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6阅读:
字号:小|大
分析课文
(1)该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前两课的教学中,我已经围绕单元重点教给了学生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那么在这一课里,我将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鉴赏散文的能力。
(2)《我与地坛》的特点和价值。《我与地坛》原文一共七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的回忆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于身体的残疾而对人生对产生的独特感悟,在文坛上影响很大。本文节选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以及自己读懂母爱后追悔莫及的心情。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生死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语言沉静、深沉而耐人询问。因此,学习本课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一、感受史铁生散文的特色,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
三、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设计理由:目标的第一、二条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史铁生主要成就在小说上,但其散文也十分精彩,学习本课,不仅仅要品味语言赏析手法,还要学以致用,借鉴到日常写作中,这是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时,我想,教材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收入教材,也不一定只是因为文本方面的特点,更多的还有史铁生作为一个残疾作家,其思想和灵魂中有许多光辉点,对当代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其思想价值,特设计了第三条。
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生命求索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沉寂的地坛为什么能使作者从悲观轻生的状态中走出来并有所感悟。
2、 理解母亲给予作者了哪些人生的启发,以及掌握细节描写在人物刻画中的意义。
设计理由: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容易出现障碍的地方。教师必须在学生阅读时给予必要的启示和指导,才能使之弄清楚。
教学方法
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讨论,独立总结。
教师:组织、提示和补充。
设计理由:这样做是因为本课为自读课,同时也是实践新课标的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需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以及分发阅读材料。
设计理由
要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课本上的7000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课前印发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使用投影仪将有关文本投到屏幕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上增加容量,另外还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材料,这样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一个氛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陶渊明为自己写过《五柳先生传》,下面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为自己写的简介:史铁生,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七岁上小学,十三岁上中学,初中二年未尽文化革命开始,自此与上学无缘。十八岁时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去陕北农村插队,种一年地,喂两年牛,衣既不丰食且难足,与农民过一样的日子,才见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住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身残志且不坚,几度盼念死神,幸有亲人好友爱护备至,又得幽默大师卓别林指点迷律,方信死是一件最不必急于成的事。二十三岁到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工余自学英语,但口译、笔译均告无门,彻底忘光。又学画彩蛋,终非兴趣所在,半途而废。然后想起了写作。据说不能四处去深入生活者,操此行当无异自取灭亡,虽心中忧恐,一时也就不顾。莽莽撞撞走上写作这条路,算来已近载,虽时感力不从心,但“上贼船容易不贼船难”,况且于生命之河上漂泊,好歹总是要有条船。三十岁上旧病殃及双肾,不能胜任街道工厂的工作,谢职回家。一九七九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一九九八年终致尿毒症,隔日“透析”至今。“透析”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出版。作品多次获奖。现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设计理由 :(1)采用史铁生自选集上自我介绍的文字,这样既算作导入,也是很好的作者简介。(2)这段文字写得颇幽默,可见作者对待命运的从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另外,可适当补充史铁生身残志坚的材料,例如: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由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并处理生字词。
3、由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地坛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从地坛获得了哪些生命感悟,地坛为什么能改变作者的人生态度?
授课说明 :请学生主动讨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和总结。这是本课时授课重点,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景物描写中发现改变他人生态度的东西。
4、思考与拓展
同学们现在回忆一下,我们熟悉的人物中,有没有和史铁生的命运相似的人,请将其故事大致讲述一下。并总结他们有什么共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补充说明:人物例如张海迪,霍金,贝多芬,海伦,桑兰等。有必要的话,可以讲一下张海迪的《轮椅间的对话》。
设计理由:
任何人想突然面对苦难时,都难免一时消沉,但可贵的是有人能从绝望中挣扎起来,重新面对生活,甚至活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像史铁生他们。现在的学生生活优越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对苦难的理解相对较少,适当的例子,会使他们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启发,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能从容淡定。
史铁生之所以能最终走出困境,不仅因为有母爱的默默支撑,还有地坛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沉思的环境,可以使其慢慢疗伤。而我们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喧嚣生活中,心灵疲惫至极,恰恰需要像史铁生一样寻一个幽静的环境给自己一个自省反思的机会。而且,生命唯有思考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滋有味。可以在授课时谈谈思考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二课时
1、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母亲》,使学生沉浸在感恩母爱的氛围中。
2、让学生带着听歌而来的强烈情感默读第二部分,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母亲去世前与去世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第二部分有哪几处对母亲的描写,请找出来。
(3)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能不能举例说明。
授课说明: 这是本课时重点,可以找几位学生回答,并讨论总结答案。
设计理由
(1)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世间有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好可以以这句话来理解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悔心情。人们总是在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要追悔,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谈谈感恩和回报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忍让不晓得感恩,即使有知道感恩的也总想着以后有钱了,事业有成了再回报,殊不知,时不待人,而且父母亲人所需要的也不完全是物质,更是点滴的宽慰。我们应该从小事从平日做起。
(2)关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在讲解细节描写时,可以将《母亲》的歌词展示出来,请学生欣赏其中的细节描写。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3、阅读课前分发的材料《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请学生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赏析其中的细节描写。
作业布置
1、 独立处理课后作业,可参考有关资料。
2、 分发阅读材料《我与地坛》另外的五部分,供学生课外阅读,并向学生推荐史铁生作品。
板书设计
我——地坛(物)——给予启示——重新产生希望
我——母亲(人)——理解和悔恨——变得坚强
(1)该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前两课的教学中,我已经围绕单元重点教给了学生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那么在这一课里,我将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鉴赏散文的能力。
(2)《我与地坛》的特点和价值。《我与地坛》原文一共七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的回忆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于身体的残疾而对人生对产生的独特感悟,在文坛上影响很大。本文节选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以及自己读懂母爱后追悔莫及的心情。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生死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语言沉静、深沉而耐人询问。因此,学习本课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一、感受史铁生散文的特色,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
三、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设计理由:目标的第一、二条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史铁生主要成就在小说上,但其散文也十分精彩,学习本课,不仅仅要品味语言赏析手法,还要学以致用,借鉴到日常写作中,这是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时,我想,教材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收入教材,也不一定只是因为文本方面的特点,更多的还有史铁生作为一个残疾作家,其思想和灵魂中有许多光辉点,对当代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价值。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其思想价值,特设计了第三条。
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生命求索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沉寂的地坛为什么能使作者从悲观轻生的状态中走出来并有所感悟。
2、 理解母亲给予作者了哪些人生的启发,以及掌握细节描写在人物刻画中的意义。
设计理由:这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容易出现障碍的地方。教师必须在学生阅读时给予必要的启示和指导,才能使之弄清楚。
教学方法
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讨论,独立总结。
教师:组织、提示和补充。
设计理由:这样做是因为本课为自读课,同时也是实践新课标的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需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以及分发阅读材料。
设计理由
要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课本上的7000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课前印发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使用投影仪将有关文本投到屏幕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上增加容量,另外还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播放声音材料,这样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一个氛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课文
陶渊明为自己写过《五柳先生传》,下面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为自己写的简介:史铁生,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七岁上小学,十三岁上中学,初中二年未尽文化革命开始,自此与上学无缘。十八岁时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去陕北农村插队,种一年地,喂两年牛,衣既不丰食且难足,与农民过一样的日子,才见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住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身残志且不坚,几度盼念死神,幸有亲人好友爱护备至,又得幽默大师卓别林指点迷律,方信死是一件最不必急于成的事。二十三岁到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工余自学英语,但口译、笔译均告无门,彻底忘光。又学画彩蛋,终非兴趣所在,半途而废。然后想起了写作。据说不能四处去深入生活者,操此行当无异自取灭亡,虽心中忧恐,一时也就不顾。莽莽撞撞走上写作这条路,算来已近载,虽时感力不从心,但“上贼船容易不贼船难”,况且于生命之河上漂泊,好歹总是要有条船。三十岁上旧病殃及双肾,不能胜任街道工厂的工作,谢职回家。一九七九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一九九八年终致尿毒症,隔日“透析”至今。“透析”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出版。作品多次获奖。现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设计理由 :(1)采用史铁生自选集上自我介绍的文字,这样既算作导入,也是很好的作者简介。(2)这段文字写得颇幽默,可见作者对待命运的从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另外,可适当补充史铁生身残志坚的材料,例如: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由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并处理生字词。
3、由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地坛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从地坛获得了哪些生命感悟,地坛为什么能改变作者的人生态度?
授课说明 :请学生主动讨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和总结。这是本课时授课重点,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景物描写中发现改变他人生态度的东西。
4、思考与拓展
同学们现在回忆一下,我们熟悉的人物中,有没有和史铁生的命运相似的人,请将其故事大致讲述一下。并总结他们有什么共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补充说明:人物例如张海迪,霍金,贝多芬,海伦,桑兰等。有必要的话,可以讲一下张海迪的《轮椅间的对话》。
设计理由:
任何人想突然面对苦难时,都难免一时消沉,但可贵的是有人能从绝望中挣扎起来,重新面对生活,甚至活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像史铁生他们。现在的学生生活优越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对苦难的理解相对较少,适当的例子,会使他们从这些人物身上受到启发,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能从容淡定。
史铁生之所以能最终走出困境,不仅因为有母爱的默默支撑,还有地坛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沉思的环境,可以使其慢慢疗伤。而我们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喧嚣生活中,心灵疲惫至极,恰恰需要像史铁生一样寻一个幽静的环境给自己一个自省反思的机会。而且,生命唯有思考才会丰富多彩才会有滋有味。可以在授课时谈谈思考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二课时
1、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母亲》,使学生沉浸在感恩母爱的氛围中。
2、让学生带着听歌而来的强烈情感默读第二部分,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母亲去世前与去世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第二部分有哪几处对母亲的描写,请找出来。
(3)作者对母亲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能不能举例说明。
授课说明: 这是本课时重点,可以找几位学生回答,并讨论总结答案。
设计理由
(1)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世间有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恰好可以以这句话来理解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悔心情。人们总是在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要追悔,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谈谈感恩和回报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忍让不晓得感恩,即使有知道感恩的也总想着以后有钱了,事业有成了再回报,殊不知,时不待人,而且父母亲人所需要的也不完全是物质,更是点滴的宽慰。我们应该从小事从平日做起。
(2)关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设计: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在讲解细节描写时,可以将《母亲》的歌词展示出来,请学生欣赏其中的细节描写。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3、阅读课前分发的材料《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请学生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赏析其中的细节描写。
作业布置
1、 独立处理课后作业,可参考有关资料。
2、 分发阅读材料《我与地坛》另外的五部分,供学生课外阅读,并向学生推荐史铁生作品。
板书设计
我——地坛(物)——给予启示——重新产生希望
我——母亲(人)——理解和悔恨——变得坚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