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15阅读:89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能力 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情感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课时安排: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2、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窒息(zhì)呆滞(zhì)沮丧(jǔ)蜕变(tuì)黯然(àn)踱步(duó)匮乏(kuì)绽放(zhàn) 错愕(è)虔诚(qián)塑造(sù)荒谬(miù) 冥冥(míng) 霎时间(shà)襁草根(qiǎng)溴化钾(xiù)
3、积累下列词语:
神往 幽默 检点 周遭 窒息 抑郁 虔诚 沮丧 谦卑 荒谬 冥冥
三、文本研习
(一) 解题:本文所选9则日记。
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以日记为朋友,并为之取名“吉蒂”,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
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二) 快速阅读8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明确: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记录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流露出对战争厌恶、恐惧的感情。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记录了密室令人窒息、呆滞、沉重的气氛,表达了“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的渴望。(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用形象的比喻反映了自己身处密室的抑郁和害怕的心理。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7则:受荷兰总理波克斯坦的广播演说影响,希望能在战后出版自己的密室日记,告诉世人“犹太人藏起来怎么过日子”。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拥有“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表现了“从来不绝望”的乐观心态。
第9则——即使是在如此黑暗中,安妮依然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提出的问题——“因为世界虽然这样,为什么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记录了自己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世界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我必须执著我的理想。
②把握文章大概内容,思考“安妮的日记中反映了哪些主题”?
对战争的痛恨、战后的憧憬、对小伙伴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
③身处密室的安妮有哪些渴望?她是怎么做的?
身处密室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乐,渴望交流、写作、实现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为实现自己的渴望,安妮坚持收听广播,关心战争的发展情况;坚持写日记,记下密室里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思考;执著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思考:
1.从安妮的日记可以看出安妮是怎样一个人?读了课文后,你对安妮有何印象?说说你的理由。要求以旁批的形式,写在书上。
安妮是一个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热爱生命、渴望自由,乐观自信、执著理想的荷兰籍犹太花季少女。面对“白天夜里任何时候,都有可怜无助的人被拖出家门”“人人都心惊胆战”“整个世界都在战争”的险恶形势,身处密室的她只能“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只能隔着挤满灰尘的黯沉沉的窗帘观看大自然”。但是她“从来不绝望”,将躲藏在密室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将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在偷听了荷兰总理波克斯坦的广播演说以后,她萌生了当一名记者或作家的愿望,决定用自己的日记记录这场战争和自己的思考。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怀着非比寻常的勇气面对人生。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很能肩负重担,很年轻,很自由!初次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表示我能比较自如地抵抗以后人生里的打击”。正因为怀有这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这个“理想都被摧毁,人性最坏的一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怀疑真理、正义和上帝的时代”,安妮没有抛弃理想,而是“紧抱着它们”,因为她坚信“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为此,“我必须执著我的理想。也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始终乐观地看待生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一个犹太少女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2、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3、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明确: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4、日记中那一篇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学习小组交流,班级交换感触。
二、复读课文,质疑。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明确: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明确: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三、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犹太少女眼中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一群犹太人的生活。读完文章后,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一再的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安妮日记》会带我们回顾一次历时六十年的纪念、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享受一段温暖人心的时光。你会感受到一个14岁犹太少女对于生活的心声:“我看见世界变成一片荒原我听见雷声渐进,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云彩后面,阳光灿烂,想象自己和爸爸在过去经常去的公园散步,所有的花在同一时间里盛开,我就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中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绝对不会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混乱、痛苦和死亡之上……不管怎样,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名师一号》。
2、预习《图片两组》。
知识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能力 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情感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课时安排: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2、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窒息(zhì)呆滞(zhì)沮丧(jǔ)蜕变(tuì)黯然(àn)踱步(duó)匮乏(kuì)绽放(zhàn) 错愕(è)虔诚(qián)塑造(sù)荒谬(miù) 冥冥(míng) 霎时间(shà)襁草根(qiǎng)溴化钾(xiù)
3、积累下列词语:
神往 幽默 检点 周遭 窒息 抑郁 虔诚 沮丧 谦卑 荒谬 冥冥
三、文本研习
(一) 解题:本文所选9则日记。
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以日记为朋友,并为之取名“吉蒂”,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
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二) 快速阅读8则日记,简要概括每则日记的内容,并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明确: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记录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流露出对战争厌恶、恐惧的感情。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记录了密室令人窒息、呆滞、沉重的气氛,表达了“放我出去,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的渴望。(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用形象的比喻反映了自己身处密室的抑郁和害怕的心理。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7则:受荷兰总理波克斯坦的广播演说影响,希望能在战后出版自己的密室日记,告诉世人“犹太人藏起来怎么过日子”。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拥有“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表现了“从来不绝望”的乐观心态。
第9则——即使是在如此黑暗中,安妮依然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提出的问题——“因为世界虽然这样,为什么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记录了自己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人的性格是自己塑造的;世界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我必须执著我的理想。
②把握文章大概内容,思考“安妮的日记中反映了哪些主题”?
对战争的痛恨、战后的憧憬、对小伙伴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
③身处密室的安妮有哪些渴望?她是怎么做的?
身处密室的安妮渴望和平、自由、快乐,渴望交流、写作、实现自己的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东西。为实现自己的渴望,安妮坚持收听广播,关心战争的发展情况;坚持写日记,记下密室里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思考;执著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思考:
1.从安妮的日记可以看出安妮是怎样一个人?读了课文后,你对安妮有何印象?说说你的理由。要求以旁批的形式,写在书上。
安妮是一个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热爱生命、渴望自由,乐观自信、执著理想的荷兰籍犹太花季少女。面对“白天夜里任何时候,都有可怜无助的人被拖出家门”“人人都心惊胆战”“整个世界都在战争”的险恶形势,身处密室的她只能“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只能隔着挤满灰尘的黯沉沉的窗帘观看大自然”。但是她“从来不绝望”,将躲藏在密室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将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在偷听了荷兰总理波克斯坦的广播演说以后,她萌生了当一名记者或作家的愿望,决定用自己的日记记录这场战争和自己的思考。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怀着非比寻常的勇气面对人生。我觉得自己很坚强,很能肩负重担,很年轻,很自由!初次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这表示我能比较自如地抵抗以后人生里的打击”。正因为怀有这样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在这个“理想都被摧毁,人性最坏的一面主宰世界,人人都怀疑真理、正义和上帝的时代”,安妮没有抛弃理想,而是“紧抱着它们”,因为她坚信“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为此,“我必须执著我的理想。也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始终乐观地看待生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一个犹太少女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2、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3、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明确: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4、日记中那一篇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感动?学习小组交流,班级交换感触。
二、复读课文,质疑。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明确: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明确: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三、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四、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犹太少女眼中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一群犹太人的生活。读完文章后,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一再的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安妮日记》会带我们回顾一次历时六十年的纪念、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享受一段温暖人心的时光。你会感受到一个14岁犹太少女对于生活的心声:“我看见世界变成一片荒原我听见雷声渐进,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云彩后面,阳光灿烂,想象自己和爸爸在过去经常去的公园散步,所有的花在同一时间里盛开,我就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中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绝对不会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混乱、痛苦和死亡之上……不管怎样,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名师一号》。
2、预习《图片两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