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致大海(粤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8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3、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二、教学重点: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三、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几首中国现代诗歌,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转入外国诗的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外国诗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1、作者: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 ,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
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代表作品:
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 
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 
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 


叙事长诗:最主要有《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 12部
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小说: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2、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同学齐读、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那么,诗中的大海有怎样的特点?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要求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将全诗默读一遍,同时将全诗各节标出来)
五、分析课文
1、 指定一学生朗读1——7小节,然后教师提问:诗中的大海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海有壮观的景色(他翻滚着蓝色的浪头,和闪耀着骄傲的美);有广阔的胸怀(渔人渺小的帆,凭着他的喜怒无常的保护);有惊人的威力(当他汹涌起来而无法克服时,渔船就会覆没)。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壮观的景色、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 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思”,苦思着他那珍爱的愿望,这里“珍爱的愿望”指什么愿望?指的是第六节诗人所提到的“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即是诗人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因为大海旁边令人厌烦的凝固的石岸,这些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他被“缚住了”,只好“在岸边留下来”。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愿望无法实现。
4、虽然诗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荒凉的岸边仍有一件东西激动着他的心灵,什么东西?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的坟墓。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指定一学生读8——13节。学生思考:
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忆,歌颂了这两位非一般的伟人,尤其是拜伦,拜伦是一个自由的歌唱者,为自由而战,他称拜伦“他去了……他曾经为你歌唱”这位自由的战士与大海的精神息息相通---他由大海的“精气塑成“,是大海形象的反映,他像大海那样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诗人歌颂拜伦为自由而战的精神,实际上是把拜伦比作自己,表达自己对大海的自由精神的向往。
5、但是,现实是无情的,如今拜伦的英灵不见了,世界也变得空虚了,“世界空虚了……非常严密”,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壮志难酬。
6、最后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那么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
虽然现实是无情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将自由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勉励自己奋斗不息。
六、总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七、作业:熟读《致大海》这首诗,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