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复习讲义(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8阅读:
字号:小|大
记叙文整体阅读
考点精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照写作内容记叙文可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以描述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
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以写景来寄托情怀、表现主题。在表达上做到情景交融。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倒叙:先写事情的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断,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据插叙的内容,可以分为追叙和补叙两种。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等,但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运用。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解题思路和技巧:
以上是记叙文的详细知识,那么在阅读记叙文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全面分析。
第一,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第二,正确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第三,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第四,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善于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其次,要掌握理解重要词句特定(深层)含义的方法。
第一,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
第二,联系文章的立意、主题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第三,多方面揣摩词句的深层含义。
最后,学会分析语段
第一,学会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划分语段的内部层次。可以:按时间、空间的转变来划分;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按空间顺序划分;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第二,学会概括语段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章,同学们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掌 声
(1)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得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3)“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4)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5)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6)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7)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8)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____,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9)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0)2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11)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是个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12)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a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13)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14)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15)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
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 _具体地点是:____ _。
2、第(8)段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趁热打铁 B. 不失时机
C. 不假思索 D. 心平气和
3、联系上文,加线的a句“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段没有用到的描写手法是( )。
A. 对话描写 B. 肖像描写 C. 心理描写 D. 动作描写
5、最能概括高老师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A. 热爱学生,随机应变 B. 真诚机智
C. 勇于承认缺点 D. 尊重学生的意见
6、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7、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②我完全陶醉了。③我十分欣慰!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⑥我一下子惊呆了。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答案是:
时间:上第三节课时;地点:教室(里)。第二题考查基础知识,根据语境填词,答案是D。第三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案是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第四题考查记叙文的描写,答案是B。第五题考查记叙文的人物性格,答案是B。第六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及内容的理解,答案是B。第七题考查记叙文的结构,答案是A。
同学们,通过以上学习,对记叙文你可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多阅读,多感悟,这样你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呜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文章标题“水性江南”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请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入合适的内容,要能体现刚柔相济的江南美。
答:江南的水,既 又 ;江南风物,既风姿绰约又雄伟挺拔;江南的人,
既 又 。
3、作者在第二、五两段中分别提到“剑”,各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你还了解哪些流传在江南大地上的美丽传说?请举出一例。你记得文中江南志士哪些壮怀激烈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答:美丽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仿照文中画线句,联系生活实际,在下面的横线上拟一句歌词。
答: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
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1、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两句任答一句即可)
2、江南的水既柔弱秀美又坚韧顽强,江南的人既柔肠百转又侠骨铮铮。
3、第二段提到“剑”,为了点出江南具有凌厉强悍的气质;第五段提到“剑”,为了表明江南的水涵养了江南人的英豪之气。
4、参考答案示例: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参考答案示例:十月你看江南的山,轻霜来把山林染。
说明文整体阅读
考点精析: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文体知识: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
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解题思路与技巧: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人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章,同学们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一)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困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4年第7期,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
2、有人对本文提出质疑:如果气温越高,花香越浓,那么为什么早晚气温比中午低,我们反而觉得花香更浓些呢?请用第③段提供的知识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1)_______(2)_______
4、根据第④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气的温度对花香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2、花香的浓淡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会受其它环境因数(如风力、湿度)的影响。
3、(1)大多数(2)不断
4、一方面气温升高,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后所形成循环气流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
(二) 人是微生物群居体
黄月平
你相信吗?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并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类的细胞,它们是细菌。我们的脚趾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公斤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
最近,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上述观点,并阐述了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们说,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5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100万亿个细胞,外来的细胞大大超过了我们体内自身的细胞,我们自身的细胞只有几万亿个,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幸运的是,虽然这些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它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实际上,细菌通常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扰。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时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物群居体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过程。”他相信这个方法运用于心脏病、某些癌症、甚至于一些神经疾病的研究。
(选自2005年第3期〈科普文摘〉,略有改动)
1、本文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第二段划线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3、第三段中“分享”一词能否换成“吞噬”“抢夺”等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有什么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答案
1、人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细菌对人们的身体有益
2、列数据 为了说明人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3、不能 因为本文主要说明了细菌对人类身体的益处,用“分享”一词能够准确体现这一点,而“吞噬”“抢夺”等词带有对人伤害的意思,所以不能换。
4、开放性题,无唯一答案。可结合实际,围绕最后一句话谈新启发。
议论文整体阅读
考点精析:
议论文的阅读,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试题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文体知识: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一——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解题思路与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再推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章,同学们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一) 成长不可无书
①在不久前,一张大报刊出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②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③“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挣了钱呢?” “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④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
⑤这种事情我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⑥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许有一批像上面这个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⑦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不可达成,而在于压根儿就没有目标。”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远在“放羊——下一辈子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⑧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庭,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l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用在此处不一定恰当,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⑨“工作再忙也要(甲) 书,收入再少也要(乙) 书,住处再挤也要(丙) 书,交情再浅也要谈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
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⑩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吧!
终身相伴,将使你终身受益。
1、根据语境,在文中第⑨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人恰当的词语。
甲 乙 丙:
A.藏 B.读 C.买
2、揣摩记者与放羊娃的对话,说说“放羊娃现象”为何“可笑可悲”?
3、本文第⑧段运用 论证的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
4、“成长不可元书,成功不能无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请你为这一论点再提供一个新的论据,可以举事实,也可以引名言。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 B 乙 C 丙A
2、“可笑”是因为生命的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循环;“可悲”是因为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愚昧。
3、“事实(事例)论证”或“对比论证”;论证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的观点。
4、只要举出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符合中心论点即可。
(二)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选自2004年8月18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为别人鼓掌’’的含义是什么?“为别人鼓掌”的关键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围的人(别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长处 (答“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算半对)
2、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或“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 有正常的心态(或“及时调整心态”) (意思对即可)
3、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很可能会害人害己。(或:从反面论证了调整心态的重要性)
4、①别人的成功经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②别人的成功经历能正确指引我们,帮助我们。
③在走向成功时获得别人的喝彩。
新的认识示例:要在为别人喝彩的同时,获得自己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考点精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照写作内容记叙文可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以描述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
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以写景来寄托情怀、表现主题。在表达上做到情景交融。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倒叙:先写事情的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断,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据插叙的内容,可以分为追叙和补叙两种。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等,但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运用。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解题思路和技巧:
以上是记叙文的详细知识,那么在阅读记叙文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全面分析。
第一,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
第二,正确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
第三,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第四,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善于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其次,要掌握理解重要词句特定(深层)含义的方法。
第一,联系上下文,领悟深层含义。
第二,联系文章的立意、主题来理解词句的含义。
第三,多方面揣摩词句的深层含义。
最后,学会分析语段
第一,学会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划分语段的内部层次。可以:按时间、空间的转变来划分;按人物、情景的变化来划分;按空间顺序划分;按选材角度的变化划分。
第二,学会概括语段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章,同学们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掌 声
(1)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得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3)“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
(4)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5)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6)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7)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8)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____,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9)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10)2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11)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是个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12)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a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13)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14)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15)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
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 _具体地点是:____ _。
2、第(8)段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趁热打铁 B. 不失时机
C. 不假思索 D. 心平气和
3、联系上文,加线的a句“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段没有用到的描写手法是( )。
A. 对话描写 B. 肖像描写 C. 心理描写 D. 动作描写
5、最能概括高老师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
A. 热爱学生,随机应变 B. 真诚机智
C. 勇于承认缺点 D. 尊重学生的意见
6、对文中加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 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 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7、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②我完全陶醉了。③我十分欣慰!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⑥我一下子惊呆了。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 ④⑥⑦②⑤①③
B. ④⑦⑥⑤②①③
C. ④①⑥②⑤⑦③
D. ④①⑥⑤②⑦③
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题考查记叙文的要素,答案是:
时间:上第三节课时;地点:教室(里)。第二题考查基础知识,根据语境填词,答案是D。第三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答案是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第四题考查记叙文的描写,答案是B。第五题考查记叙文的人物性格,答案是B。第六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及内容的理解,答案是B。第七题考查记叙文的结构,答案是A。
同学们,通过以上学习,对记叙文你可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多阅读,多感悟,这样你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水性江南
王本道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
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出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过诸多骁勇的斗士。那锐利的兵——剑,也是源于江南的吴越。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凌厉强悍这两种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一地,且生生不息,历千年而不朽呢?我一度大惑不解。
一次重读《老子》,书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间,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呜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莫愁湖畔莫愁女,西泠桥边苏小小,还有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秦淮河上的桃叶渡……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情真意切,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那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诉,弦乐清丽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江南的水又时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而顽强的水,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的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杭州的栖霞岭,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雄伟挺拔,占尽风云。那山间的飞瀑,山下的激湍,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据说古代铸剑,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几经反复,才铸成一把好剑。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而持戟呐喊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发挥到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在江南水性的润泽下,也尽显铮铮侠骨。明末的秦淮八艳是有力的佐证.清末的秋瑾则是最优秀的代表。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
1、文章标题“水性江南”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请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入合适的内容,要能体现刚柔相济的江南美。
答:江南的水,既 又 ;江南风物,既风姿绰约又雄伟挺拔;江南的人,
既 又 。
3、作者在第二、五两段中分别提到“剑”,各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你还了解哪些流传在江南大地上的美丽传说?请举出一例。你记得文中江南志士哪些壮怀激烈的诗句?请写出一句。
答:美丽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仿照文中画线句,联系生活实际,在下面的横线上拟一句歌词。
答: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
清明你看江南的雨,细雨裹着万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1、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两句任答一句即可)
2、江南的水既柔弱秀美又坚韧顽强,江南的人既柔肠百转又侠骨铮铮。
3、第二段提到“剑”,为了点出江南具有凌厉强悍的气质;第五段提到“剑”,为了表明江南的水涵养了江南人的英豪之气。
4、参考答案示例: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参考答案示例:十月你看江南的山,轻霜来把山林染。
说明文整体阅读
考点精析: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文体知识: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
明顺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解题思路与技巧: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这里人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章,同学们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一)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困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4年第7期,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
2、有人对本文提出质疑:如果气温越高,花香越浓,那么为什么早晚气温比中午低,我们反而觉得花香更浓些呢?请用第③段提供的知识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1)_______(2)_______
4、根据第④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气的温度对花香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2、花香的浓淡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会受其它环境因数(如风力、湿度)的影响。
3、(1)大多数(2)不断
4、一方面气温升高,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后所形成循环气流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
(二) 人是微生物群居体
黄月平
你相信吗?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并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类的细胞,它们是细菌。我们的脚趾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公斤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
最近,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上述观点,并阐述了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们说,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5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100万亿个细胞,外来的细胞大大超过了我们体内自身的细胞,我们自身的细胞只有几万亿个,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幸运的是,虽然这些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它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实际上,细菌通常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扰。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时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物群居体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过程。”他相信这个方法运用于心脏病、某些癌症、甚至于一些神经疾病的研究。
(选自2005年第3期〈科普文摘〉,略有改动)
1、本文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第二段划线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3、第三段中“分享”一词能否换成“吞噬”“抢夺”等词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有什么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答案
1、人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细菌对人们的身体有益
2、列数据 为了说明人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3、不能 因为本文主要说明了细菌对人类身体的益处,用“分享”一词能够准确体现这一点,而“吞噬”“抢夺”等词带有对人伤害的意思,所以不能换。
4、开放性题,无唯一答案。可结合实际,围绕最后一句话谈新启发。
议论文整体阅读
考点精析:
议论文的阅读,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也开始尝试开放性试题,并有扩大的趋势。试题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显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试题的灵活性会越来越大,按旧的复习方法也许不可靠了。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文体知识: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假如做议论文的阅读题,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那么,有关议论文有哪些知识点呢?
一、议论文的概念: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四、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五、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一——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六、议论文的语言:有如下特点——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解题思路与技巧:
做议论文的阅读题,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谈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论述的是“气节”问题,再推出论点即“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六、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到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七、要从整体上把握。答题要在通读了全文之后再动手,有时甚至需要读两遍,才能真正读懂。只有读懂了,答题才会准确。
下面我们来看两篇文章,同学们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
(一) 成长不可无书
①在不久前,一张大报刊出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②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③“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放羊为了什么?” “挣钱。”“挣了钱呢?” “娶媳妇。”“娶了媳妇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④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放羊娃可笑又可悲。然而在世人眼中,你和他一样,都是“中国人”!
⑤这种事情我并不奇怪,但当从白纸黑字上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串记录时,我的心仍然被强烈地震动了。
⑥穷文富武曾是中国的传统,家贫,只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许有一批像上面这个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安贫若素。
⑦这不禁令我想到一句格言:“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不可达成,而在于压根儿就没有目标。”在那没有知识光亮闪耀的地方,生命便永远在“放羊——下一辈子还放羊”的循环中延续。
⑧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庭,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l位副总统;另一个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用在此处不一定恰当,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⑨“工作再忙也要(甲) 书,收入再少也要(乙) 书,住处再挤也要(丙) 书,交情再浅也要谈书。”这是几年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饥之以当食,寒之以当裘,忧患以当安乐,孤寂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
实在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好传统。
⑩成长不可无书,成功不能无知。请把高品质的书籍报刊请到你的身边吧!
终身相伴,将使你终身受益。
1、根据语境,在文中第⑨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人恰当的词语。
甲 乙 丙:
A.藏 B.读 C.买
2、揣摩记者与放羊娃的对话,说说“放羊娃现象”为何“可笑可悲”?
3、本文第⑧段运用 论证的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
4、“成长不可元书,成功不能无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请你为这一论点再提供一个新的论据,可以举事实,也可以引名言。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 B 乙 C 丙A
2、“可笑”是因为生命的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循环;“可悲”是因为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愚昧。
3、“事实(事例)论证”或“对比论证”;论证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远流长的影响”的观点。
4、只要举出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符合中心论点即可。
(二)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选自2004年8月18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为别人鼓掌’’的含义是什么?“为别人鼓掌”的关键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围的人(别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长处 (答“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算半对)
2、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或“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 有正常的心态(或“及时调整心态”) (意思对即可)
3、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很可能会害人害己。(或:从反面论证了调整心态的重要性)
4、①别人的成功经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②别人的成功经历能正确指引我们,帮助我们。
③在走向成功时获得别人的喝彩。
新的认识示例:要在为别人喝彩的同时,获得自己的成功。(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