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2阅读:
字号:小|大
故 乡
一、 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位同学能随口就涌出几句写“故乡”的诗词名句呢?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过程: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我们说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速读课文。
2、先来看第一个人物:闰土的变化
⑴、请同学拿笔从文中圈点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哪些不同。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外貌对照
;动作、对话对照;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①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②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③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⑵ 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对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闰土形象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3、分析第二个人物形象:杨二嫂的变化(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⑴指读,其它同学试总结年轻时的杨二嫂和人到中年后有怎样的不同?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⑵小结: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5、作者对这种变化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态度呢?
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在写作上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写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一、 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哪位同学能随口就涌出几句写“故乡”的诗词名句呢?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过程: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我们说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速读课文。
2、先来看第一个人物:闰土的变化
⑴、请同学拿笔从文中圈点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哪些不同。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外貌对照
;动作、对话对照;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①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②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③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⑵ 小结: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对人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闰土形象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
3、分析第二个人物形象:杨二嫂的变化(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⑴指读,其它同学试总结年轻时的杨二嫂和人到中年后有怎样的不同?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⑵小结: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4、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5、作者对这种变化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态度呢?
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渴望。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在写作上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写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王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