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3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资料宝藏】
1.作者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瞻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候补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人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 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有关《人生论》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3.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技法应用:本文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文章的论说是断想式的,有很大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美”展开论说。
(2)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
(3)文章注意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如“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在表达上,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比喻。如述及要珍视才德时,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论及美貌难以保持时,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样的比喻,令人过目不忘,有些已经成为警句格言。
(4)写作借鉴:运用比喻说理。
运用比喻说理就是用一种或几种具体事物作比喻,说明及论证一些抽象、深奥的论点,使人易于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本文将“美德”比作“宝石”,把“容貌美”比作“盛夏的水果”,这些比喻形象生动,让人易于理解。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资料宝藏】
1.作者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瞻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候补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人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 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2.有关《人生论》
《人生论》是弗兰西斯•培根留给后人的一部杰作,也是英国散文的代表作。这部集子先后两次出版,共收入58篇短文。探讨了包括哲学、伦理学、做官秘诀、处世之道、治家准则、对艺术和对大自然欣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显示了英国人特有的睿智、敦厚和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审美情趣。全书见解独到,文笔洗练,是英国随笔文体的开山之作。
3. 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
(1)技法应用:本文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文章的论说是断想式的,有很大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美”展开论说。
(2)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精炼、隽永、形象。
(3)文章注意数量和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如“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不都有”三字既精当,又符合实际。在表达上,文章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比喻。如述及要珍视才德时,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论及美貌难以保持时,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样的比喻,令人过目不忘,有些已经成为警句格言。
(4)写作借鉴:运用比喻说理。
运用比喻说理就是用一种或几种具体事物作比喻,说明及论证一些抽象、深奥的论点,使人易于认同作者的观点。如本文将“美德”比作“宝石”,把“容貌美”比作“盛夏的水果”,这些比喻形象生动,让人易于理解。
任菊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