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话题作文“人才”训练导引(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7阅读:
字号:|
 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2006/1

号准生活的脉搏,踩响时代的鼓点
——话题作文“人才”训练导引
           杨妙新
一、话题材料:
1、清朝康熙皇帝说:“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在我们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请以“人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自编故事,生动叙述;可以记叙事实(或史实、事件),丰富扩充;可以发表议论,深刻阐述。要求文章血肉丰满、生动鲜明、具体可感。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二、快速审题
话题是“人才”,我们首先必须直接抓住“人才”做如是思考: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人才”的作用及其发挥;“人才”的培养、识别、任用等等。
什么是“人才”?《现代汉语词典》中词条“人才(人材)”的解释是:①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②<口>指美丽端正的相貌。什么是“人才”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因为日常生活谁都可以说,某某是个人才,或者某某不是个人才。但是,“人才”不是个绝对概念,人才的标准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不恰当的人才标准会造成人才扭曲和经济发展滞后。龚自珍《病梅馆记》中讲到“江浙之梅皆病”的人才局面就是因为“文人画士”有 “孤癖之隐”——病态的审美情趣。所以在《己亥杂诗》中喊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口号。因为到了龚自珍的时代,那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更是不符合世界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了。这就让我们对评判人才的标准有了更多的思考。只有那些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标准,才能造就或者选出本质意义上的真正的“人才”——那就是人才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今天的人才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要引入时代精神——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时代、科技兴国可持续发展时代、生态社会和谐社会时代,人才的本质是什么?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高素质”和“创新”作为人才的标准。


以此为基础,我们沿着“科学的人才观”(包括“人才的价值评判标准”“人才的教育”) “科学的用人观”(包括“人才与时代、社会”)等问题做全方位的思考,以形成比较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写一篇独具见解的议论文;或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铸炼,写一篇叙事性的文章来或形象或含蓄地表达你的思考和思想;或者我们记叙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融入时代生活的理念,运用联想和想象,借助细节和场景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丰富扩充,写出一篇立意高远、情文并茂的文章。
具体操作:
(1)添加信息迅速定位。比如,①在“人才”前我们可以添加的信息,诸如形容性的“特殊的”“伟大的人才”“不为人所知的”等,诸如动做性的“培养”“任用”等。②在“人才”后,我们可以添加的信息,诸如“的标准”“的位置”“的作用”“的成长”“的选用”“的评判”等。通过多角度的添加,我们可以不断明确话题的内涵,迅速形成自己的感情倾向,并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写作内容。
(2)分析材料验证思考。材料①,介绍的是评判人才的标准。材料②,讲了今天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才”作用的新认识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可见我们的审题思路是正确的。
(3)深入思考细化认识。人才,既然关系到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业的成败,那么人才标准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科学地选择和合理地使用人才,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我们可以写在科学或者不科学的人才标准下,那些人才的生成、作用,人才的奋斗、挣扎,人才的痛苦、欢乐,也可以写人们对“人才”的种种认识,种种心态,种种表现。所以,我们审题时,必须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谁”“在什么情况下”“是如何地对待”“这个”“怎样的人才”以后,产生了一个“怎样的效果”,从而给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或者理性思考”。

三、快速立意
(1)对“人才标准”的正确认识。①社会需求。比如,重知识、重技能,重文才、重武艺,重文章、重科技,重个性、重素质,重才能、重品德,重内才、重外观……不一而足。其实,社会需要“不拘一格”的人才。目前,有一种错误的人才观,重文凭、重职称、重资历。其实文凭、职称、资历仅仅是反映一个人“明确知识”的“间接指标”,人才最重要的“默会知识”,它是不能很好地反映的。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现代校长理性的人才标准应该是:“不惟资历看能力,不惟文凭看水平,不惟职称看称职,不惟既往看发展。”②自我认识。孙先红说,“我更适合当诸葛亮。” 孙先红原来在中央电视台工作,1994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下海,还把自己的毕业证给烧掉了,发誓再也不找工作,也绝不给自己留后路,他认为自己“有点思想,能够做一些策划”,便成立了先行广告公司,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像蒙牛那样的经典营销案例。③知人善任。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刘劭《人物志•序言》)④取其所长。古人说:“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2)对“人才作用”的正确认识。①只要发挥了作用的有益于时代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人,就是“人才”。伟人领袖是人才,五行八作的普通群众,行侠仗义的“侠”乃至鸡鸣狗盗的“士”,也是人才,也在推动着时代前进。②人才要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有条件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个“毛遂自荐”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才要发挥作用,就必须给人才一个合适的位置(所谓“锥处囊中”),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3)对“人才尊重”的正确认识。比如,中国有“千金买骨” (《战国策•燕策》)的传说和刘备“三顾茅庐”(《三国志》)诚心延请诸葛亮的故事,国外有比尔•盖茨“死缠烂打”聘请一位软件高手加盟微软,终于开发出了世界最普遍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真人真事,说明了人才需要尊重,需要礼待。
    (4)对“人才埋没”的辩证分析。一方面,人才往往被埋没,尤其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比如,唐代韩愈写了《马说》一文,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了对自己这样的人才被埋没的愤愤不平——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另一方面,人才不能充分展示自己。所以,人才要学习毛遂,勇于自荐。人才还要学习毛遂的自信,会“宣传”自我,“推销”自己。

四、立意误区
(1)思索成功的道路。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不只一条。干吗非走这条路?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比如,成功不一定非得学习文化知识,刘翔跨栏时是用不着牛顿定律的,文章中弥漫着强烈的厌学情绪。这样的立意,显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抱负水平不高。
(2)赞颂信念的作用。比如,历史长河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无不具有自己的信念。信念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关键性作用,具有成功伟业的作用。这样的立意也是偏离话题的。我们如果转个弯,说成人才的“培养”(或者“成长”)中,应该注意培养他的信念,那是可以的。  
(3)阐述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有别于其他动物,具有能动作用。这样的立意是严重偏离话题的。
(4)分析成材与成名。比如,人必须要有才干,没有才干的人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一个人只有成材了,才能出名。文章立意不够高远。
(5)标新立异成怪论。比如,小人也是人才。历史上有清官,也有贪官。有了贪官就必然有小人,而小人成了新贵以后,又会有新的小人。那些小人,在贪官看来也是人才。其实,这个话要是说成我们在用人制度上的种种腐败和不合理,批判人事制度中存在的“裙带”“跑官”“买官”等弊端,以及庸俗的统治者“宁要奴才,不要人才”的市侩思想,那就切题了。
    (6)批判个人英雄主义。比如,古代许多悲壮的英雄——商鞅、王安石,他们为什么最终失败,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单枪匹马怎能有所作为?和谐社会,应该学会去寻求帮助(因为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总会活得很开心;同时,在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还要学会庇护他人。
(7)批判拜金主义和出国热。比如,近年来我们国家培养的许多大学生都出国了,而且大多数人只想在国外谋生,不愿意回国,那是这些人具有拜金主义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我们认为这样的立意是不确切的。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人才自身品德方面的缺陷,还应该看到这种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我们在用人制度方面和人才专业发挥方面存在的缺陷。假如能对此做一点深入的思考和深层次的剖析,那立意就很有积极意义了。

五、快速构思
(1)选定文体。
本话题,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两相比较,写议论文容易平稳。写议论文,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深刻而又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话题,号准生活的脉搏,踩响时代的鼓点,同时,在围绕立意选择论据时注意引入一些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写出反映时代最强音的真实、具体、生动、可感的文章。当然,也可以编写诸如“如此教育”“人才应聘”等故事,或选用几个典型材料,写成记叙文、哲理性散文或者寓言故事等。

(2)谋篇布局。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我们应该首先围绕确定的立意借助想象与联想进行设定:①人物(包括人物的身份、职业、职务人物间的关系);②情节或者场景(包括对比跌宕、反衬烘托、渲染铺垫、象征暗喻、抑扬顿挫);③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神态细节)。然后注意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特征,真实具体生动细腻地去再现生活的本质,写出新时代新青年的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比如,《武汉晚报》(2006年01月25日)刊载的《求职故事:我通过4道干扰测试关》的材料(在应聘考试的30分钟里中,主考官,故意安排了四次“干扰测试”,最后考试方录用了“抗干扰能力最强”的四个人,因为在考试方看来,“作为质检人员,需要100%%的抗干扰能力,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心无二用,目不旁视,否则对公司来说就是100%%的损失”。其他的许多应聘者被认定连决定人生命运的考场上30分钟都做不到全神贯注,在枯燥的流水线上更做不到静坐如钟),我们可以用来构思。
关于议论文的写作,一般还是运用总论、本论、结论三个模块,围绕自己的立意,旗帜鲜明地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多角度地分解出两到三个分论点,采用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的结构方式,引经据典,叙事说理,谈古论今,议论纵横。 

六、快速选材
    (1)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富有说服力的材料。
①沦落为杀人犯的大学生马加爵是个人才吗?似乎是的,因为他在同龄人中学业优秀而被高校录取;但是却不是,因为他的心理严重失衡,最后丧心病狂地杀了同学。可见,人才首先必须是有健全人格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千万不能光看重知识。
②不尊重人才的选拔现象比比皆是,而人才错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演戏的偏去唱歌,也不顾忌五音不全;唱歌的却去演戏,哪管他演技拙劣。
③中国象棋中有个特殊的人才——炮。他对外部条件的要求很苛刻,必须前面有炮台,才可以发挥他的远程攻击的才能。如果不给他营造一个炮台,他便像一堆废铜烂铁,是动弹不得的。
④高考话题作文“诚信”,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学生蒋昕捷写的古白话作文《赤兔之死》在29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60分的满分。当时曾有消息传出,香港企业家、古稀老人宋先生在网上拜读《赤兔之死》后深深为蒋昕捷的古文功底折服,他已明确表示愿意奖励作者3万元。而南京大学也表示愿意采取特殊政策破格录取该生。说明蒋昕捷是个人才。
⑤当年钱钟书外文、中文突出,但数学成绩较差,清华大学仍大胆毅然录取他。
⑥上个世纪80年代,孙云晓的报告文学集《少年巨人》介绍了一群小主人公:十二岁的王瑶参加全国摄影比赛夺得了好新闻照片奖;九岁的马志刚接受国外邀请,成功地指挥日本少年合唱团的大合唱;十一岁的逄勃开创了首都音乐界的先例,举行了她个人的钢琴独奏会;九岁的王昕海在北京举行的个人画展,震服了观众,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以《九岁的孩子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为题发表了评介他的文章。文集中还有小发明家,小电影演员,小书法家,小经理……这是多么令人敬服的一代新人。这些少年,不受温顺、敦厚、克己、谦恭这样传统道德标准的约束,而是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肯定自己;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向长者、权威挑战,富于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与以往几十年来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少年儿童形象不太一样的特征,而这正是我们改革时代所需要的可贵的精神品质! 
⑦人才在一个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一个工业社会中。这原因很简单。在一个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但是,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举一个例子,世界上最小的Basic语言就是比尔•盖茨一个人写出来的。而为微软带来巨额利润的Windows也只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做出来的。
⑧因为人才的可贵,比尔•盖茨先生常常提到,对微软最大的挑战,就是继续快速地发掘和雇用和现在的员工一样优秀的人。针对研究,他也曾说,研究的成功完全靠人才。
⑨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情商高于智商”,又说“情商不是靠背书学到的”。他认为,在中国传统背考模式的影响下,情商的培养受到了长期的忽视甚至忽略。应试心态造成了不少中国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追求好成绩当做惟一人生目标,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培养。而中国学校的“名次”造成了一种“零和”心态(每班只有一个第一名,学生都彼此当作竞争对手)。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为情商很低的人。
⑩很多年前,在Windows还不存在时,比尔•盖茨去请一位软件高手加盟微软,那位高手一直不予理睬。最后禁不住比尔•盖茨的“死缠烂打”同意见上一面,但一见面,就劈头盖脸讥笑说:“我从没见过比微软做得更烂的操作系统。”比尔•盖茨没有丝毫的恼怒,反而诚恳地说:“正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才请您加盟。”那位高手愣住了。盖茨的谦虚把高手拉进了微软的阵营,这位高手成为了Windows的负责人,终于开发出了世界最普遍的操作系统。
(2)从一些历史文化名人中搜寻典型事例。
①爱迪生是人才,爱因斯坦是人才;李白是人才,杜甫是人才;王安石是人才,黄道婆是人才……朋友,你知道吗?普通的售票员李素丽也是人才。
②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但是却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著作,蒲松龄是个人才。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业,去开创“微软”,获得了巨大成功,是个杰出的人才吧。
③刘邦击败项羽,不也是靠人才吗?张良,萧何,韩信……那么多的人才,为他效力。相反,项羽不能用范增,不能用韩信,所以虽然他自己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才,最终却也只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④《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曾经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自得卧龙孔明以后,广纳贤才以成大事。后来,凤雏来投,而刘备因其貌不扬仅仅委之以小小的县尉之职。一日,领略了庞统于半日不到的时间内将“百里之地百余日之事尽皆断毕”的才能之后,大惊失色,说:“屈待大贤,吾之过也。”于是下阶请罪,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这以后刘备似龙归大海,大展宏图,最后建立蜀汉政权。
(3)从课内外寻找成语典故、俚俗谚语等。
①成语“千金买骨”,形容统治者迫切招聘天下贤人。《战国策•燕策》记载:战国时,燕国昭王继承王位。他打算招纳贤士兴振邦国。他问郭隗:“你看如何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郭隗说:“让我给您讲个故事。从前,有个国君愿用千金买一匹良马。可是三年过去,无人入宫献马。 后来一位侍臣带了千金去寻求良马。他花了千金买回来的竟是一副良马骨头。侍臣说:‘这样,才表明国君寻求良马的诚意!’”接着,郭隗说:“大王招贤纳士,不妨从我开始。”燕昭王当即重用郭隗。果然,天下贤士云集燕京。
②成语“毛遂自荐”,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其他关于人才的成语:任人唯贤、量才录用、择优录取、唯才是举、人尽其才、天生我材必有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等等。
(4)从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中寻找材料。
①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仲
②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 刘向
③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 欧阳修
④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康熙
⑤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 孙中山
⑥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 邓小平
⑦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 —— 圣西门
⑧必须让有天才的人独立,而人类应当深刻地掌握一条真理,即人类要使有天才的人成为火炬,而不要让他们放弃真正的使命。 —— 圣西门⑨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 —— 约里奥•居里
⑨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 克雷洛夫
⑩松下幸之助说:企业即人。
(5)从自然界、动植物等处寻找材料。
①黄鹂百灵有唱歌的天赋就做歌唱家,棕熊则适宜从事相扑的工作,而大象则无疑是个最合适的搬运工,猎豹可以让它去做田径运动员。如果人才摆错了位置——让猎豹相扑,棕熊长跑,那么就有点勉为其难了;而如果让黄鹂百灵与大象互换差事,那么就只有贻笑大方了。
②没有人才的地区,如同平静却没有太阳照耀的村落,不会有前途;没有人才的国家,如同浩瀚却没有鱼类生存的海洋,不会有富饶;没有人才的民族,如同辽阔却没有牧群奔跑的草原,不会有生机。

七、快速拟题
(1)记叙性的作文题目
《招贤记》《毛遂新传》《锥与囊的故事》《伯乐与千里马》《当今的伯乐》《千里马的脾气》《千里马的鸣叫》《是驴是马牵出来遛遛》《他是个人才》《行家里手》等等。
(2)议论性的作文题目
《话说人才》《人才难觅乎? 人才过剩乎?》《 真的人才》《乱世出人才》《给他用武之地》《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作用》《人才的识别》《人才的任用》《人才的教育》《人才的储备》《人才如何不埋没》《人才如何被尊重》《假如毛遂不自荐》《假如毛遂遇见项羽》《人才与当今教育》《痛惜人才的扭曲与埋没》《人才即个性》《人才与可持续发展》《不拘一格“将”人才》《人才的错位》《摆正人才的位置》《由龚自珍的“疗梅”说起》《人才是这样“炼”成的》《小议今日之人才观》等等。    

八、触类旁通
本文针对“人才”这个话题进行的介绍中,着重强调了我们做话题作文时,无论在立意构思还是在选择材料时,都要注意融入时代的和社会生活的新的思想和理念,使文章能够以始终洋溢着的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来感染人、感动人。这个要求适合所有的话题。至于本文中涉及的话题和材料,则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这样一些相关的话题:“尊重”“位置”、“信念”、“自知”、“自信”、“成功”等。

九、范文点评
“人才”杂谈
  江苏省海门中学 王 洋
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三次革命推动了历史的车轮,两弹发射撑起了中国的大厦,“神六”遨游显示了华夏的科技创新。这些伟大业绩的取得归根到底都是一样的两个字——人才。人才是成功是荣耀的坚定基石。当知识经济、网络技术走向我们的时候,我们终于感到了“人才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那么,人才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怎样的人才算作是人才呢?我想,不会有绝对的人才标准,因为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其中必定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选拔就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汉朝的察举孝廉(贤良方正),唐宋朝以后的科举,以及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不同——由诗词、策论到经学八股。此外,人才还有行业性的特征,古语说:“隔行如隔山。”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呀,爱迪生是人才,他的发明令世界震动;爱因斯坦是人才,他的理论推动历史前进;刘翔是个人才,他的速度令世人惊叹……可是,李素丽也是人才,她的工作很平凡,但是她的周到的服务、细心的体贴,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令人们折服;妈妈也是个人才,把家务活做得井井有条;扫街的清洁工也是人才,把大街扫得干干净净……可见,只要在本职中干得出色,就是可贵的人才。
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战国时,楚国幅员辽阔,齐国金银满库,但是秦国凭谋臣商鞅张仪、武将王翦白起等一大批人才实现了富国强兵,最后把天下手入囊中。可见任用贤明的人才关乎国家的兴盛。当年刘邦定天下不也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一大批人才吗?而他的对手项羽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因为不能恰当地任用人才,而化优势为劣势,在失去了韩信以后,终于“四面楚歌”,众叛亲离,自刎于乌江,真是“斯可痛已”。在今天,回国创业的"海归派"谈到创业艰难时,感慨最多的是国内创业和用人的政策环境问题。事实上,制约人才成长发展并导致人才流失的也主要是这个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表明,引起人才跳槽的十大原因里排在首位的是不合理的人事制度。可见,人才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政策优势的竞争。因此我们的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科技强国”的时代,必然倡导“人才强国”,必然形成“人才竞争”的局面,我们不但要创设人才“乐于效命”的合理的用人制度,用“千金买骨”“三顾茅庐”表示我们对人才的尊重和礼待,我们更要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中学教育的模式,实行高考制度的改革,扭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选拔人才的模式,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像龚自所说的那样“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我们作为新一带的青年,则应自觉肩负起时代和社会的重任,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大用的人才。
【点评】本文立意高远,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结构严谨,论述层层深入;选材比较丰富,也有一定的典型性。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