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59阅读:
字号:|
张佳

毛泽东(1893——1976)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 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 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 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 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 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1.13岁的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因家境贫寒被同学疏远,写下《七绝 咏蛙(1906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09年作《七绝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3. 论世:1925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创建党支部。正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秋景,回忆往昔岁月。正因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因此,他不像一般文人那样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
1. 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 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3. 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