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03阅读:
字号:|

  使用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
  (基础版)第一册
  教学目的:了解诗人生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比较《乡愁》与《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内容和形式上异同,以加深理解,增进感悟。
  教学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建议:进行扩展诵读,如《沙扬那拉》、《凤凰涅磐》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朗读法。
  一、诗人生平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 1918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后为见卢梭赴伦敦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兼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主动担任翻译,并随他访日。1927年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及《新月》书刊。1931年任《诗刊》主编。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徐志摩是难得的诗人,诗思绮旎,结构多变,富于创新,出语时喉节里涌动着一股非真诗人莫有的豪情。他敢说“别捏我,疼”,他敢写“思想被主义奸污得苦”,他也敢用“火车擒住轨”。……在中国现代诗人中,徐志摩是真正称得上“诸体皆备”的诗人,对话体,叙事体,唐璜体,俱擅胜场。……惊叹之余,惟剩四字:鬼斧神工匠――当然,真诗人未必即大诗人,正如真小人也不会是在恶棍。


  二、写作背景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即英国剑桥大学的简称。该校创立于1209年,由数十个学院组成。1921年至次年在那学习,写了《康桥再会吧》。1925年去欧洲漫游后,作《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再次出游日、美、英等国,11月写下《再别康桥》。
  三、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
  思考:
  1、 诗中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2、 作者为什么三次使用“轻轻”和“悄悄”两个形容词?
  3、 《再别康桥》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4、 扩展诵读
  明确:
  1、 诗人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故乡”,《再别康桥》选取康桥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来表达他对母校的热爱和依恋。
  一是“金柳”,河畔的柳树,被夕阳染成金色,像盛妆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剑河的波光中,也荡漾在诗人的心头。
  二是绿油油的“青荇”,在康河清澈的柔波中,似在向诗人招手,诗人也甘做一条这样的水草。
  三是“清泉”,在榆荫下像是天上的彩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四是:“长篙”,撑着满载星辉的小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梦,去放歌。
  2、意境美:
  “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从夕阳西下,到满船星辉,诗人在康河已留连多时,但终有一别,还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悄悄的来,悄悄走吧,连夏是虫也为我沉默,免得离人更伤感。挥一挥衣袖,悄悄地再别康桥。
  诗第1节,三次用“轻轻”,后两节,三次用“悄悄”,更加渲染了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气氛,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3、《再别康桥》结构美:
  全诗7节,每节4行,每行6至8个字,双行首字都低一格,诗句均齐中又有变化。
  4、音乐美:
  节奏每句多为三拍。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
  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
  单行则比较灵活,有的在节内押韵,如第6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1节的“招手”,与第2节的“金柳”,第2节的“艳影”与第3节的“青荇”。
  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如第4节末行的“梦”与第5节的开头的“寻梦”,第5节末行与第6节首行的“放歌”,第6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1节与第7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
  五、补充资料
  青年曲 徐志摩
  泣与笑,恋与愿与恩怨,
  难得的青年,倏忽的青年,
  前面有座铁打的城垣,青年,
  你进了城垣,永别了春光。
  永别了青年,恋与愿与恩怨。
  妙乐与酒与玫瑰,不久住人间,
  青年,彩虹不常在天边,
  梦里的颜色,不能永保鲜妍,
  你须珍重,青年,你有限的脉搏,
  休教幻景似的消散了你的青年。
  赏析:
  虽为劝解,读来却能感受到他一贯的诗风:清新自然,毫无说教做作之刻意。语句亦有心长郑重之意,令人感慨,娓娓道来,却引人深思。
  诗歌告示的是人所皆知又非常沉重的道理:要珍惜青春,莫教光阴虚度于灯红酒绿的幻梦里。――在寓教言理诗中,本篇亦属佳作吧。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