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8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请同学们听诵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1、生字标示
2、生词标示
3、段落标号
4、哪些段落是描绘“故都的秋”?绘秋的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对象?
五、字音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廿(niàn)四桥 夹袄(ǎo)
着(zhuó)衣 混沌(hùn dùn) 椭(tuǒ)圆
颓废(tuífèi) 譬如(pì) 啼唱(tí)
六:问题讨论
问题一:哪些段落是描绘“故都的秋”?绘秋的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对象?
——3—9段描绘“故都的秋
问题二:前两段写什么?
——思秋
问题四:怎么写的?
——对比映衬
问题五:这样写的作用什么?
—突出自己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及故都的秋的特 点——清、 净、悲凉。
问题六:第十段是些什么?
——议秋,说明秋的深味,只有在北方才能体会得到底。
问题七:第十一段写的是什么?
——爱秋恋秋。
七、本文的结构思路:
一、思秋
二、绘秋:1、秋日清晨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4、秋雨淅沥 5、秋日佳果
三、议秋
四、恋秋
第二课时
八、问题讨论、故都的秋自然有亮丽的所在,作者为何不写钓鱼台的柳影、陶然亭的芦花等?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作者是从平民的角度表现故都的秋的。
九、作者的笔下,秋是清静悲凉的,读此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引起作者如此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读绘秋的部分,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1、请找出有关秋色的描写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问题一: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问题二: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文中“清”的特点。
2、请找出有关秋色的描写
秋声:鸽声、蝉声、雨声、人声
问题一:这些秋声主要表现的是秋的什么特点?
——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问题二: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
——孤独、痛苦。
问题三: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十、疑点探讨:秋栆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作者在《一个人的旅途》曾写道“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
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十一、问题探讨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讨论“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1.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一个鲜美;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
2.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本文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丽具有诗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小院破屋浓茶,
青天碧草蓝花。
鸽飞蝉鸣雨下,
天真凉啦,
故都胜似老家。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王桂平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