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23阅读:
字号:小|大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训练目标:
1、明确“触动心灵”的含义,写出真情实感;
2、学习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方法:抓住细节,提练素材。
教学安排:
两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一课时讲授知识,第二课时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有哪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时时触动着你的心灵?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提出话题进行探讨
1、引入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这几个同学的最感动的人和事。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同学们想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阅读教材57页,作出回答
A、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B、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
C、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我们有时候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正如书中说的一样“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如:朱自清《背影》 《拾馒头的父亲》 生活当中的一些感人事迹。
3、小结:缺少观察与思考。
三、知识讲授
(一)、触动心灵
1、内心深处引发很多感想:如认同感,产生共鸣,如趣味感,如震撼感,如体验感,引起想像和联想。
内心深处生发各种感情:喜怒哀乐爱恨悲欢等。
产生理性认识:受到教育启发,有领悟觉解。
概括起来:情的体验与理的认知。
2、出示三张图片,由学生谈谈受到的触动。
幻灯片一:公共汽车上无人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
幻灯片二:乞讨老婆婆扔钱给拉二胡的年轻盲人乞讨者。
幻灯片三:两位背负东西的老太婆。
3、幻灯片出示老师下水作文《机缘》,说明对“触动心灵”的理解。
机缘
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农村娃子,家庭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貌平平,成绩平平——竟擦着边儿考上了八中。
老师更多地注意学习尖子,也特别留意那些活泼好动、吵闹违纪的,谁会多看一眼太普通太普通的学生——比如我?
没有问过自己是谁,要干什么,就这样糊里糊涂度过了高一。很在意数学,可讲着外地话、扯起衣袖就擦黑板、写起粉笔字来咚咚响、激情四射的老数学老师从没给过我及格。由五十几名进到过二十几名,全凭一点点的尽本分的态度吧!
高一期末考试结束了,打点行装要回家了,一个同学问我到底是选文还是选理,才想起要分科了。不知道文科理科要学什么,能干什么,怎么选呢?我说你选什么我也选什么吧,于是上了文科。
尽管新学期班里一切都是全新的,我还是老样子——在懵懂和自卑中有一阵没一阵地学着——直到那天晚上。
数学自习,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毕老——一个二十来岁的年青老师在讲台上批作业,全班鸦雀无声,我不知也趴在桌子上干些什么。毕老来到我桌子边,把我的作业本摊开摆好,指着一道题——现在忘了是什么题,轻言细语地说:“xx同学,这个不能这样,应该这样……这样……”当时这道题要怎么做我根本就没听懂,看着老师那温和亲切的脸,我的心在呯呯地跳,血几乎都要沸腾了。
毕老走了——什么时候走的,我不知道。我的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了——毕老真好……我一定要帮毕老学好数学。
此后我换了个人似的,数学课我听得特认真,老师讲的我都懂,作业也会做,在数学的带动下,我的信心上来了,其它各科,也听得特仔细,笔记做得特别多。也没有要考上一个什么好大学的明确目标,就知道起早贪黑地读。
分科后的第一期,期中考试我得了全班第一,数学还得了满分;期末是第二;此后几学期在班内没出过前五名;预考,我与一位复读生并列第一。可惜由于压力太大,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考前失眠,最终只考了个专科——用当年的话说,吃到了国家粮,拿到了豆腐票而已。
但我至今铭记那个夜晚,那节数学课;至今铭记着毕老,感激毕老。在我心里,永远烙着他那温和亲切的笑容。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无法自食其力,因为我一直以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现在想来,我人生的这次重大转折,仅仅源自一个朴实得可笑的念头——其实作为一个高中生,早该懂得发愤努力了;而这个念头的产生,仅仅是一种机缘巧合——在那样一种环境和心态下,出现了那样一位老师,发生了那样一件不经意的小事。
人生啊,充满太多的变数,又总是那么耐人寻味!
(二)、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叙述描写)出来。
如屠格列夫的《麻雀》:
为了救护自己的小麻雀,这只老麻雀表现出惊人的牺牲精神,它不顾力量的悬殊,“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了解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虽然“惊恐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了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但它还是“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这只老麻雀,多么令人同情,又多么令人尊敬!
又如《机缘》:
“毕老来到我桌子边,把我的作业本摊开摆好,指着一道题——现在忘了是什么题,轻言细语地说:‘xx同学,这个不能这样,应该这样……这样……’当时这道题要怎么做我根本就没听懂,看着老师那温和亲切的脸,我的心在呯呯地跳,血几乎都要沸腾了。”这段力图用一些描写来突出外因与内因的意外契合。
2、提炼素材。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情与理)写出来。
如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其中着力歌颂的三种精神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
看下面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提炼出什么主题?具体说说。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死者中年龄最大的只有40岁,最小的才7岁。
参考: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人世间对我们付出最多的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无怨无悔地为我们付出,并不奢求我们的回报,父母的爱能给我们一种温暖,一种力量。(欣赏韩红歌曲《天亮了》)
(三)、总结板书
触动心灵:情的体验与理的认知
写作出来: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提炼素材——显现与深化
训练目标:
1、明确“触动心灵”的含义,写出真情实感;
2、学习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方法:抓住细节,提练素材。
教学安排:
两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第一课时讲授知识,第二课时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有哪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时时触动着你的心灵?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提出话题进行探讨
1、引入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这几个同学的最感动的人和事。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同学们想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阅读教材57页,作出回答
A、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B、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
C、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我们有时候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正如书中说的一样“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如:朱自清《背影》 《拾馒头的父亲》 生活当中的一些感人事迹。
3、小结:缺少观察与思考。
三、知识讲授
(一)、触动心灵
1、内心深处引发很多感想:如认同感,产生共鸣,如趣味感,如震撼感,如体验感,引起想像和联想。
内心深处生发各种感情:喜怒哀乐爱恨悲欢等。
产生理性认识:受到教育启发,有领悟觉解。
概括起来:情的体验与理的认知。
2、出示三张图片,由学生谈谈受到的触动。
幻灯片一:公共汽车上无人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
幻灯片二:乞讨老婆婆扔钱给拉二胡的年轻盲人乞讨者。
幻灯片三:两位背负东西的老太婆。
3、幻灯片出示老师下水作文《机缘》,说明对“触动心灵”的理解。
机缘
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农村娃子,家庭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貌平平,成绩平平——竟擦着边儿考上了八中。
老师更多地注意学习尖子,也特别留意那些活泼好动、吵闹违纪的,谁会多看一眼太普通太普通的学生——比如我?
没有问过自己是谁,要干什么,就这样糊里糊涂度过了高一。很在意数学,可讲着外地话、扯起衣袖就擦黑板、写起粉笔字来咚咚响、激情四射的老数学老师从没给过我及格。由五十几名进到过二十几名,全凭一点点的尽本分的态度吧!
高一期末考试结束了,打点行装要回家了,一个同学问我到底是选文还是选理,才想起要分科了。不知道文科理科要学什么,能干什么,怎么选呢?我说你选什么我也选什么吧,于是上了文科。
尽管新学期班里一切都是全新的,我还是老样子——在懵懂和自卑中有一阵没一阵地学着——直到那天晚上。
数学自习,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毕老——一个二十来岁的年青老师在讲台上批作业,全班鸦雀无声,我不知也趴在桌子上干些什么。毕老来到我桌子边,把我的作业本摊开摆好,指着一道题——现在忘了是什么题,轻言细语地说:“xx同学,这个不能这样,应该这样……这样……”当时这道题要怎么做我根本就没听懂,看着老师那温和亲切的脸,我的心在呯呯地跳,血几乎都要沸腾了。
毕老走了——什么时候走的,我不知道。我的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了——毕老真好……我一定要帮毕老学好数学。
此后我换了个人似的,数学课我听得特认真,老师讲的我都懂,作业也会做,在数学的带动下,我的信心上来了,其它各科,也听得特仔细,笔记做得特别多。也没有要考上一个什么好大学的明确目标,就知道起早贪黑地读。
分科后的第一期,期中考试我得了全班第一,数学还得了满分;期末是第二;此后几学期在班内没出过前五名;预考,我与一位复读生并列第一。可惜由于压力太大,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考前失眠,最终只考了个专科——用当年的话说,吃到了国家粮,拿到了豆腐票而已。
但我至今铭记那个夜晚,那节数学课;至今铭记着毕老,感激毕老。在我心里,永远烙着他那温和亲切的笑容。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无法自食其力,因为我一直以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
现在想来,我人生的这次重大转折,仅仅源自一个朴实得可笑的念头——其实作为一个高中生,早该懂得发愤努力了;而这个念头的产生,仅仅是一种机缘巧合——在那样一种环境和心态下,出现了那样一位老师,发生了那样一件不经意的小事。
人生啊,充满太多的变数,又总是那么耐人寻味!
(二)、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叙述描写)出来。
如屠格列夫的《麻雀》:
为了救护自己的小麻雀,这只老麻雀表现出惊人的牺牲精神,它不顾力量的悬殊,“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了解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虽然“惊恐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了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但它还是“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这只老麻雀,多么令人同情,又多么令人尊敬!
又如《机缘》:
“毕老来到我桌子边,把我的作业本摊开摆好,指着一道题——现在忘了是什么题,轻言细语地说:‘xx同学,这个不能这样,应该这样……这样……’当时这道题要怎么做我根本就没听懂,看着老师那温和亲切的脸,我的心在呯呯地跳,血几乎都要沸腾了。”这段力图用一些描写来突出外因与内因的意外契合。
2、提炼素材。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情与理)写出来。
如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其中着力歌颂的三种精神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
看下面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提炼出什么主题?具体说说。
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死者中年龄最大的只有40岁,最小的才7岁。
参考: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人世间对我们付出最多的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无怨无悔地为我们付出,并不奢求我们的回报,父母的爱能给我们一种温暖,一种力量。(欣赏韩红歌曲《天亮了》)
(三)、总结板书
触动心灵:情的体验与理的认知
写作出来: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提炼素材——显现与深化
曾德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