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教材优化全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1阅读:
字号:小|大
陈奂生上城教材优化全析
一、内容详解
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我们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
第一部分,反映他的高兴满意和自卑不满。生活开始好起来,他相信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他“总是不会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
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物质生活有了一些变化,但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这一方面表现他的老实憨厚,另一方面也是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要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是很能想得开的,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了起来,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这样的变化说明:陈奂生的精精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兄弟。
买帽不成的情节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作者又安排他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说明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小说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元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业社员,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他更觉得麻烦。从这当中仍可看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他们还没有富裕到困一夜就消费五元的水平。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过的经历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
花了五块钱之后,当陈奂生再次走进招待所的房间时,他有了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理:出了五块钱呢!于是他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故意立直身子,使劲地往椅子上坐下去;他用提花枕巾去擦脸擦嘴;他衣服也不脱,和衣睡在被子里。他反复强调的是“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他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文中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这样的行为描写逼真地显现出陈奂生自私狭隘的心理,也显现出离现代文明人的距离之远。这也就是作者所慨叹的。
陈奂生的行事方式、心理状态和他的精神需求,真实地再现了刚过上温饱日子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他不同于坐上飞机外出旅游的中国农民,也不同于举办西瓜节、水果节的中国农民,陈奂生是特定时代的写照。陈奂生的乐与愁、喜与悲正反映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陈奂生的艺术形象。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谙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二、技巧鉴赏
1.辩证的主题
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2.巧妙的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过关而且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3.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这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陈奂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写。然而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描写展开的,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三、体裁知识
小说的特征
完整而复杂地描述事件,事件包括故事、情节和生活现象的片断。
小小说的叙事建构立足于故事情节,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它的叙事中心决定的。小说要深刻丰满地表现人物,离不开故事情节。只有把人物放在特定的事件和特定的矛盾中去,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灵才能展现出来。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历史,指的就是这点。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除了戏剧和影视外,其他文学体裁的建构都无法立足于故事情节之上。就戏剧来说,其叙事的建构可以立足于故事情节之上,但要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情节要相对集中,线索要单纯。小说则可以多条线索,情节复杂,往往更为曲折生动,对叙事作品来说,是高度发达的形式。
古今中外的小说绝大多数都是注重故事情节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作者有意淡化甚至取消故事情节,或者是不完整的情节,或者是反逻辑、非因果的事件碎片的组合。这是对传统小说特征的一个挑战。怎么看这类小说呢?是不是需要为它们另立门户?答案是不必要,理由是:
首先,现代派小说虽然对传统小说理论的基石构成了冲击,即对人物和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进行了颠覆,但并没有超出小说的界限,他们自己也不敢另立门户,也还是称为“新小说”“实验小说”等。实际上,如果考究一下这类小说,就会发现它们的叙事中心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即由人的外在世界转入了人的内在世界。也写人,但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回忆、想象、幻觉、意念、潜意识等对象。也写事,但不是叙述客观时间构架上的事件和因果关系中的事件,而是把事件打碎,让事件的碎片依附于或镶嵌在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内在世界之上。因此,人物和事件的因素仍然存在。
其次,小说理论或小说的概念应当是开放的,而不应当是封闭的,它应当能够包容某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关注中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异体。当然,如果变异体超出了应有的界限,那就必须为它们另立门户。现代主义小说尚未超出界限。
一、内容详解
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我们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
第一部分,反映他的高兴满意和自卑不满。生活开始好起来,他相信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他“总是不会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
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物质生活有了一些变化,但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这一方面表现他的老实憨厚,另一方面也是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要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是很能想得开的,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了起来,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这样的变化说明:陈奂生的精精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兄弟。
买帽不成的情节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
作者又安排他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说明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小说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元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业社员,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他更觉得麻烦。从这当中仍可看到农民物质生活的贫困,他们还没有富裕到困一夜就消费五元的水平。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过的经历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
花了五块钱之后,当陈奂生再次走进招待所的房间时,他有了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心理:出了五块钱呢!于是他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故意立直身子,使劲地往椅子上坐下去;他用提花枕巾去擦脸擦嘴;他衣服也不脱,和衣睡在被子里。他反复强调的是“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他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
文中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
“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
这样的行为描写逼真地显现出陈奂生自私狭隘的心理,也显现出离现代文明人的距离之远。这也就是作者所慨叹的。
陈奂生的行事方式、心理状态和他的精神需求,真实地再现了刚过上温饱日子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他不同于坐上飞机外出旅游的中国农民,也不同于举办西瓜节、水果节的中国农民,陈奂生是特定时代的写照。陈奂生的乐与愁、喜与悲正反映出他经济的贫穷、地位的卑微和见识的短浅,这也正是刚刚摆脱饥饿的农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陈奂生的艺术形象。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谙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二、技巧鉴赏
1.辩证的主题
这篇小说展现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辩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的;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辩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2.巧妙的情节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身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过关而且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光景,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而又心痛不已。
买帽子又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元钱,像割掉一块肉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车站的地点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书记巧遇陈奂生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感冒最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3.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作品结合情节的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观照下得到解释。例如,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进去,往太师椅一坐,倒开水吃饼,使劲坐了皮凳三次,热度退尽了,用枕巾擦嘴,和衣睡觉,过后又起身出门。每个行为为什么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这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陈奂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写。然而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描写展开的,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三、体裁知识
小说的特征
完整而复杂地描述事件,事件包括故事、情节和生活现象的片断。
小小说的叙事建构立足于故事情节,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它的叙事中心决定的。小说要深刻丰满地表现人物,离不开故事情节。只有把人物放在特定的事件和特定的矛盾中去,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灵才能展现出来。所谓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历史,指的就是这点。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除了戏剧和影视外,其他文学体裁的建构都无法立足于故事情节之上。就戏剧来说,其叙事的建构可以立足于故事情节之上,但要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情节要相对集中,线索要单纯。小说则可以多条线索,情节复杂,往往更为曲折生动,对叙事作品来说,是高度发达的形式。
古今中外的小说绝大多数都是注重故事情节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作者有意淡化甚至取消故事情节,或者是不完整的情节,或者是反逻辑、非因果的事件碎片的组合。这是对传统小说特征的一个挑战。怎么看这类小说呢?是不是需要为它们另立门户?答案是不必要,理由是:
首先,现代派小说虽然对传统小说理论的基石构成了冲击,即对人物和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进行了颠覆,但并没有超出小说的界限,他们自己也不敢另立门户,也还是称为“新小说”“实验小说”等。实际上,如果考究一下这类小说,就会发现它们的叙事中心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即由人的外在世界转入了人的内在世界。也写人,但侧重写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回忆、想象、幻觉、意念、潜意识等对象。也写事,但不是叙述客观时间构架上的事件和因果关系中的事件,而是把事件打碎,让事件的碎片依附于或镶嵌在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内在世界之上。因此,人物和事件的因素仍然存在。
其次,小说理论或小说的概念应当是开放的,而不应当是封闭的,它应当能够包容某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关注中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异体。当然,如果变异体超出了应有的界限,那就必须为它们另立门户。现代主义小说尚未超出界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