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7阅读:
字号:小|大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
3、学习品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师提供学生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故事的梗概、剧作的诵读录音或是相关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剧本的诵读要求。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和对剧中的人物进行品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受作者对人性的由衷赞美和对人性的中心讴歌;同时也能明白金钱对世俗灵魂的腐蚀和毒化。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板书课题)哈姆雷特
二、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
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柯勒律治[(1772—183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文艺批评家:莎士比亚把这个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不得不当机立断——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
哈姆莱特的疯狂只有一半是假的;他耍巧妙的骗术来装疯。只有他真正接近于疯狂的状态时才能装得出。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摘自《哈姆莱特》,浙江文艺出版杜1991年12月版)
浪漫派批评家——19世纪对哈姆莱特的批评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派批评家,他们笔下的哈姆莱特也带有十足的浪漫派的气质,耽于幻想,回避现实,对行动不感兴趣,沉溺于自己心造的世界,是一个忧郁感伤、多愁善感、生性软弱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认识到这些是哈姆莱特的缺点,但对这些缺点,他们是欣赏、共鸣和陶醉,甚至拿哈姆莱特来比附自己,说自己就是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当然,说自己就是哈姆莱特的不仅止于浪漫派,而是相当普遍的。19世纪进步的作家、批评家也从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了理性的、理想的、革命的力量,因此认为哈姆莱特和自己志同道合,或者就是自己的化身。
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像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广
法国文豪雨果也持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琼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下意识动机和原因。
琼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哈姆莱特与俄狄浦斯》一书中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他成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哈姆莱特热衷从事的都是别的事情,而不是复仇。他的理论是:“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不能做他良心告诉他应该做同时他也有强烈愿望去做的事,那么这往往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隐蔽的不想去做的理由,这个理由他自己也不一定能意识到,仅仅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哈姆莱特的情况就是如此。”
他指出哈姆莱特总有借口。“一会儿假托自己太怯懦,不能履行这一职责,一会儿他又怀疑鬼魂的真实性,而另一个时候当机会自己来到时,他又认为这个时机不适合,最好等国王牙巳罪的时候把他杀死等等”,迟迟不采取实际行动。他认为这一情况就是哈姆莱特自己也难以承认的某个深藏的理由,那就是他“在孩子的时候,对他必须和甚至是自己的父亲分享母亲的爱都感到极大的不愉快,把他看作一个敌手,并且暗中希望能把他除掉,以便自己能享受到无可争辩的不受干扰的爱的垄断,而现在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却被他的叔父抢去”,在他看到自己渴望去做的事,却被别人做了,夺了这个位置,“这就激起了在他对母亲的爱中取代他父亲的长期压下去的欲望,这一欲望在他潜意识中非常活跃”。琼斯得到的结论是:“他自己的罪恶心理阻止他完全谴责他的叔父……事实上,他叔父和他自己个性中埋藏得最深的东西是连为一体的,因此,他杀死叔父,也就不能不是杀死他自己。……只有当他已到最后牺牲时刻,并把自己带到死亡的门前时,他才义无返顾地实践了他的义务,报了父仇,杀死了他的另一个自己——叔父。”他把哈姆莱特分为两个,一个是意识中的哈姆莱特,一个是潜意识中的哈姆莱特。
这真是: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随着世界的千变万化,哈姆莱特的形象也将被赋予新的色彩。
六、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
3、学习品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师提供学生必要的资料支持,如故事的梗概、剧作的诵读录音或是相关视频资料等,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剧本的诵读要求。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和对剧中的人物进行品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受作者对人性的由衷赞美和对人性的中心讴歌;同时也能明白金钱对世俗灵魂的腐蚀和毒化。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板书课题)哈姆雷特
二、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
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柯勒律治[(1772—183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文艺批评家:莎士比亚把这个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不得不当机立断——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
哈姆莱特的疯狂只有一半是假的;他耍巧妙的骗术来装疯。只有他真正接近于疯狂的状态时才能装得出。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摘自《哈姆莱特》,浙江文艺出版杜1991年12月版)
浪漫派批评家——19世纪对哈姆莱特的批评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派批评家,他们笔下的哈姆莱特也带有十足的浪漫派的气质,耽于幻想,回避现实,对行动不感兴趣,沉溺于自己心造的世界,是一个忧郁感伤、多愁善感、生性软弱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认识到这些是哈姆莱特的缺点,但对这些缺点,他们是欣赏、共鸣和陶醉,甚至拿哈姆莱特来比附自己,说自己就是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当然,说自己就是哈姆莱特的不仅止于浪漫派,而是相当普遍的。19世纪进步的作家、批评家也从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了理性的、理想的、革命的力量,因此认为哈姆莱特和自己志同道合,或者就是自己的化身。
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像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广
法国文豪雨果也持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琼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下意识动机和原因。
琼斯在他1949年出版的《哈姆莱特与俄狄浦斯》一书中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他成为这一理论的代表。他认为哈姆莱特热衷从事的都是别的事情,而不是复仇。他的理论是:“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不能做他良心告诉他应该做同时他也有强烈愿望去做的事,那么这往往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隐蔽的不想去做的理由,这个理由他自己也不一定能意识到,仅仅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哈姆莱特的情况就是如此。”
他指出哈姆莱特总有借口。“一会儿假托自己太怯懦,不能履行这一职责,一会儿他又怀疑鬼魂的真实性,而另一个时候当机会自己来到时,他又认为这个时机不适合,最好等国王牙巳罪的时候把他杀死等等”,迟迟不采取实际行动。他认为这一情况就是哈姆莱特自己也难以承认的某个深藏的理由,那就是他“在孩子的时候,对他必须和甚至是自己的父亲分享母亲的爱都感到极大的不愉快,把他看作一个敌手,并且暗中希望能把他除掉,以便自己能享受到无可争辩的不受干扰的爱的垄断,而现在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却被他的叔父抢去”,在他看到自己渴望去做的事,却被别人做了,夺了这个位置,“这就激起了在他对母亲的爱中取代他父亲的长期压下去的欲望,这一欲望在他潜意识中非常活跃”。琼斯得到的结论是:“他自己的罪恶心理阻止他完全谴责他的叔父……事实上,他叔父和他自己个性中埋藏得最深的东西是连为一体的,因此,他杀死叔父,也就不能不是杀死他自己。……只有当他已到最后牺牲时刻,并把自己带到死亡的门前时,他才义无返顾地实践了他的义务,报了父仇,杀死了他的另一个自己——叔父。”他把哈姆莱特分为两个,一个是意识中的哈姆莱特,一个是潜意识中的哈姆莱特。
这真是: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随着世界的千变万化,哈姆莱特的形象也将被赋予新的色彩。
六、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王宝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