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1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遗产 有形的。
时代性 民族性
文化传统:“传统” 民族精神 无形的
惰性 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 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遗产 有形的。
时代性 民族性
文化传统:“传统” 民族精神 无形的
惰性 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裳,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 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