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0阅读:
字号:小|大
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单元导读
本单元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阅读时,把握这些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每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就不难理解了。在学习中,我们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诗歌的情感表态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
方法指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现代诗歌基本体例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是二者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法是共通操作是侧重点不同,学习时要注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注意二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掌握诗歌的范畴、类别,以利于学习运用。《课程标准》还要求:“在阅读鉴赏中,能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它们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要做到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作品进行真正的阅读鉴赏。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现代诗歌鉴赏的原材料,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现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艾青、郭沫若、郭小川、李瑛、柯岩等人的作品;二是当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舒婷、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外国诗歌作品进入鉴赏题的尚无所见,但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曾出现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掉以轻心。对于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考查相当注重,诗歌鉴赏题,从题型方面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问答式,一类是短文鉴赏式,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少量的选择题。短文鉴赏式忌讳四点:①逐字逐句翻译;②没有提出鉴赏角度;③架空原文,只述自己的见解;④花大量笔墨引经据典。提倡开门见山,见解突出,结合诗句展开论述。问答式须从设题角度入手,进行训练,并总结归纳技巧方法。高考目前主要采用这种题型。
在平时进行诗歌阅读时,还有一个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中已经出现了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来作文的考题,说明对诗歌的鉴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考验。
1 沁园春 长沙
文本解读
1925年,国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州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同进,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在湖南直接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离开湖南去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中途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礡,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从而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疑难指津
1、这首词既写景又抒情,说说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1925年是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一年。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面对这样的形势,在途经他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的,重游橘子洲,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资料剪辑
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课内阅读体验
1、阅读《沁园春 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2、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链接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答案提示: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
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名作欣赏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阅读鉴赏】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婉约词派认为,词为“诗余”“艳科”,“诗庄词媚”,通常把诗看做娱宾遣兴的工具,而不主张让词来发挥社会政教的作用。这一词派的词作品的内容题材,偏重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多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及闺阁之中的情趣、逸兴和闲愁;艺术风格委婉缠绵,含蓄蕴藉,有着清丽柔和的美。李清照的这首词就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蕴涵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和推崇。
【思考探究】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单元导读
本单元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 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阅读时,把握这些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每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就不难理解了。在学习中,我们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诗歌的情感表态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
方法指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现代诗歌基本体例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是二者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法是共通操作是侧重点不同,学习时要注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注意二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掌握诗歌的范畴、类别,以利于学习运用。《课程标准》还要求:“在阅读鉴赏中,能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它们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要做到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作品进行真正的阅读鉴赏。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现代诗歌鉴赏的原材料,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现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艾青、郭沫若、郭小川、李瑛、柯岩等人的作品;二是当代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诗歌作品,例如舒婷、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外国诗歌作品进入鉴赏题的尚无所见,但也不能因为它的不曾出现而在平时的学习中掉以轻心。对于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考查相当注重,诗歌鉴赏题,从题型方面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问答式,一类是短文鉴赏式,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少量的选择题。短文鉴赏式忌讳四点:①逐字逐句翻译;②没有提出鉴赏角度;③架空原文,只述自己的见解;④花大量笔墨引经据典。提倡开门见山,见解突出,结合诗句展开论述。问答式须从设题角度入手,进行训练,并总结归纳技巧方法。高考目前主要采用这种题型。
在平时进行诗歌阅读时,还有一个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中已经出现了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来作文的考题,说明对诗歌的鉴赏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考验。
1 沁园春 长沙
文本解读
1925年,国内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州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同进,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在湖南直接领导农民运动的毛泽东,离开湖南去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中途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礡,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从而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疑难指津
1、这首词既写景又抒情,说说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1925年是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一年。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面对这样的形势,在途经他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的,重游橘子洲,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提示: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甩开了“景“,一下子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资料剪辑
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课内阅读体验
1、阅读《沁园春 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2、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课外阅读拓展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选出对第三个整句(即“不管……宽余”)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诗人既是写实,又是比喻。
B、诗人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表现了在风浪中搏击的豪迈之情。
C、诗句抒发了诗人勇敢、无畏的革命激情和斗志。
D、诗人觉得只有与风浪搏斗才能感到舒畅。
2、对诗人引用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所作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这句话的原意是以流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时间的流逝,告诫人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事物。
B、诗人借用这句话,是激励自己和人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建设自己的国家。
C、这句话在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孔子的话是一个比喻句。
3、对下片第三个整句(即“更立……平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指的是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一段长江。
B、“石壁”指计划要建的三峡大坝,“巫山”即巫山山脉,长江横截穿过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
C、“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出自《高唐赋》。
D、“高峡”指巫峡,“平湖”指建造好的水库。
4、对整首词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丰富奇特的想像
B、巧妙地引用歌谣
C、借用古语来过渡和抒情
D、用神话故事来烘托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5、诗人写“神女”之“惊”,对赞颂“宏图”有什么作用》不写“长江流水”,而写“巫山云雨”,用意何在?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谈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链接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答案提示: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
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空间、时间。
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名作欣赏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阅读鉴赏】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婉约词派认为,词为“诗余”“艳科”,“诗庄词媚”,通常把诗看做娱宾遣兴的工具,而不主张让词来发挥社会政教的作用。这一词派的词作品的内容题材,偏重于男女情爱、离愁别绪,多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及闺阁之中的情趣、逸兴和闲愁;艺术风格委婉缠绵,含蓄蕴藉,有着清丽柔和的美。李清照的这首词就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蕴涵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和推崇。
【思考探究】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