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59阅读:
字号:小|大
三维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诗词语言表现力的探究。
2、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教学方法
“读-悟-导-思-结”五步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
2)、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语言有什么特点?
重点——上阕写景,下阕叙事。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令、地点、背景)(可概括为“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画面开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万类霜天竞自由)
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齐读上阕。(女)
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轻有才华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齐读下阕。(男)
齐读全词。(全班)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
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结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
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齐读全词。(全班)(体会情感)
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
结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毛泽东诗作风格比较:阅读《虞美人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英雄气盛,儿女情长——毛泽东《虞美人 • 枕上》赏析
在中国当代的旧体诗人中,毛泽东是首屈一指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境界开阔,气魄宏大,无论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无论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还是“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可以这么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管是早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炽热感情,看到的是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其实,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在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的背后,毛泽东也有其丰富的感情世界。其于1921年写给杨开慧的咏别之作《虞美人 • 枕上》就是一首纯粹表现爱情的作品。 词的上阕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接着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 词的下阕抒发的是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当诗人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 总之,《虞美人 • 枕上》一词用词精当,比喻巧妙,描写、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爱人杨开慧的深沉的思念。 有人将词中的“愁”理解为是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忧虑,认为这篇词仍然是表现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恐怕有点牵强附会了。一代伟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一样会儿女情长!
六、导思维(探究二)
诗词语言表现力的探究。
词,又叫“诗余”,作为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语言富有表现力。再读全词,试找出有表现力的词并加以体会分析。(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回)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明确:
七、思课文(探究二)
讨论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遍” “层”“尽”“漫”“百”——表明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体现江面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写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红遍,仿佛染成一样。
透——表现江水碧绿清澈。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体现雄鹰展翅高飞矫健有力。
翔——写出游鱼的从容自如。
齐读全词。(全班)(体会语言)
结论3:阅读方法:阅读欣赏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推词敲句)
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语文)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八、结课文
1、阅读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推词敲句)
2、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九、作业:熟读、背诵、默写《沁园春·长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诗词语言表现力的探究。
2、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教学方法
“读-悟-导-思-结”五步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
2)、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语言有什么特点?
重点——上阕写景,下阕叙事。
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令、地点、背景)(可概括为“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画面开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万类霜天竞自由)
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齐读上阕。(女)
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从词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品格?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轻有才华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反动军阀
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齐读下阕。(男)
齐读全词。(全班)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
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结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
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齐读全词。(全班)(体会情感)
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
结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毛泽东诗作风格比较:阅读《虞美人 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英雄气盛,儿女情长——毛泽东《虞美人 • 枕上》赏析
在中国当代的旧体诗人中,毛泽东是首屈一指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境界开阔,气魄宏大,无论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无论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还是“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可以这么说,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管是早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炽热感情,看到的是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其实,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在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的背后,毛泽东也有其丰富的感情世界。其于1921年写给杨开慧的咏别之作《虞美人 • 枕上》就是一首纯粹表现爱情的作品。 词的上阕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接着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 词的下阕抒发的是诗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当诗人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 总之,《虞美人 • 枕上》一词用词精当,比喻巧妙,描写、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爱人杨开慧的深沉的思念。 有人将词中的“愁”理解为是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忧虑,认为这篇词仍然是表现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恐怕有点牵强附会了。一代伟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一样会儿女情长!
六、导思维(探究二)
诗词语言表现力的探究。
词,又叫“诗余”,作为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语言富有表现力。再读全词,试找出有表现力的词并加以体会分析。(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回)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明确:
七、思课文(探究二)
讨论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遍” “层”“尽”“漫”“百”——表明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体现江面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写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红遍,仿佛染成一样。
透——表现江水碧绿清澈。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体现雄鹰展翅高飞矫健有力。
翔——写出游鱼的从容自如。
齐读全词。(全班)(体会语言)
结论3:阅读方法:阅读欣赏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推词敲句)
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高考语文)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八、结课文
1、阅读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推词敲句)
2、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九、作业:熟读、背诵、默写《沁园春·长沙》
黄雪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