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5阅读:
字号:小|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三、 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四、 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本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作。其豪放的词风、优美的语言以及意境、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浑然天成,采用反复诵读、启发讲解、比较阅读的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通读课文、讲解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不错,我们今天就学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作品:
1、老师范读,正音。
纶(guan)巾 强虏(lu)华 (hua)发 酹 (lei)
2、齐读,感受文章。(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来)。
3、补注、疏通词语 、串讲全文。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桅杆;橹,浆。指北军的战船。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三、 分析与赏析:(采用提问、讨论、讲解的方法)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周瑜时年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9)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思考:伟人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2、预习《江城子》柳永的《雨霖铃》,思考感受与本文的不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总结本文中心、写作特点、风格,背诵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情况,指名同学回答,导入讲解。
周瑜 苏轼
参考: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提问: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不得志
感---------------惆怅失意
(现实和理想冲突)
提问:作者如何解决这种冲突的?(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①、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僧人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三 、体会词风
(一)总结: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二)比较阅读
学习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看看学柳永的《雨霖铃》后,请学生一起朗读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 凄切:凄凉急促。
②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 经年:年复一年。
⑤ 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豪放词《赤壁怀古》,也学习了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对比提示 :题材上 ,主旨上 ,景物描写上 )
四、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目的:
一、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三、 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四、 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两课时。
二、 本文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之作。其豪放的词风、优美的语言以及意境、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浑然天成,采用反复诵读、启发讲解、比较阅读的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通读课文、讲解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不错,我们今天就学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作品:
1、老师范读,正音。
纶(guan)巾 强虏(lu)华 (hua)发 酹 (lei)
2、齐读,感受文章。(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来)。
3、补注、疏通词语 、串讲全文。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桅杆;橹,浆。指北军的战船。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三、 分析与赏析:(采用提问、讨论、讲解的方法)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周瑜时年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8)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9)学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思考:伟人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2、预习《江城子》柳永的《雨霖铃》,思考感受与本文的不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总结本文中心、写作特点、风格,背诵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情况,指名同学回答,导入讲解。
周瑜 苏轼
参考: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提问: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不得志
感---------------惆怅失意
(现实和理想冲突)
提问:作者如何解决这种冲突的?(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①、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僧人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三 、体会词风
(一)总结: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
(二)比较阅读
学习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看看学柳永的《雨霖铃》后,请学生一起朗读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 凄切:凄凉急促。
②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 经年:年复一年。
⑤ 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豪放词《赤壁怀古》,也学习了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对比提示 :题材上 ,主旨上 ,景物描写上 )
四、作业:背诵全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