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11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提示:可利用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有条件者也可利用确定“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按类下载资料。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
七、布置作业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我们看名家作品,除了可以学到——些知识上的内容,还可以从文章本身得到很多写法上的启示,读过此文,我们在慨叹朱光潜先生渊博学识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渊博的学识来源于哪儿,如何才能使自己也逐渐丰富起来,充实起来?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提示:可利用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有条件者也可利用确定“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按类下载资料。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