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短文三篇教学设计: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信条(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04阅读:
字号:|
 10  短文三篇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热爱生命》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是怎样阐释的? 
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热爱生命》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字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第一部分,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部分,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部分谈得更具体、更深入,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第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4.《信条》一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信条》看似浅显或绝对,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记并实践了在幼儿园就学过的那些信条。本文篇幅短小,所阐述的主题集中,见解新颖而不难理解。这篇课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高高兴兴地去实践。 
二、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三篇短文,自己尝试编写其结构提纲。参考示例:   
《热爱生命》结构图如下 
 
                           好日子 
我对“度日”的态度 
 热                        坏日子 
 爱   湖涂人以人生的看法 
 生                           生命值得赞颂 
 命   我对生命与人生的观点    要乐于生 
                              要讲究生活方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结构图如下: 
                                   能想像的 
1.物质比精神重要 
                                   不能想像的 
人是一    2.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根能思                        人是脆弱的 
想的苇    3.阐述思想的生要 
草                            思想使人紧强 
               4.人要追求自己的尊严——求之于自己的思想 
《信条》结构图如下 
      我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 
 信条     这些东西放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行 
          再提一个忠告 
2、这三篇随笔中有一些非常精警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感悟,把它们抄写下来,认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再想想,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延伸拓展  
1.作者简介 
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他对培根和莎士比亚等人影响很大。 
    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定理,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都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思想录》《几何学的精神》等。《思想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与蒙田的《随笔集》、培根的《论人生》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作品有《信条》《捉迷藏》《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动物园》等。 
2.文体常识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要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引自刘锡庆《“随笔”随谈》)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倔强 废黜 笨拙 咄咄怪事 相形见绌 
B.骨骼 烙饼 贿赂 格格不入 网络世界 
C.玷污 砧板 毡帽 信手拈来 沾沾自喜 
D.鞭苔 青苔 治理 贻笑大方 百战不殆 
2.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 我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2)然而,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A.至于 即使 纵使 因为 B.至于 纵使 即使 所以 
C.对于 假使 纵使 因为 D.对于 即使 即使 所以 
3.下列各句,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B.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C与政界要人的亲密交往,鞭辟入里的报道风格,使得赖斯顿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独领风骚40多年。 
  D.各位小朋友,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要学会相互关照,要相敬如宾。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苦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B.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时光”,而风和日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 
C.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D.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思想,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习题。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 “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赏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苦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5.文章第一段中说“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此句中的“度”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呢? 
答:                                                               
                                                                      
                                                                       
6.文中“糊涂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哲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我”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答:                                                              
                                                                     
                                                                      
7.作者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最后一段又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答:                                                              
                                                                     
                                                                      
8.最后一段说“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那么应讲究哪些方法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9.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作者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深刻感悟和“自得其乐”的处理方式,表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行文风格。 
B.现实的生命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淫雨霏霏的时候。坏日子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让我们选择热爱生命中的好日子。作者表现出了一种积积进取    的情怀,而不是随遇而安的态度。 
C.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热爱生命的题旨,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前者使我们 “知”,后者使我们“行”,这是先哲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晓谕后辈去实践“热爱生命”这一人生主题。 
D.“热爱生命”需着眼于现实,热爱眼前的现实的生命,不作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抓住现实才是热爱生命的最好态度,不对来世存任何希望,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及时享受、及时行乐的思想。 
E.对于不理想的“生命”形态,我们不能做糊涂人,作者引用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对于蒙田所处的时代来说,不啻于刺向中世纪封建神权的一柄利剑,是对把希望寄托在虚妄的上帝身上的信徒的当头棒喝。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做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拚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竞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选自198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l 0.第一自然段写道,“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结合全文,回答后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 
     答:                                                          
                                                                      
                                                                      
(2)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 
答:                                                                
                                                                      
                                                                      
11.第二段中说,“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利用文中的话阐释其含义。 
答:                                                                
                                                                      
12.第三段描写石缝间松柏,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13.文章最后写道,“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四、片段写作 
14.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思想家、文学家的名言所激励。这些名言给我们精神的指引,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提供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现实:许多中学生所认为的名言只是优美的语句,并不承载思想内涵。 
请就此问题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500字的短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