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0阅读:
字号:小|大
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1、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2、学会观察,并写出人物个性。
3、认识美好人性,感受美好人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指导——写作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世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吗?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高级动物,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爱好,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表现在言谈举止上,也各不相同,更不用说人在外貌,服饰上的区别了。成功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表现的技巧如何,而要在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有发现生活的眼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表达交流“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二、导学:
个性:在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也就是说同一种美好人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写人,就要突出人物个性,也就是说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这样,人物形象才能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先听下面一段文字:
临死抓金子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冰凉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这则故事反映了将死之人的一种个性,凸显了其的特点:守财奴的贪婪。无独有偶,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也描写了一个守财奴临死时的情形,把一个中国式的守财奴描写得活灵活现: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上述名著中的个性描写告诉我们:写人要凸显个性,也就是要突出人物形象。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人物个性呢?这里,老师结合平时学过的课文,给大家几个建议:
1、通过人物肖像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从这一肖像(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粗略地知道杨二嫂的个性是:尖酸刻薄。再如:
《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鲁迅笔下的闰土: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对比体现他在旧社会生活的艰难,突显主题。
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守财奴:“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从这一语言描写可见守财奴具有贪婪的个性。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作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刚好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明确: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也不同。
秀才读书人,语言讲文采,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 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
我们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知道,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个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通过人物行动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文字——“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了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痛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家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委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地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写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事情,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注意了动词的选用,如救车夫的过程中,“扶、蹲、半跪、夹、洗、敷、扎”等动词,在结尾处,写鲁迅先生“只所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按在头上,半天没动,深深叹气,这些动作表现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个性化的动作描写,关键在于“精心锤炼动词”,进行细节化的动作描写。即在这种动作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动词,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再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得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4、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儿子眼里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从这一段独白的心理描写来看,作者把“儿子”“父亲”两个形象表现得十分鲜明,反映了爸爸由幼稚到怀疑,到年少气盛不可一世,到尊重现实事实求是的心理发展过程,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描写心理的词语有:
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慌意乱,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心烦意乱,心粗胆大,心乱如麻,心如刀割 横眉冷对 憨态可掬 面红耳赤 喜上眉梢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等等。
描写心理的方法有:
一、直接描写。含“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标志。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1、“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非常恰当的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鲁迅《阿Q正传》
简洁,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化了出来。
二、抒情独白式。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例,“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以上的文段,心理描写非常成功。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 “我”毅然牺牲了儿子, 使“我”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三、梦境描绘式。这是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中出现的事情实际就是心中所想。有一同学曾描写他晚上和同学一起到菜地去偷白菜搞火锅吃,被抓住了的故事,虽然他并不是想去偷白菜,但是他肚子饿,想吃东西是肯定的!
四、心理分析式。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就运用了心理分析式。他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五、幻觉展现式。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
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另外,心理还可以通过神态、行动、环境来表现,很多神态、动作、环境都可以表现人物的心情。
5、通过人物神态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什么是人物的神态?
师:请你先看一下《金色的鱼钩》中的这两段话: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怎么了,吃不下?……’”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这里的“皱起眉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就是人物的神态。可见,人物的神态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描写人物的神态,常常与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结合在一起。
像前面说的老班长“皱起眉头”的神态,就是和人物的语言连在一起的。而《一个粗瓷大碗》中的“这些,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出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关。这样写,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如《草船借箭》中,“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作者通过一个“吃惊”一个“笑”的鲜明对比,就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活画出来了。
第二点,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考虑到当时、当地人物的心情和文章情节的发展。《在炮兵阵地上》一课写了彭总的三次神态变化。第一次是“脸色有些不好看了”,第二次是“再也忍不住了”,“电闪雷鸣地发作了”,第三次是“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这样写,好就好在神态描写与人物的心情一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更能突出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除生气、悲伤外,还可以写喜悦、激动、忧愁、恐惧等神态。当然,这要考虑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处境,不能生拉硬扯。平时,要注意观察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在各种场合的神态怎样,做到心中有数,写人物神态就不费难了。
描写神态的词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
神态描写示例:
1、“怎么办呢,该不该上去呢?”唐明贼似的看看四周,比先前更紧张了,两腿在桌底下直发抖。“去,一定得上去,这是最后一个竞选项目了,为了以后同学们能对我另眼相看,我一定要竞选到这劳动委员。……可是……”唐明深深地咽下一口口水,头低得快贴到桌上了,呼吸更急促了。“李华一下来,我就上去……”他这么想。
2、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所讲的描写人物个性的方法,都是直接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即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有时,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还得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这样的间接刻画人物的方法相结合。
二、讲授侧面描写的方法:
1.名段赏析:
《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这里不直接写罗敷美的形象,而从侧面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2.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3.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②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景。
③以物衬物。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4、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①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注:后两者可反用)等。
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小结: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时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三、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鲁迅的小说《药》中的:“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多了。”
这一个片断所写的环境,清明时节,分外寒冷,显得异常悲凉。这一气氛与人物的行动、外貌契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悲苦。
四、小结:
“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如果能正面描写则正面描写,如不能则像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所指出的那样:“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我们在作文时应有意识的加强训练,以达到娴熟驾驭的程度。
要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作者应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切不能教条地对待。
五、布置写作训练:完成教材中的写作题目,任选一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2、学会观察,并写出人物个性。
3、认识美好人性,感受美好人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指导——写作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世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吗?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高级动物,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爱好,因人而异,千差万别,表现在言谈举止上,也各不相同,更不用说人在外貌,服饰上的区别了。成功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关键,不在于文字表现的技巧如何,而要在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有发现生活的眼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表达交流“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二、导学:
个性:在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也就是说同一种美好人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写人,就要突出人物个性,也就是说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这样,人物形象才能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先听下面一段文字:
临死抓金子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冰凉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这则故事反映了将死之人的一种个性,凸显了其的特点:守财奴的贪婪。无独有偶,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也描写了一个守财奴临死时的情形,把一个中国式的守财奴描写得活灵活现: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上述名著中的个性描写告诉我们:写人要凸显个性,也就是要突出人物形象。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人物个性呢?这里,老师结合平时学过的课文,给大家几个建议:
1、通过人物肖像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从这一肖像(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粗略地知道杨二嫂的个性是:尖酸刻薄。再如:
《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鲁迅笔下的闰土: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通过对比体现他在旧社会生活的艰难,突显主题。
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守财奴:“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从这一语言描写可见守财奴具有贪婪的个性。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作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刚好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明确: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也不同。
秀才读书人,语言讲文采,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 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
我们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知道,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个性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通过人物行动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文字——“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了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痛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家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委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地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写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事情,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注意了动词的选用,如救车夫的过程中,“扶、蹲、半跪、夹、洗、敷、扎”等动词,在结尾处,写鲁迅先生“只所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有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按在头上,半天没动,深深叹气,这些动作表现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个性化的动作描写,关键在于“精心锤炼动词”,进行细节化的动作描写。即在这种动作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动词,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再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得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4、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儿子眼里的父亲》:
七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
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陈腐不堪。
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
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从这一段独白的心理描写来看,作者把“儿子”“父亲”两个形象表现得十分鲜明,反映了爸爸由幼稚到怀疑,到年少气盛不可一世,到尊重现实事实求是的心理发展过程,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描写心理的词语有:
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慌意乱,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心烦意乱,心粗胆大,心乱如麻,心如刀割 横眉冷对 憨态可掬 面红耳赤 喜上眉梢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等等。
描写心理的方法有:
一、直接描写。含“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标志。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1、“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非常恰当的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鲁迅《阿Q正传》
简洁,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化了出来。
二、抒情独白式。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例,“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以上的文段,心理描写非常成功。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 “我”毅然牺牲了儿子, 使“我”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三、梦境描绘式。这是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中出现的事情实际就是心中所想。有一同学曾描写他晚上和同学一起到菜地去偷白菜搞火锅吃,被抓住了的故事,虽然他并不是想去偷白菜,但是他肚子饿,想吃东西是肯定的!
四、心理分析式。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就运用了心理分析式。他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五、幻觉展现式。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
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另外,心理还可以通过神态、行动、环境来表现,很多神态、动作、环境都可以表现人物的心情。
5、通过人物神态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什么是人物的神态?
师:请你先看一下《金色的鱼钩》中的这两段话: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皱起眉头,说:‘怎么了,吃不下?……’”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这里的“皱起眉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就是人物的神态。可见,人物的神态就是人物的神情姿态,主要通过人物面部的表情变化显露出来。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描写人物的神态,常常与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等结合在一起。
像前面说的老班长“皱起眉头”的神态,就是和人物的语言连在一起的。而《一个粗瓷大碗》中的“这些,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出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关。这样写,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如《草船借箭》中,“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作者通过一个“吃惊”一个“笑”的鲜明对比,就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活画出来了。
第二点,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考虑到当时、当地人物的心情和文章情节的发展。《在炮兵阵地上》一课写了彭总的三次神态变化。第一次是“脸色有些不好看了”,第二次是“再也忍不住了”,“电闪雷鸣地发作了”,第三次是“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这样写,好就好在神态描写与人物的心情一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更能突出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除生气、悲伤外,还可以写喜悦、激动、忧愁、恐惧等神态。当然,这要考虑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处境,不能生拉硬扯。平时,要注意观察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在各种场合的神态怎样,做到心中有数,写人物神态就不费难了。
描写神态的词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
神态描写示例:
1、“怎么办呢,该不该上去呢?”唐明贼似的看看四周,比先前更紧张了,两腿在桌底下直发抖。“去,一定得上去,这是最后一个竞选项目了,为了以后同学们能对我另眼相看,我一定要竞选到这劳动委员。……可是……”唐明深深地咽下一口口水,头低得快贴到桌上了,呼吸更急促了。“李华一下来,我就上去……”他这么想。
2、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所讲的描写人物个性的方法,都是直接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即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有时,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还得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这样的间接刻画人物的方法相结合。
二、讲授侧面描写的方法:
1.名段赏析:
《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青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头,想引起她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这里不直接写罗敷美的形象,而从侧面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2.什么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3.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
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②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景。
③以物衬物。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4、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
①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风,常常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注:后两者可反用)等。
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小结: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时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三、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如鲁迅的小说《药》中的:“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她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多了。”
这一个片断所写的环境,清明时节,分外寒冷,显得异常悲凉。这一气氛与人物的行动、外貌契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悲苦。
四、小结:
“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如果能正面描写则正面描写,如不能则像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所指出的那样:“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我们在作文时应有意识的加强训练,以达到娴熟驾驭的程度。
要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作者应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切不能教条地对待。
五、布置写作训练:完成教材中的写作题目,任选一题。
王宝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