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BCA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0阅读:
字号:小|大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
2.阅读能力:(1)理清作者的行踪,把握文章的层次;(2)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
B案(课前预习)
一、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
二、写作背景: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 ,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三、字词
幽僻 蓊郁 苍茫 弥望
田田 袅娜 风致乘凉 独处 袅娜 霎时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裳 敛裾
四、辨别下列 词语
chéng(乘凉)
乘
shèng(千乘之国)
yuàn(媛女)
媛
yuán(婵媛)
mài(脉络)
脉
mò(含情脉脉)
āi(挨近)
挨
ái(挨打)
chŭ(独处)
处
chù(妙处)
chàn(颤动)
颤
zhàn(颤栗)
C案(重点难点突破)
检查B案的内容
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理清作者的行踪,划分文章的层次;
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探究思想感情的脉络,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的1-3段
A、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B.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C.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案
一、《导学练》P73语言积累
二、预习、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
2.阅读能力:(1)理清作者的行踪,把握文章的层次;(2)探究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
B案(课前预习)
一、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
二、写作背景: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 ,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三、字词
幽僻 蓊郁 苍茫 弥望
田田 袅娜 风致乘凉 独处 袅娜 霎时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裳 敛裾
四、辨别下列 词语
chéng(乘凉)
乘
shèng(千乘之国)
yuàn(媛女)
媛
yuán(婵媛)
mài(脉络)
脉
mò(含情脉脉)
āi(挨近)
挨
ái(挨打)
chŭ(独处)
处
chù(妙处)
chàn(颤动)
颤
zhàn(颤栗)
C案(重点难点突破)
检查B案的内容
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理清作者的行踪,划分文章的层次;
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探究思想感情的脉络,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的1-3段
A、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B.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C.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案
一、《导学练》P73语言积累
二、预习、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网二丫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