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11阅读:
字号:|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客诗人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同学们知道吗?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修改,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就经过多次修改。
还有,“一字师”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五代时有个叫齐己的和尚,有一天,他踏着积雪出去访友,看到刚刚绽开的红色梅花,感到异常兴奋。回到家里,他乘兴挥笔,写了一首诗《早梅》,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便把诗拿给好友郑谷看,郑谷看后也不客气,认为:“‘数技开’和标题扣得不紧,没有突出一个‘早’字,应把‘数枝开’改为‘一技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听了,拍案叫绝,连说:“改得好!改得好!”他十分高兴,便拱手拜郑谷为“一字师”。这种修改,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咬文嚼字”。(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这位美学家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光潜,而且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字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遗憾的是今天的我们对他却不怎么了解,不过,“亡羊补牢犹未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大学问家写的这篇小文章,让我们跟着朱老先生一起,去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收益,给我们学习语文又带来什么启发。
三、整体感知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四、具体研讨
一般来说,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跟着朱老先生一起到文章里去修炼“咬文嚼字”的真功夫。
(一)先看1-7段的内容。
1、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3)、“僧推月下门”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5)、套语和“套板反应”
2、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不是。)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明确:(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二)、我再问一下,这些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坏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明确:(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1、有谁能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生:在理。
2、请一位同学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生读。
3、师:再抽学生把关于“僧推月下门”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生读 
(三)、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再认真体会一下。
(四)、1、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2、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请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3、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4、再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5、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是什么?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才是咬文嚼的关键。 
五、拓展运用
师:学会了本领,最重要的还是运用,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老先生的做法,去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一起,学习了他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并学会了“咬文嚼字”的本领。我们知道“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全是贬义,而朱老先生却独出心裁,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让我们深深的佩服。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要认真品味语言,品味出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最佳。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