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选读》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0阅读:
字号:小|大
课程特点与教学建议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选读》单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是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是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体会诸子言论以及文章的妙处,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要把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先秦诸子的学习和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析教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讲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本单元采用现在这种形式编排,是为了使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有一系列专题性的了解,也是为了把《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分析学情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本课主要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跟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奔波,为社会改革而不懈努力。但是同一个时代,却有许多人不理解他,甚至嘲笑他。 本文主要写孔子与隐士之间的矛盾,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先“子路问津”的教学,这一则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桀溺说的话和孔子所的话的意思。
桀溺说的话中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像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你同谁去改变它呢?另一层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
孔子的话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他要告诉桀溺等人: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他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
其中关于桀溺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态,非常传神。
学习“子路从而后”,主要理解子路最后所说的话的意思。子路说老人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是他选择了隐居躬耕,这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原则。子路认为,君子做官是为了行义而非谋利。子路的话代表了孔子的意思,体现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执著精神。其中关于荷蓧丈人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的神态,非常传神。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一个问题: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文中的其他三则,可以灵活处理。或是在课上讲解,或是课后布置自学。
本课要掌握的关键字词:“问津”的“津”字,“辟人之士”的“辟”字,“遇丈人”的“丈人”,“以杖荷蓧”的“荷”字以及“使子路反见之”的“反”字。以上是第一节教学的内容和设计。
二、《当仁,不让于师》
本课主要讲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本课共有13则选文,内容繁杂,其中第10则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学过,我们不做重点讲授。其余12则可以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在弟子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重点学习第1则和第3则。
第1则是写子贡赞扬孔子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是别人无法超越与诋毁的。在自贡心中,孔子是崇高而伟大的。
第3则是写颜渊对孔子的赞誉。在颜渊眼中,孔子是学识渊博、施教有法、学问高深的。
2、孔子与弟子是如何相处的?重点学习第7则、第8则。
第7则写孔子跟子游开“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主要表现他诙谐幽默的性格。
第8则写孔子在子路面前发誓的故事。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赌咒,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孔子可亲可敬的一面。
可见,孔子跟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
3、孔子是如何关爱弟子的?重点学习第9则、第11则和第13则。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第11则是写孔子对身患“恶疾”的伯牛的无限关爱。伯牛得的是麻风病,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弃,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毫不嫌弃。其中“自牖握其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之情。
第9则写孔子对颜渊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第13则是写孔子为颜渊之死而痛哭不已。这两则在内容上不难理解,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精妙之处,老师要做适当指导。
比如说第9则,在28个字中,“回也”重复了三次,“贤哉”重复两次,这充分表达出孔子对颜渊的赞美之情。其中“人不堪其忧”,是用反衬的方法,加倍赞叹颜渊这种“不改其乐”的可贵精神。
又比如说第13则,在26个字中,“恸”字出现了四次,足见孔子悲伤的程度。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却写得非常曲折、非常沉重。颜渊去世,孔子哭得异常悲伤。弟子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劝他说,老师您哭得太伤心!没想到,他竟然反问说,我哀痛过度了吗?大家想想,一个人悲痛到这种程度,自己却不知,这是何等的悲痛!为弟子之死而悲痛到这种程度,可见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深。也许正是这样的感情,才博得弟子发自内心的爱戴。孔子对弟子的爱如此地深厚、如此地真挚,让我们深受感动,仰慕不已!
本课关键字词如下:重点字词是“夫子矢之”的“矢”字,“自牖握其手”的“牖”字,“人不堪其忧”的“堪”字。
三、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课主要讲孔子的生存智慧。所选12则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1则、第2则讲如何对待无知、第3、4、5则讲如何对待过错、第7则是说如何责己责人、第8则是说如何做事、在第9则、10则谈如何对待诚信的问题。其中,对待诚信的问题是教学重点。
下面重点谈谈关于“诚信”问题的教学。
在第9则中,孔子说,对个人来说,诚信是处世之本。人不讲诚信,就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在第10则中,孔子认为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对于社会而言,诚信则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
孔子非常重视诚信,但是孔子所说的诚信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违背道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二所选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对待“诚信”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孔子所说“诚信”的原则,那就是讲诚信不能违背道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建议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主要讲孔子的“仁”的含义。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教学中要结合具体选文加以归纳分析。主要学习第1则、第2则、第5则选文。
第1则是写颜渊和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问答。理解的关键在于“克己复礼”四个字。什么是“克己复礼为仁”呢?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仁是内在的观念,礼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点,学生可能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指导。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却是社会所必须的。每个人都放任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就会混乱。所以,人只有克制自己,回复到礼,才能使社会变得有序和谐。
第2则是写孔子回答仲弓的问仁。本则中,孔子从“敬”“恕”“忠”三个方面回答仲弓的问题。孔子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
第5则是写子贡和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问答。孔子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要从肯定的方面说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告诉人们应该干什么。
结合樊迟问仁,我们就可以对孔子的“仁”的含义做一下归纳:从自处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已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看,“仁”就是就是爱人,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
选文的第7、8、9则主要讲对待仁的态度。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志士仁人要把实现仁、成就仁当做人生最高的生存价值和精神目标来追求。内容不难,加以点拨即可。
本课关键字词有:“克己复礼”的“克”字,“天下归仁”的“归”字,“请事斯语矣”的“事”字,“在家无怨”的“家”字,“济众”的“济”字,“尧舜其犹病诸”的“病”字,“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约”字。
五、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主要讲孔子对“义”的坚守。其中富贵与道义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第3则、第4则。
第1则选文是说对待富贵的态度。孔子认为只要合于道义,富贵就可以追求;不合于道义,富贵就不能追求。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他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谋利之上。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
第3则选文是说快乐观和富贵观。学习这一则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贫寒简单生活的快乐所在。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在孔子那里,感到快乐的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实践道义。
第4则选文说的是富贵与道义的关系。孔子认为对财富和显贵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追求富贵或抛弃贫贱,都要符合道义。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行仁德。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谈感受。
本课关键字词有:“富而可求也”的“而”字,“饭疏食饮水”的“饭”字和“水”字。
六、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学生课外自学。这里不说了。
七、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
本课主要讲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重点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孔子以好学自许,选文第3则就说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所说的“学”跟我们现在常说的不同。
第4则选文,提到了“六言”和“六弊”。所谓“六言”,指的是“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所谓“六弊”指的是“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病。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偏执于德行而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端,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病。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简单地说,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
第6则选文记录子夏的话,说的是先学德而后学文的学习观。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够尊重贤德之人,孝顺父母,尽忠君主,取信朋友,就是学习过的人。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内涵主要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第7则选文记录孔子的话,说的还是“什么是好学”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做到尚俭,敏事,慎言,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可见,孔子所说的学也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那么,第11则选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介绍了孔子所说的“学”的两项具体内容。孔子的弟子陈亢怀疑孔子为儿子开小灶,就问孔子的儿子孔鲤有没有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孔鲤回答没有,并讲了自己学《诗》和学《礼》的事情,陈亢听后非常高兴,说明白了学习《诗》和《礼》的意义。由此看来,孔子是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辈,其重点还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所以,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是不同。这一点,我们要讲清楚。
这样,我们就把《论语选读》的主要教学内容说清楚了。
最后说说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期间,要指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力求对孔子的生平有更多了解。单元教学结束,要求学生选择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做专题探究,写一篇小论文,来巩固学习效果。至少要写一篇读书札记,谈谈学习体会。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选读》单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是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是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体会诸子言论以及文章的妙处,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要把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先秦诸子的学习和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析教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讲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本单元采用现在这种形式编排,是为了使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有一系列专题性的了解,也是为了把《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分析学情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本课主要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跟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奔波,为社会改革而不懈努力。但是同一个时代,却有许多人不理解他,甚至嘲笑他。 本文主要写孔子与隐士之间的矛盾,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先“子路问津”的教学,这一则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桀溺说的话和孔子所的话的意思。
桀溺说的话中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像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你同谁去改变它呢?另一层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
孔子的话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他要告诉桀溺等人: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他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
其中关于桀溺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态,非常传神。
学习“子路从而后”,主要理解子路最后所说的话的意思。子路说老人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是他选择了隐居躬耕,这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原则。子路认为,君子做官是为了行义而非谋利。子路的话代表了孔子的意思,体现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执著精神。其中关于荷蓧丈人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的神态,非常传神。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一个问题: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文中的其他三则,可以灵活处理。或是在课上讲解,或是课后布置自学。
本课要掌握的关键字词:“问津”的“津”字,“辟人之士”的“辟”字,“遇丈人”的“丈人”,“以杖荷蓧”的“荷”字以及“使子路反见之”的“反”字。以上是第一节教学的内容和设计。
二、《当仁,不让于师》
本课主要讲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本课共有13则选文,内容繁杂,其中第10则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学过,我们不做重点讲授。其余12则可以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在弟子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重点学习第1则和第3则。
第1则是写子贡赞扬孔子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是别人无法超越与诋毁的。在自贡心中,孔子是崇高而伟大的。
第3则是写颜渊对孔子的赞誉。在颜渊眼中,孔子是学识渊博、施教有法、学问高深的。
2、孔子与弟子是如何相处的?重点学习第7则、第8则。
第7则写孔子跟子游开“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主要表现他诙谐幽默的性格。
第8则写孔子在子路面前发誓的故事。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赌咒,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孔子可亲可敬的一面。
可见,孔子跟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
3、孔子是如何关爱弟子的?重点学习第9则、第11则和第13则。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第11则是写孔子对身患“恶疾”的伯牛的无限关爱。伯牛得的是麻风病,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弃,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毫不嫌弃。其中“自牖握其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之情。
第9则写孔子对颜渊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第13则是写孔子为颜渊之死而痛哭不已。这两则在内容上不难理解,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精妙之处,老师要做适当指导。
比如说第9则,在28个字中,“回也”重复了三次,“贤哉”重复两次,这充分表达出孔子对颜渊的赞美之情。其中“人不堪其忧”,是用反衬的方法,加倍赞叹颜渊这种“不改其乐”的可贵精神。
又比如说第13则,在26个字中,“恸”字出现了四次,足见孔子悲伤的程度。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却写得非常曲折、非常沉重。颜渊去世,孔子哭得异常悲伤。弟子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劝他说,老师您哭得太伤心!没想到,他竟然反问说,我哀痛过度了吗?大家想想,一个人悲痛到这种程度,自己却不知,这是何等的悲痛!为弟子之死而悲痛到这种程度,可见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深。也许正是这样的感情,才博得弟子发自内心的爱戴。孔子对弟子的爱如此地深厚、如此地真挚,让我们深受感动,仰慕不已!
本课关键字词如下:重点字词是“夫子矢之”的“矢”字,“自牖握其手”的“牖”字,“人不堪其忧”的“堪”字。
三、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课主要讲孔子的生存智慧。所选12则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1则、第2则讲如何对待无知、第3、4、5则讲如何对待过错、第7则是说如何责己责人、第8则是说如何做事、在第9则、10则谈如何对待诚信的问题。其中,对待诚信的问题是教学重点。
下面重点谈谈关于“诚信”问题的教学。
在第9则中,孔子说,对个人来说,诚信是处世之本。人不讲诚信,就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在第10则中,孔子认为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对于社会而言,诚信则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
孔子非常重视诚信,但是孔子所说的诚信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违背道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二所选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对待“诚信”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孔子所说“诚信”的原则,那就是讲诚信不能违背道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建议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主要讲孔子的“仁”的含义。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教学中要结合具体选文加以归纳分析。主要学习第1则、第2则、第5则选文。
第1则是写颜渊和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问答。理解的关键在于“克己复礼”四个字。什么是“克己复礼为仁”呢?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仁是内在的观念,礼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点,学生可能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指导。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却是社会所必须的。每个人都放任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就会混乱。所以,人只有克制自己,回复到礼,才能使社会变得有序和谐。
第2则是写孔子回答仲弓的问仁。本则中,孔子从“敬”“恕”“忠”三个方面回答仲弓的问题。孔子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
第5则是写子贡和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问答。孔子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要从肯定的方面说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告诉人们应该干什么。
结合樊迟问仁,我们就可以对孔子的“仁”的含义做一下归纳:从自处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已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看,“仁”就是就是爱人,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
选文的第7、8、9则主要讲对待仁的态度。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志士仁人要把实现仁、成就仁当做人生最高的生存价值和精神目标来追求。内容不难,加以点拨即可。
本课关键字词有:“克己复礼”的“克”字,“天下归仁”的“归”字,“请事斯语矣”的“事”字,“在家无怨”的“家”字,“济众”的“济”字,“尧舜其犹病诸”的“病”字,“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约”字。
五、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主要讲孔子对“义”的坚守。其中富贵与道义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第3则、第4则。
第1则选文是说对待富贵的态度。孔子认为只要合于道义,富贵就可以追求;不合于道义,富贵就不能追求。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他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谋利之上。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
第3则选文是说快乐观和富贵观。学习这一则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贫寒简单生活的快乐所在。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在孔子那里,感到快乐的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实践道义。
第4则选文说的是富贵与道义的关系。孔子认为对财富和显贵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追求富贵或抛弃贫贱,都要符合道义。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行仁德。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谈感受。
本课关键字词有:“富而可求也”的“而”字,“饭疏食饮水”的“饭”字和“水”字。
六、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学生课外自学。这里不说了。
七、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
本课主要讲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重点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孔子以好学自许,选文第3则就说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所说的“学”跟我们现在常说的不同。
第4则选文,提到了“六言”和“六弊”。所谓“六言”,指的是“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所谓“六弊”指的是“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病。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偏执于德行而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端,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病。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简单地说,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
第6则选文记录子夏的话,说的是先学德而后学文的学习观。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够尊重贤德之人,孝顺父母,尽忠君主,取信朋友,就是学习过的人。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内涵主要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第7则选文记录孔子的话,说的还是“什么是好学”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做到尚俭,敏事,慎言,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可见,孔子所说的学也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那么,第11则选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介绍了孔子所说的“学”的两项具体内容。孔子的弟子陈亢怀疑孔子为儿子开小灶,就问孔子的儿子孔鲤有没有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孔鲤回答没有,并讲了自己学《诗》和学《礼》的事情,陈亢听后非常高兴,说明白了学习《诗》和《礼》的意义。由此看来,孔子是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辈,其重点还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所以,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是不同。这一点,我们要讲清楚。
这样,我们就把《论语选读》的主要教学内容说清楚了。
最后说说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期间,要指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力求对孔子的生平有更多了解。单元教学结束,要求学生选择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做专题探究,写一篇小论文,来巩固学习效果。至少要写一篇读书札记,谈谈学习体会。
王一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