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骑桶者》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52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三、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节课
课前准备:
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竹马等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这堂课就来学习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来讲,老师补充,幻灯片展示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中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默读课文,五分钟
2、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明确:天气寒冷,家中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有没有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学生讨论并自主发言)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讨论法)
板书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 幻灯片展示: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六、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店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七、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    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
 

邹青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