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24阅读:46
字号:小|大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情感调动,属于北平的老舍
大家进入高中,也许很多人从此就开启了渐渐离家的征程,从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到一个月回一次家再到离开家乡去外闯荡。所以同学们对于家和家乡应该有一些因为短暂的离开而生出的感情。
同学们当中更有从小随父母远走他乡之体验,当你正要把异乡当故乡时却又要面临告别而开始重新接受自己真正的故乡时你一定体会到了某种心酸和尴尬。
故乡,是任何一个人一生也永远逃脱不了的两个字。它融在一个人的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是忍不住地回头眺望。
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他生于北平,长于北平,一生中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云南,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属于北平的老舍的家园之思。
板书:想北平 老舍
二、 朗读课文——体悟深情
1、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或者请生试读,或者分小组朗读(123段 45段 678段)。
2、注意重读的点和情感的投入
如“真”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黏合” “永远道不出” “说不出”
“快乐”“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
三、 明晰文体特征
(一)从文章体裁来看,它是一篇什么文章?
明确:散文
(二)在文章里,作者提到了与散文对立的两种文体,如果用那两种文体写北平,分别会怎么写?而作为散文,相对应的会怎么写呢?
明确:小说: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因为小说是别人(不是我的)的故事(不是完全真切的生活)
诗歌:把好看的字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啼唱北平的俊伟——热烈的文字 大胆地抒情
散文:写得真切,写得质朴,写得深情(板书之)
四、 感知深情
(一)对于这种深情,作者刚开始是怎么反复表述的?
明确: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说不出来的。
只是说不出而已
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可是我说不出来
(二)那么对于这“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在二、三两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并谈谈你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可齐读这些句子细细体会)
明确:比喻 把自己对北平的情感比作对母亲的情感——情到深处反无声
第二段的后半段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第三段的中间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补充一:关于老舍对于她的母亲的爱——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1966年8月24日,不堪文革批斗和污辱的他愤然投太平湖,当时住在东城区的老舍,却单单要走到西城区去投太平湖。不仅因为它离家远,更因为太平湖离母亲近。老舍西城区新街口小羊圈胡同(解放后改名为“小杨家胡同”)是他自诞生直至1924年赴英国这一时期的旧居。而太平湖与其旧居仅一墙之隔。在人生最消沉的时候,老舍想到的是教给他“生命的教育”的母亲;最终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追随母亲而去。(正应了那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补充二:北平已经在自己的血液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闻一多说的“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板书之)
(三)所以说,这种说不出,并不是说不明白,而正是一种深沉的爱。正如作者所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真”字,在课文当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老舍先生要反复用了这个真字呢?我们同学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反复用这个真字?
明确:“真爱”“真愿成为诗人”“真想念北平呀!”。(板书之)
不是不想,不是不愿,更不是不爱,对老舍来说,我们可爱的人民艺术家,深怕人们不相信他对北平的爱,深怕人们不能理解他对北平的爱,老舍先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一次又一次卑微的向我们解释着他对北平别样的情怀。让人动容。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句子读一下。
可是,我真爱北平。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俊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第 二 课 时
一、深入探究爱的本源。
(一)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有)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可小组合作 概括和设计成四字板书)
明确:动中有静
人为中显自然(布局合理)(自然有空)
花菜果多
接近自然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北平虽然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二)在这样的四个特点的北平城居住的老舍,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那些零散的语句。(可齐读这些零散的句子)
明确:作者在北平,在自己的故乡,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能体会到一种“快乐”,心中“完全的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还可以泡一杯“温和的香片茶”慢饮,“可以自由地喘气”,在城中即可看自然的“美景”,可以“悠然见南山”,“贫寒”的老舍在这里可以“享受一点清福”。
总结:所以北平之所以可爱,不在于它是首都,它是大城市,而在于它是故乡!
在故乡,能体会到一种安闲舒服、心灵的自由与平静。(板书之)
补充:老舍足二十五岁时(虚岁27岁)离家去了伦敦,之后历经二十年辗转于新加坡-上海-山东-汉口-四川重庆-延安-云南-重庆-美国-1949年回国并且回京。此时已年过半百,人生已过大半。所以我们应该能感受到这个终身把将命运舍给国事,将梦想舍给手中的笔,将爱舍给家人儿女的老舍,最后,把对故乡、故都的最真、最深沉的爱却播撒在了辗转漂泊的异乡的路上。
我们以后也会到过很多个城,也许都会像老舍一样、更像那些老话所说一样,深深地怀念自己的故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山好水好不如自己的家好”“East or west , home is best”。
二、总结全文
因为北平是故乡,所以有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北平的乡愁,乡愁中的北平,老舍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像儿子对母亲一样,包含了眼泪和微笑。这种爱是完整的,与生惧来的,说不出的,有孩子般的骄傲与自豪,是为世事所累、辗转漂泊后的老舍对平静的渴望和回归。这些都让老舍想北平想得掉眼泪。
要补充的是,此文写作时间是在1936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的前一年,北平的特殊环境——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北平危急,可谓“破碎山河破碎家”,便让这份眼泪之中多了份惦记、牵挂和担忧。(板书之)
回顾第一课时的文体特征——怎样写散文?情是主线,但不是一味地抒情,要找到着力点,如可对比,如可比喻,如可类比,如可选典型事件和细节去回顾。这样文章才能不落空,而才能真切动人。
三、再听一遍录音,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整体回味一下老舍对故乡、对故都的爱。(或者分享我的私房歌,罗大佑演唱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歌词在教案第九页末)
【板书设计】 想 北 平
老舍
真切 如同爱我的母亲 安 闲 自 由
质朴 真爱北平 真想北平
深情 与 生 俱 来 思 乡 忧 国
一、 导入——情感调动,属于北平的老舍
大家进入高中,也许很多人从此就开启了渐渐离家的征程,从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到一个月回一次家再到离开家乡去外闯荡。所以同学们对于家和家乡应该有一些因为短暂的离开而生出的感情。
同学们当中更有从小随父母远走他乡之体验,当你正要把异乡当故乡时却又要面临告别而开始重新接受自己真正的故乡时你一定体会到了某种心酸和尴尬。
故乡,是任何一个人一生也永远逃脱不了的两个字。它融在一个人的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是忍不住地回头眺望。
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他生于北平,长于北平,一生中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云南,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属于北平的老舍的家园之思。
板书:想北平 老舍
二、 朗读课文——体悟深情
1、师范读,或者听录音,或者请生试读,或者分小组朗读(123段 45段 678段)。
2、注意重读的点和情感的投入
如“真”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黏合” “永远道不出” “说不出”
“快乐”“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
三、 明晰文体特征
(一)从文章体裁来看,它是一篇什么文章?
明确:散文
(二)在文章里,作者提到了与散文对立的两种文体,如果用那两种文体写北平,分别会怎么写?而作为散文,相对应的会怎么写呢?
明确:小说: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因为小说是别人(不是我的)的故事(不是完全真切的生活)
诗歌:把好看的字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啼唱北平的俊伟——热烈的文字 大胆地抒情
散文:写得真切,写得质朴,写得深情(板书之)
四、 感知深情
(一)对于这种深情,作者刚开始是怎么反复表述的?
明确: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说不出来的。
只是说不出而已
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可是我说不出来
(二)那么对于这“说不出”的爱,作者真的没有说出吗?在二、三两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并谈谈你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可齐读这些句子细细体会)
明确:比喻 把自己对北平的情感比作对母亲的情感——情到深处反无声
第二段的后半段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第三段的中间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补充一:关于老舍对于她的母亲的爱——舒庆春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得老舍。为一家人六口的衣食温饱,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她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1966年8月24日,不堪文革批斗和污辱的他愤然投太平湖,当时住在东城区的老舍,却单单要走到西城区去投太平湖。不仅因为它离家远,更因为太平湖离母亲近。老舍西城区新街口小羊圈胡同(解放后改名为“小杨家胡同”)是他自诞生直至1924年赴英国这一时期的旧居。而太平湖与其旧居仅一墙之隔。在人生最消沉的时候,老舍想到的是教给他“生命的教育”的母亲;最终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追随母亲而去。(正应了那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补充二:北平已经在自己的血液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闻一多说的“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板书之)
(三)所以说,这种说不出,并不是说不明白,而正是一种深沉的爱。正如作者所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真”字,在课文当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老舍先生要反复用了这个真字呢?我们同学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反复用这个真字?
明确:“真爱”“真愿成为诗人”“真想念北平呀!”。(板书之)
不是不想,不是不愿,更不是不爱,对老舍来说,我们可爱的人民艺术家,深怕人们不相信他对北平的爱,深怕人们不能理解他对北平的爱,老舍先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一次又一次卑微的向我们解释着他对北平别样的情怀。让人动容。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句子读一下。
可是,我真爱北平。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俊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第 二 课 时
一、深入探究爱的本源。
(一)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在后面的段落里,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有)他爱的是北平的什么?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可小组合作 概括和设计成四字板书)
明确:动中有静
人为中显自然(布局合理)(自然有空)
花菜果多
接近自然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北平虽然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二)在这样的四个特点的北平城居住的老舍,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那些零散的语句。(可齐读这些零散的句子)
明确:作者在北平,在自己的故乡,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能体会到一种“快乐”,心中“完全的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还可以泡一杯“温和的香片茶”慢饮,“可以自由地喘气”,在城中即可看自然的“美景”,可以“悠然见南山”,“贫寒”的老舍在这里可以“享受一点清福”。
总结:所以北平之所以可爱,不在于它是首都,它是大城市,而在于它是故乡!
在故乡,能体会到一种安闲舒服、心灵的自由与平静。(板书之)
补充:老舍足二十五岁时(虚岁27岁)离家去了伦敦,之后历经二十年辗转于新加坡-上海-山东-汉口-四川重庆-延安-云南-重庆-美国-1949年回国并且回京。此时已年过半百,人生已过大半。所以我们应该能感受到这个终身把将命运舍给国事,将梦想舍给手中的笔,将爱舍给家人儿女的老舍,最后,把对故乡、故都的最真、最深沉的爱却播撒在了辗转漂泊的异乡的路上。
我们以后也会到过很多个城,也许都会像老舍一样、更像那些老话所说一样,深深地怀念自己的故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山好水好不如自己的家好”“East or west , home is best”。
二、总结全文
因为北平是故乡,所以有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北平的乡愁,乡愁中的北平,老舍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像儿子对母亲一样,包含了眼泪和微笑。这种爱是完整的,与生惧来的,说不出的,有孩子般的骄傲与自豪,是为世事所累、辗转漂泊后的老舍对平静的渴望和回归。这些都让老舍想北平想得掉眼泪。
要补充的是,此文写作时间是在1936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的前一年,北平的特殊环境——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北平危急,可谓“破碎山河破碎家”,便让这份眼泪之中多了份惦记、牵挂和担忧。(板书之)
回顾第一课时的文体特征——怎样写散文?情是主线,但不是一味地抒情,要找到着力点,如可对比,如可比喻,如可类比,如可选典型事件和细节去回顾。这样文章才能不落空,而才能真切动人。
三、再听一遍录音,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整体回味一下老舍对故乡、对故都的爱。(或者分享我的私房歌,罗大佑演唱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歌词在教案第九页末)
【板书设计】 想 北 平
老舍
真切 如同爱我的母亲 安 闲 自 由
质朴 真爱北平 真想北平
深情 与 生 俱 来 思 乡 忧 国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