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浅谈中学语文学习陷入尴尬局面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北师大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7阅读:
字号:|
    语文在学生所有考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语文这门学科却始终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曾一度被戏称为“橡皮课”。当前语文教学的处境更是极为尴尬。一方面语文的世界得到极大的扩展,电子图书、电影电视、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方面语文的领土和净土越来越少,学校忙碌紧张的生活挤压,现代影音资源的巨大冲击,更加上社会语文无用论的喧嚣与现实拜金风气的侵蚀,真正纯洁美好的“语文家园”正遭受“水土流失”和“生物入侵”。有资料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文学感兴趣,对语文一般,而对语文课则不感兴趣。而且他们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毕业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正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虽情知重要却又及其尴尬的局面。我在与初三学生共同经历中考奋战的过程中,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翻思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了一些分析,并试图寻找最佳解决办法。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旺盛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智力游戏。而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的厚积薄发。然而笔者亲临教学第一线,发现很多学生其实是在被动学习,是在被老师架着走。对学习语文谈不上兴趣,或者根本无兴趣可言。只是机械的跟着课表走,跟着任课老师走,从来不主动探索。主动阅读,主动发现,主动练笔。或者说从来不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引起思想的共鸣,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广大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其次,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锲而不舍的积累,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老师要时时提醒刻刻叮咛,让学生养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养成千锤百炼仍策马扬鞭奋斗不息的精神。要有愈挫愈勇的志向。这样就不会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小失意所左右,方能摆正航向,遨游于语文学习的海洋中。                                          

再次,追本溯源,立足课本。                                                               有的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尤其是中考师生。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中考命题材料的现代文阅读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课本对中考作用不大,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追本溯源 ,还是要立足课本,深挖教材。 笔者亲历了中考沙场,回头想想,深挖教材确实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教师本身而言,吃透了教材,活学活用了教材,往往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正暗合了王国维的治学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一定切记教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指挥棒作用。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眉毛胡子一把抓,偏偏忘了源泉。
     最后,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自主阅读。然而进入初中,尤其是初三,学生普遍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有成就感”。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持之以恒的热情。再加上初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真可谓“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阅读”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如果老师能有意识的预留小段时间给学生。把自由支配时间的乐趣还给学生,树立起阅读这面大旗帜,那么语文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将是指日可待的。

由此可见,如何学好语文,如何让语文这门课取得优异成绩 ,为中考增光添彩。仅仅依靠内因也是不行的。杠杆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学校在教育方针上能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有效的制定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时间,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因为阅读习惯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外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将是在大方向上指导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收效将是长远的,因为阅读伴随人的一生。

                                    运城夏县庙前中学    裴飘霞

                                                      2011 年3月29
 

冀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