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曹刿论战教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4阅读:
字号:|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目的要求】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曹刿(guì)   左传(zhuàn)   谋(móu)   惠(huì)   玉帛(bó)   辙(zhé)   

间(jiàn):参与。

鄙(bǐ):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用、凭、靠。

弗(fú):不。

专:独自专有。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猪、牛、羊等。

孚(fú):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鼓:动词,击鼓。‘

既克:已经战胜。

夫(fú)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靡(mǐ):倒下。

内容主旨

本文选自《左传》,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本文的中心是:本文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大的齐军的史实,同时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把握住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写作手法

(1)记叙方式——“记言”。

     “记言”,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个方面的一篇代表作。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2)史料剪裁得当

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作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详略安排得当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来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了。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语言十分精练。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的胜利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没有直接加以褒贬,只是把上述事件和几句有代表性的话写了出来,是史家的笔法。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研读

“齐师伐我”“公将战”两句,写出对话背景。“鄙”,为下文写鲁庄公张本。“远谋”二字是全篇文眼。鲁庄公一答,已见其鄙。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鲁庄公二答,再见其鄙。鲁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统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其“远谋”可见。

【测试题与答案】

测试题

指出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填入口号内

1.乃入见。(    )问:“何以战?”

2.战则请(    )从。

3.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4.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二、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未可”。

C.即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刻之。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C.《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点出作战的时间。

B.点出交战的双方。

C.点出曹刿与庄公对话的背景。

D.点出交战的地点。

3、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答案

一、1、曹刿      2、“我”(曹刿)      3、衣食     4、击鼓   击鼓

二、A             三、A

四、1、(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2、C          3、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4、C

【资料窗】

作者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或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一说他复姓“左丘”名“明”,一说他姓邱名明,“左”为左史之官。其生平史无详载。一般认为其生活年代稍晚于孔子。司马迁、班固等均认为他是《春秋左氏传》的作者,有人对此持有异议。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文白对照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进宫廷拜见庄公。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能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答道:“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答道:“这点小信用难以让神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答道:“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借这一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庄公(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然后)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方气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齐军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