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激趣方法初探(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3阅读:
字号:小|大
SMF
文言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把它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老师的“呕心沥血”与学生的“脑门充血”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个假期,我们集中安排了五周的文言教学,完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教学,文章有《陈涉世家》《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可以说都是经典美文。但从教学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看,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对文言学习不感兴趣。这一残酷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文言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认为,要激活文言教学这潭死水,兴趣就是源头活水。下面就文言教学激活兴趣的方法,谈谈自己一管之见。
一、强化诵读 铺垫蓄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不少文言文虽生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当然老师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课文,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可以是音像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用普通话朗读,也可以用方言朗读。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总之,采取一切有用办法,让学生爱读课文,读得投入,读得津津有味。
二、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陈涉与俑耕者的故事,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在教《与朱元思书》的时候,我们可以讲魏晋南北朝时名人轶事等等。要注意老师不要把着讲,可安排优秀学生上网查阅,或把教参给学生,或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给大家讲故事。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陈涉世家》、《桃花源记》、《捕蛇者说》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情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增加故事情节要始终围绕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展开,人物的对话要紧凑。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四、细节想象,激活古文的光彩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练,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让简短的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上《捕蛇者说》 这一课,就有很多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限想象。例如文中蒋氏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其中的“乐”字就很值得玩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乡邻们与捕蛇者生活的异同。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这恰恰说明:苛政赋敛毒于蛇。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开始,其间历经千年,老百姓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本文所反映的正是中唐时期广大人民痛苦生活,可见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作者以“乐”写悲,一个乐字,包含了多少内涵。
五、启示人生态度,展示古文智慧光芒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言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启示人生哲理时不单是讲一些明显的大道理,大道理甚至可以不讲,更重要的是讲一些古人们隐含在文中的人生态度。如陶渊明完全是恪守着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把自己个人的节操、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他“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远离那个肮脏的官场、逃避这个黑暗的社会,借酒醉来麻木自己,眼不见,心为静,他在纵情山水与酒的同时留下了许多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风。而范仲淹、欧阳修则和他不同,就算是被斥被贬,他们仍是无怨无悔的关心着国家与百姓,官越做越小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官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地方就要让一个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滕子京让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范仲淹在邓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让滁县政治清明,并能与民同乐。可以说陶渊明是“独善其身”, 范仲淹、欧阳修等是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尤其是范仲淹始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现在的语文课程越来越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倡导人文精神,而语文课本正是最好的载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课文中的人文景观、人文风俗、人文文化、道德观念等,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
文言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把它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美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老师的“呕心沥血”与学生的“脑门充血”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个假期,我们集中安排了五周的文言教学,完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教学,文章有《陈涉世家》《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可以说都是经典美文。但从教学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看,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对文言学习不感兴趣。这一残酷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文言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认为,要激活文言教学这潭死水,兴趣就是源头活水。下面就文言教学激活兴趣的方法,谈谈自己一管之见。
一、强化诵读 铺垫蓄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不少文言文虽生涩难懂,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如《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当然老师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课文,久之容易枯燥,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可以是音像范读;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可以分组朗诵比赛;可以用普通话朗读,也可以用方言朗读。语气和表情动作上可以是正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夸张的形式。总之,采取一切有用办法,让学生爱读课文,读得投入,读得津津有味。
二、讲故事,提高学生素养
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讲陈涉与俑耕者的故事,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在教《与朱元思书》的时候,我们可以讲魏晋南北朝时名人轶事等等。要注意老师不要把着讲,可安排优秀学生上网查阅,或把教参给学生,或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给大家讲故事。背景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三、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陈涉世家》、《桃花源记》、《捕蛇者说》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情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增加故事情节要始终围绕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展开,人物的对话要紧凑。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课剧,可以散发无穷的魅力。
四、细节想象,激活古文的光彩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练,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融入头脑中积累的信息,让简短的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上《捕蛇者说》 这一课,就有很多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无限想象。例如文中蒋氏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其中的“乐”字就很值得玩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乡邻们与捕蛇者生活的异同。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这恰恰说明:苛政赋敛毒于蛇。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开始,其间历经千年,老百姓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本文所反映的正是中唐时期广大人民痛苦生活,可见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作者以“乐”写悲,一个乐字,包含了多少内涵。
五、启示人生态度,展示古文智慧光芒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言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启示人生哲理时不单是讲一些明显的大道理,大道理甚至可以不讲,更重要的是讲一些古人们隐含在文中的人生态度。如陶渊明完全是恪守着儒家的“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把自己个人的节操、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所以他“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采取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远离那个肮脏的官场、逃避这个黑暗的社会,借酒醉来麻木自己,眼不见,心为静,他在纵情山水与酒的同时留下了许多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风。而范仲淹、欧阳修则和他不同,就算是被斥被贬,他们仍是无怨无悔的关心着国家与百姓,官越做越小了,但是还有一个小官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一个地方就要让一个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滕子京让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范仲淹在邓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让滁县政治清明,并能与民同乐。可以说陶渊明是“独善其身”, 范仲淹、欧阳修等是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尤其是范仲淹始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现在的语文课程越来越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倡导人文精神,而语文课本正是最好的载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多地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课文中的人文景观、人文风俗、人文文化、道德观念等,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