
5.“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卖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四、拓展理解
1.农民割麦如此辛苦,你有何感受?
2.在封建社会里,还有那些同情人民的诗作。(不少于三个)。 (滕爱萍)
17.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赏析要点:
一、背景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户湖即今杭州西湖。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二、整体把握
漫步孤山寺和贾亭边,西湖春水刚刚上涨与岸齐平,浮云、湖波连成了一片;有几处早早出窝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暖树上啼叫,那边不知是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各种各样的鲜花逐渐开放,多得使人眼花缭乱,初春的小草刚刚能遮盖住马蹄;西湖东边绿树成荫的沙堤,令人喜爱得流连忘返。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转换衔接自然,描写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以“春”字为着眼点,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写出了自然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物给予人的感受。“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尽显早春特色,极富表现力。“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极有分寸,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恰当地描绘出来了。
三、重点词、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起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了望湖面。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黄莺是春天的歌手,燕子从南方飞来筑巢。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初春时候飞鸟不多。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一写花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也言看花人多。“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4.“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行不足”是喜爱之情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曹文兵)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