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27阅读:
字号:小|大
高中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方案
顺义区木林中学 何秀菊
一. 教材分析
(一)单元地位:
《读<伊索寓言>》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因为是“随笔”,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这类文章富有“理趣”,能以“趣”吸引学生,又能以“理”启迪学生。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又要引导学生品味妙语佳句,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
(二) 课文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才情横溢,作品语言多生动幽默、妙语连篇。他观察生活敏锐深刻,善于思考,《读<伊索寓言>》便是透视现实生活的结晶。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延伸、深化,作者是借《伊索寓言》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其真实命意在于对现实的感受。文章思路奇崛,大量运用反讽手法,语言的跳跃性较大,似是而非,亦庄亦谐,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对象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对于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还缺乏欣赏能力。对《读<伊索寓言>》这样的文章,他们能接受其“趣”,接受其“理”却还有困难。他们能筛选一些关键有效的信息,但对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不够,再加上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兴趣:他们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一堂课的首要前提。
3.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4.技能缺陷: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也各不相同。
三.设计理念
1. 创设情境,确立研究主题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兴趣。
2.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活动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天地,并且通过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既提高了浏览速度,又可以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孩子们的影响。
3.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对话
阅读就是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对话是平等的,课堂中网上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弊端。教材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例子,是阅读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拥有的知识经验要完备一些的参与者。
4.拓展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筛选关键信息,能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净化心灵,为创造充满真善美的社会环境而从我做起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
(1)Web教室(2)校园网 (3)Internet
2、学习资源类型
(1)题库 (2)教学网页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第一部分:导入,包括寓言的特征和《伊索寓言》的内容和风格.
第二部分:介绍作者,包括其学术成就,国内外的盛誉,为人为文风格.
第三部分:阅读赏析,包括寓言九则赏析、感悟理和趣、风格赏析.
第五部分:拓展阅读和训练.
第六部分:研究性学习,老师提出示范性课题,同时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观点。同时提供了www.baidu.com 的搜索引擎,学生可以自由上网查找所需材料.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阶段目标
我们童年时都喜欢读童话、神话、寓言等,寓言常常是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里面寄予了一定的道理。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寓言,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不光孩子喜欢看寓言,连大人也喜欢看寓言。这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钱钟书读了《伊索寓言》,还得到了不少感受,写了一篇读后感,这就是《读<伊索寓言>》。一个大学问家居然读孩子的读物,还一本正经的写了文章,他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跟着钱钟书先生走进《伊索寓言》的世界,看看他感悟到了什么。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导游钱先生。 通过www.baidu.com 的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伊索寓言〉和钱钟书先生的有关内容. 网页展示相关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寓言九则,指导分组讨论。 阅读寓言九则,讨论明确钱钟书的感受和认识。 多媒体展示九则寓言的原寓意和作者的新认识。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认识,进行自主探究。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相关语段,小组进行交流 网页展示网上的相关评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指导进行疑难句理解,适时加以点拨 找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内容,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赏析。 网页展示相关内容 深入品读理解文本,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拓展赏析,感受钱钟书的为文风格。 浏览网上钱钟书的其他作品和文学界对他的评价, 网页展示《人•鬼•兽》 加深学生对钱钟书为文风格的感知
拓展阅读 进入网站依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 网页展示寓言故事 内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
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通过www.baidu.com搜索引擎搜索浏览关于钱钟书和《伊索寓言》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
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顺义区木林中学 何秀菊
一. 教材分析
(一)单元地位:
《读<伊索寓言>》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因为是“随笔”,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这类文章富有“理趣”,能以“趣”吸引学生,又能以“理”启迪学生。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又要引导学生品味妙语佳句,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
(二) 课文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才情横溢,作品语言多生动幽默、妙语连篇。他观察生活敏锐深刻,善于思考,《读<伊索寓言>》便是透视现实生活的结晶。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延伸、深化,作者是借《伊索寓言》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其真实命意在于对现实的感受。文章思路奇崛,大量运用反讽手法,语言的跳跃性较大,似是而非,亦庄亦谐,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对象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对于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还缺乏欣赏能力。对《读<伊索寓言>》这样的文章,他们能接受其“趣”,接受其“理”却还有困难。他们能筛选一些关键有效的信息,但对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不够,再加上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兴趣:他们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一堂课的首要前提。
3.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4.技能缺陷: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也各不相同。
三.设计理念
1. 创设情境,确立研究主题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兴趣。
2.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活动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阅读教学的天地,并且通过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进行研究学习,既提高了浏览速度,又可以避免网上负面材料对孩子们的影响。
3.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对话
阅读就是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学习参与者之间对文本感受的对话。对话是平等的,课堂中网上的对话消除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弊端。教材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例子,是阅读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拥有的知识经验要完备一些的参与者。
4.拓展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筛选关键信息,能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净化心灵,为创造充满真善美的社会环境而从我做起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
(1)Web教室(2)校园网 (3)Internet
2、学习资源类型
(1)题库 (2)教学网页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第一部分:导入,包括寓言的特征和《伊索寓言》的内容和风格.
第二部分:介绍作者,包括其学术成就,国内外的盛誉,为人为文风格.
第三部分:阅读赏析,包括寓言九则赏析、感悟理和趣、风格赏析.
第五部分:拓展阅读和训练.
第六部分:研究性学习,老师提出示范性课题,同时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观点。同时提供了www.baidu.com 的搜索引擎,学生可以自由上网查找所需材料.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阶段目标
我们童年时都喜欢读童话、神话、寓言等,寓言常常是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里面寄予了一定的道理。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寓言,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不光孩子喜欢看寓言,连大人也喜欢看寓言。这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钱钟书读了《伊索寓言》,还得到了不少感受,写了一篇读后感,这就是《读<伊索寓言>》。一个大学问家居然读孩子的读物,还一本正经的写了文章,他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跟着钱钟书先生走进《伊索寓言》的世界,看看他感悟到了什么。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导游钱先生。 通过www.baidu.com 的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伊索寓言〉和钱钟书先生的有关内容. 网页展示相关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寓言九则,指导分组讨论。 阅读寓言九则,讨论明确钱钟书的感受和认识。 多媒体展示九则寓言的原寓意和作者的新认识。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认识,进行自主探究。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相关语段,小组进行交流 网页展示网上的相关评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指导进行疑难句理解,适时加以点拨 找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内容,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赏析。 网页展示相关内容 深入品读理解文本,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拓展赏析,感受钱钟书的为文风格。 浏览网上钱钟书的其他作品和文学界对他的评价, 网页展示《人•鬼•兽》 加深学生对钱钟书为文风格的感知
拓展阅读 进入网站依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 网页展示寓言故事 内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
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通过www.baidu.com搜索引擎搜索浏览关于钱钟书和《伊索寓言》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
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相关文章:
|