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之二(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4阅读:
字号:小|大
6.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背景材料
1.《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乘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二、整体把握
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水面,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春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二、重点词、句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客路:路过。潮平:平潮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 悬:挂。 海日:古人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 残夜:夜晚的尾声,天快亮的时候。 江春:江边的春天。 旧年:年已旧,一年快过去了。乡书:家信。 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归雁: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傅新春)
7.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背景材料
王维(700-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从凉洲南入吐鲁番二千余里,战于青海西,大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描述了他此次出使塞上的所见和所感。本诗是写诗人出塞途中所见的景象,是王维诗中的名篇。
二、整体把握
诗的成功主要在于叙事和写景相结合,但重点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 、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景象阔大,气势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名句”。
三、重点词句
问边:到边塞察看。属国:汉时称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即附属国。
居延:古代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古诗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
萧关:西北一关塞名,
首联紧扣题目“使至塞上”四字,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汉塞”指汉唐代,胡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实写塞上秋景,表达乡思之愁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表现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最后两句写途中得知军情,语言豪迈,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候骑(jì):担任侦察与传信的骑兵。燕然: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傅新春)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背景材料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中曾发出愤怒的指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李白当时也以敢于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高风亮节为天下称慕。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三、重点词句
左迁:贬官 五溪:雄溪 西溪等五条溪的总称 夜郎:古代的夜郎县 随君:一作“随风”。
诗篇以写景发端,“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眼前景兼点明节令,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
次句写问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 。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离愁。(傅新春)
9.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背景材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听信谗言,免去李白的翰林官职,李白愤然离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叙写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对前途的坚定信心。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三、重点词句
1.“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宴会的热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茫然”反映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3.“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受到的挫折,苦闷、抑郁的神情跃然纸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被君主汤聘用。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增加了信心。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和勇往直前、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 (陈友新)
1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背景材料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二、整体把握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重点词句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陈友新)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整体把握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三、重点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花鸟使诗人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陈友新)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 “洒” “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 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
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 (陈友新)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背景材料
1.《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乘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二、整体把握
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水面,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春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二、重点词、句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 客路:路过。潮平:平潮时水位最高,所以河床宽阔。
风正:风顺或者正好迎合方向。 悬:挂。 海日:古人以为太阳从海中升起,故称海日。 残夜:夜晚的尾声,天快亮的时候。 江春:江边的春天。 旧年:年已旧,一年快过去了。乡书:家信。 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归雁:大雁冬日南飞,春暖北回,故作遥寄乡书遐思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诗人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傅新春)
7.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背景材料
王维(700-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从凉洲南入吐鲁番二千余里,战于青海西,大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塞上,宣慰将士,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描述了他此次出使塞上的所见和所感。本诗是写诗人出塞途中所见的景象,是王维诗中的名篇。
二、整体把握
诗的成功主要在于叙事和写景相结合,但重点在写景。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 、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景象阔大,气势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名句”。
三、重点词句
问边:到边塞察看。属国:汉时称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即附属国。
居延:古代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古诗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无定。
萧关:西北一关塞名,
首联紧扣题目“使至塞上”四字,交代自己这次出使的任务是“问边”,已到的地界是“塞上”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汉塞”指汉唐代,胡天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实写塞上秋景,表达乡思之愁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直”状孤烟之高,“圆”状落日之低。这两个词表现了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最后两句写途中得知军情,语言豪迈,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候骑(jì):担任侦察与传信的骑兵。燕然:指最前线,并非实指。 (傅新春)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背景材料
李白、王昌龄同为盛唐著名诗人,二人友谊深厚。这首诗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谪为龙标尉后所作。王昌龄的诗歌久负盛名,但仕途却很坎坷,曾“屡见贬斥”。天宝七年,又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为此,常建在《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中曾发出愤怒的指斥“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李白当时也以敢于蔑视权贵、放荡不羁的高风亮节为天下称慕。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
三、重点词句
左迁:贬官 五溪:雄溪 西溪等五条溪的总称 夜郎:古代的夜郎县 随君:一作“随风”。
诗篇以写景发端,“杨花落尽子规啼”,写眼前景兼点明节令,融情入景,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里,蕴含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
次句写问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 。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离愁。(傅新春)
9.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背景材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听信谗言,免去李白的翰林官职,李白愤然离开长安时,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叙写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慨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对前途的坚定信心。充满着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三、重点词句
1.“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宴会的热闹反衬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2.“停”“投”“拔”“顾”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茫然”反映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3.“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受到的挫折,苦闷、抑郁的神情跃然纸上。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被君主汤聘用。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增加了信心。
5.“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态度和勇往直前、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 (陈友新)
10.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背景材料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二、整体把握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三、重点词句
“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陈友新)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材料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号少陵, 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整体把握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三、重点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花鸟使诗人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陈友新)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背景材料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整体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三、重点词句
第一节五句,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 “洒” “挂罥”“飘转”,一组形象的画面,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三重”可见受灾之重。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茅草被“卷”走,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忍能对面为盗贼”并非实骂,乃愤激之辞,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痛。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倍感凄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 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痛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
最未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不同呢!) (陈友新)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